《岁岁年年》读后感(2)
《岁岁年年》封底,描述其特色与价值,也引用了这两句,但改动一个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书不同”。编者推荐这位“畅销小说《政界》的作者,目光大转移,关注知识界,倾情奉献最新长篇力作”。
龙志毅塑造的知识分子,心里流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血脉,对于信念和正义,“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重情的张浩忠于真理和友谊,无所畏惧。他曾探望何宁,跟何宁并肩于冷风冻雨。何宁承认自己所做的唯一“错事”,就是“不应该和小曼结婚”。他把小曼“完全交给”张浩,张浩只“从常规的含义去理解”。小曼看到何宁提议离婚的信,“撕得粉碎”,“泣不成声”,矢志守“寒窑”,要等到“出头的时候”。这三位存在着微妙“三角关系”的知识分子,劫难之中结成岁寒三友。他们所体现的友情与爱情,高贵坚贞,冰清玉洁。
这是作品里最动人的情节,却也是人生中最难堪的境界。张浩隐约觉得,他和小曼,“情缘未了”,只是“冻结”。为摆脱这局面,他很快结了婚。从此历史又掀一页,作品再次大开大合,第十节写张浩携妻回乡,“已经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事了”。但全书篇幅,仍没有过半,对于后半说来,前半已是历史。小说浓墨重彩之笔,还在后一半的现实。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各种类型的人,开拓了各有作为的用武之地。饱经风霜的知识分子,逐渐找回曾遭践踏的位置。潜藏内心的本性随之“解冻”,便也会再受到新一轮的时代冲击。
张浩回乡,最先见到的,又是吴湘。这一巧遇,既是艺术结构设置的呼应,更是为了能够以巨大变化来显示时代与人新的关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小混混,今日大老板。相对说来,“改正”后的何宁,虽已成为著名学者,这次回乡讲学,却还需要四星宾馆监理的“优惠”。按吴湘的逻辑,何宁调北京,肯定是“升了大官”,不料他弃政从学。对新时期里这新的抉择,张浩可以理解,小曼不以为然。而何宁本人,从孔欣快速地升任为副省长,感受到权势的威力,“触景生情”,“一瞬之间”,内心深处竟然闪过“莫名的失落”。
要写出真的人,就得抓住“瞬间”闪念。即便对于正面人物,也不放过这一类型知识分子本性中潜在的“患得患失”。正因为这样写,也就在本性上更鲜明映衬了张浩的“纯”和小曼的“真”。张浩是个典型书生,“个性使然”,既恪守着“非礼无动”,又执著于“人之常情”。小曼毕竟商家出身,毫不隐晦她总是要追求时尚之心。她能为“右派”守“寒窑”,却不愿跟“学者”厮守终生。时代新潮涌动,她便向往出国。惟其率真任性,更难忘“故人情”。作品后半的故事,热闹处围绕着何宁讲学,其沉静与动心处,则在皴染这种情愫。
为对应这种情,作品推出李忠臣的小女儿静子,并让她跟何宁产生“新人情”。静子认为,这是“某种特殊情况下产生的恋情,应该看成一种自然现象,属于个人生活中的隐私”。她的出场,就是为了证实这种情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异性之间从来就有这样一种情愫:生不同衾死不同穴,彼此心灵却脉脉相通。这是不受外界阻隔不受时空限制、潜藏内心深处却总身不由己的感应。这是说不得好说不得坏、也无须给予评价更无法进行干预的灵性。这种介乎于友情和爱情间的知己之情,到作品最后,凝结于“拭泪删残稿”的“殷情”。
《岁岁年年》抒写时代风云变幻、知识分子命运沉浮,给人的感受与思索丰美而多味。但其主旨,落笔于情:它深深赞颂遭逢劫难时的坚贞友情与爱情,那是极其高贵的;它默默同情在新抉择中重新认定的知己之情,这也是值得珍重的。各种类型读者或有不同领悟,却都会对它所焕发的友情爱情知己之情,心中为之一动。知己之情似无形网络,也笼罩并编织时代和人生,有时会形成难言之隐。而今,龙志毅把它作为小说脉络讲述了出来。任凭风云变幻、命运沉浮,友情爱情知己之情永葆青春。——“岁岁年年人不同”,惟有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