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两头的界限问题,中间的是非就好判断了。概括地说,中学语文教学以及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宗旨和目标,应该是在如下几个方面提高或测试中学生使用汉语言书面文字表达的能力:(1)直面体验现实生活,真切感悟人生价值;(2)细微体察人伦常情,真诚待人,善处世事;(3)客观观察外部事物,科学理性分析问题。通过语文科的学习训练,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以真善美的语言文字,真切抒发情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准确分析问题、发表意见。由此衡量,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演变的基本方向是对头的,尤其是从今年全国各地作文命题情况来看,居大多数与这样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是相吻合的。
例如,全国Ⅱ卷作文题目给出一个“海龟·老鹰·好心人”的寓言故事,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据此发表议论。这实际上是想测试考生对于“己所欲,施与人”这个中国人大都认同的基本伦理规范和待人处世风格作出反思:“人们往往好心办坏事,为什么?”考生们如果是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从自己切身生活体验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再比如,北京卷作文题目给出一个关于“玻璃杯里如何装大小不等材料”的情景故事,让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短文。这其实也是想通过这样一种生动的隐喻形式,引导考生们思考日常认识和处理事情时,怎样辩证解决大与小、重与轻、缓与急、有限与无限等的矛盾和冲突,以提高自己实际处世做事的能力。此外,如浙江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题目写作文,辽宁卷给出一项社会调查材料要求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等等,都属于主旨明确、灵活巧妙的好作文题目,这里不再赘述。
高考作文究竟应该怎么考?
关于高考作文究竟应该怎么考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我觉得只要不背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宗旨,同时又能大大淡化、弱化高考的“应试性”,那就不会犯大的“方向性错误”。这样一来,关于“怎么考”的问题就好答多了。
首先,高考作文要“以考生为本”。高考作文命题不能“与考生为敌”,绞尽脑汁无端“为难”考生,要在临场时间、提示内容等方面很好设身处地替考生着想,尽量做到“一目了然”,缩短审题时间、降低审题难度,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人为肯定和束缚,为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当然,提倡“以考生为本”,绝不等于为考生提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赢得高分的机会和几率,恰恰相反,只有督促学生实实在在在日常积累中循序渐进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命题,才是做到了真正“以考生为本”。
就此而论,今年大部分作文是很“人性化”的,体现了“以考生为本”的理念。例如,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考题直白、简单、明了,不需要考生费时费心去审题,每个考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从各个不同角度、侧面“推己及人”,可以具体叙事,也可以通过情景描述,或在思想认识上发表看法,从而自由自在完成这篇关于“他们”的作文。此外,如江苏卷要求考生围绕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相关联的“好奇心”,角度自选、立意自定写一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的作文;湖北卷提示了一段生活情景文字后,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认识自我、对待自然、善待他人,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命题。
其次,高考作文要尽量淡化、弱化“应试性”。凡考试都或多或少具有“应试性”,要绝对避免“应试”是不现实的。但减少应试博弈性,是任何水平测试都应该努力的方向。仅从测试技术角度来看,凡是被考生在短期内通过技术性训练意外获得高分的考题,或者被模拟“一模二模就模到”的考题,肯定都是失败的、蹩脚的、脱离语文教育宗旨甚至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命题,是没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的失败测试。而且,从高考改革取向来看,就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来说,尽量淡化、弱化命题作文的应试性,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大是大非”问题。
毫无疑问,高考作文命题的技术性底线就是避免被人博采般“押宝猜中”。例如,按照传统命题思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今年“奥运”、“抗震救灾”话题,事先就在这方面做好应试准备,因此,如果考题“正中下怀”朝这方面直截了当地出,无论动机多么良好,在后果上都是增加或强化了命题作文的应试博弈性,其客观测试效果是不会好的。另外,如果高考作文命题太“跟形势”,与时政事件挂得太直接、太紧密,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语文测试效果,而且也有与“时事政治”考试混淆的嫌疑。当然,如果像广东卷作文题目那样,“以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这样间接隐含形式来让学生自己与时政事态挂钩写作,也还是可以的。但这样一来也很容易被考生模拟,据说今年广东省考题就被深圳在一模中事先“模到”了。为此,在形式上“别出心裁”、屡给考生“意外”应该成为作文命题要把握的“命脉”。如果命题不力图在形式上年年推陈出新,而是长期恪守陈规,形成所谓话题作文、关系作文、材料作文等等一目了然的惯用套路,那么就会诱导学生和老师急功近利地模拟演练,通过短期“磨枪”或“押题”等方式去“应接考试”,这将大大扭曲中学语文教学规范,严重阻碍青少年正常语文训练、真正提高书面语言文字能力的正通道路。
其三,高考作文要操守“真、善、美”基本准则。我认为,真善美中真是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在青少年现实日常生活和成长环境中,往往善美好辨而真假难分。学生作文不是文艺创作,即便是文学艺术创作,也要以真为底蕴,真中有善,以真为美,考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去抒真情、说真话、讲真善、话真美,而不是诱导孩子们学矫情、说假话,为了得高分而装善良、扮美妆。特别是就我们特殊的国情来看,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假、大、空”学风文风及其影响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和具有强大惯性的,再加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怎么操守“真善美”准则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总体情况来看,“摒弃假大空,弘扬真善美”可以说是一个通识理念和普适基调。大多作文命题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头的,从形式到内容大都是立足于激发孩子们“真善美”,使他们能够以书面语言文字自然流露实在的暖意亲情,充分表达真诚的思想观点,自主坦率地评判各种社会现象。例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为题,背景材料简洁明快、极富启发性,旨在引导考生基于日常生活“细微深处”进行内在感悟反思,以“平实温和而出其不意”的方式切实引导考生去感悟思考人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这种作文如果没有切身体验的生活基础,没有根据生活经验表达思想情感的长期语文积累,很难临时拼凑出一篇像样的作文。但也有一些命题依然保持“传统风貌”,陷于惯性窠臼,在感觉上不是那么全尽人意。例如“带着感动出发”这样的题目,至少从形式上看不是那么有新意,在内容上也很容易引导考生流于空泛慨叹,很难避免考生“套作”抄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性”作文命题。还有,如以“三人进店按各自不同口味买饮料”的情景作文命题,由于隐喻不那么“自然”,缺乏生动的生活底蕴和真切的背景链接,也容易诱导考生牵强附会、矫揉造作乃至胡编乱造,因此很难算作“好”命题。
结语 众所周知,中国高考的应试性,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引起政府上下、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高考制度改革非常复杂,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找到突破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考当局者们(包括主管部门领导、命题老师和广大教师)能有宏观战略视界,在最基本的大原则、大方向上理清思路,在微观教学层面、具体科目命题技巧上采取“渐进改革、边际调整”的方式,以此循序启动和策略性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大事业,那将是莫大的幸事。基此参照,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势是令人欣喜的,在总体基调上是符合“去应试性”这个课改大方向的。如果沿此取向和走势,在今后若干年内能进一步坚守中学语文教学基本宗旨和规范,更加明确地坚持“以考生为本”基本方针,继续以引导青年学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基于“真善美”去自由流利地用母语进行个性化表达为基本导向,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有希望,民族复兴、国家兴旺的大目标也将会随着一年一度或数度的高考激发而代代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