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销售额、资产额企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的比例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销售额、资产额3亿元以上企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0.8%和52.1%;销售额、资产额1.5亿-3000万元企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的比例最低,分别为45.6%和43.2%。
通讯与信息技术(IT)、批发零售餐饮、采掘业等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8.9%、58.5%和54.5%;建筑业、公用事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的比例最低,分别为30.2%和33.3%。表明不同行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工作的实施水平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强化。
六.不同背景公司实施培训对改善员工绩效的作用
总体上分析,样本企业认为实施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不大。认为培训对改善员工绩效作用“非常大”的比例只占3%,“较大”的比例23.9%,“一般”的比例59.4%,“有一点”和“没有”的比例分别占10.6%和3%。这种结果必然会降低企业对培训投入的积极性和关注的热情,如果培训对改善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作用不大,企业就不会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培训无论在目的、任务上,还是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不同地区企业对培训在改善员工绩效作用“非常大”的认识上比较趋于一致,但在“很大”、“一般”和“有一点”的认识上却存在一些差异。中部企业认为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很大”的比例最高,为30.6%,明显高于东部(23.1%)和西部(22.4%)企业;东部企业认为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一般”的比例最高,为60.2%;西部企业认为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有一点”的比例最高,为13%。无论是中部、东部还是西部企业,实施的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非常大”的比例太低(最高为3.8%),有待认真反思企业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在不同所有制的所有企业中,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非常大”的比例很低(最高6.3%、最低2.4%),“很大”的比例不算高(最高31.3%、最低21.5%),“一般”的比例最高(最高64%、最低37.5%),“有一点”的比例比较低(最高18.8%、最低8.1%),“没有”的比例最低(最高6.3%、最低1.8%)。相对而言,集体企业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非常大”、“很大”和“有一点”的比例最高,分别为6.3%、31.3%和18.8%,但“没有”的比例也最高(6.3%),说明集体企业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特殊的优势。
上市公司实施的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上市公司。其中,仅境外上市公司“非常大”的比例最高(10.8%),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认为作用“很大”的比例最高(40.9%),拟上市公司“一般”的比例最高(61.4%);没上市公司“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最低,分别为2.2%和22.3%。需要加强企业对培训目的、作用的认识。
销售额、资产额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认为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27.4%和4.2%、25.8%;销售额、资产额在1.5-3000万元的企业认为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最低,分别为1.1%、17.9%和1.6%、19.2%。企业培训需要满足企业短期内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工作绩效的需要,同时也需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切实关注员工素质的提高,搞好培训工作。
采掘业企业认为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很大”的比例最高(54.4%),但“非常大”的比例为0,“一般”的比例40.9%,很难判断采掘业在这一问题上情况最好。如果我们将“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相加,就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企业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别。采掘业比例最高(54.4%),社会服务业较高(37.4%),其它依次为农林牧渔业(35.3%)、批发零售餐饮(34.2%)、通讯与信息技术(IT)(32.2%)等;金融保险业最低,为7.9%。亟需解决企业培训与提高工作绩效脱节的问题。
七.不同背景公司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的影响情况
总体上看,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没有太大的影响,“影响很大”的比例只占6.1%,“有些影响”的比例为66.3%,“没有影响”的比例也有27.5%。尽管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仅仅是一个方面的作用,但由于晋升对员工的激励较之其它方式更具有实际意义,因而常常作为评估培训结果的一个相对重要的指标。一般说来,如果企业培训的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那么就会使人们日益意识到培训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部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和“有些影响”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4%和68.1%,明显高于东部(5.5%和66.2%)和西部(6.3%和66.1%)企业。说明中部企业员工的培训结果与员工发展密切相关的程度相对高些。
相对而言,集体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的比例最高(11.8%),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比例最低(4.8%);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有些影响”的比例最高(67.6%)。说明不同所有制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有限。
仅境外上市公司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的比例最高(10.8%),但“没有影响”的比例也最高(27.7%);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有些影响”的比例上最高(81.8%),但“影响很大”的比例也较低(4.5%)。难以合理解释两类上市公司之间影响程度上的差别。拟上市和没有上市公司“影响很大”的比例最低,分别为3.3% 和6.1%,可以大体说明上市公司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的影响程度略高于非上市公司。
销售额、资产额在3亿元以上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的比例均为7.6%,相对高于其它销售额、资产额规模企业;销售额、资产额1.5亿-3000万元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的比例最低,分别为3.7%和4.5%。尽管销售额、资产额3000万元以下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的比例不是最低,但“没有影响”的比例却较高和最高(30.2%、31.5%),说明销售额、资产额大的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程度相对大些,但不十分明显。
批发零售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4.6%和13.5%,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的比例比较低,分别为2.6%和3.3%;虽然采掘业和农林牧渔业企业的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很大”的比例为0,但是“有些影响”的比例却高达95.5%和88.2%。可以说明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影响程度普遍不大。
八、不同背景变量在培训方面的差异比较
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培训方面的问题在各种不同背景变量公司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皆小于0.05)。
根据T检验结果,国有和非国有两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培训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培训计划”、“执行培训计划”、“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等培训现状及执行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都小于0.05)。在“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方面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0.05)。
上市和非上市两种不同类型公司除在“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方面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0.05)外,在其它“培训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培训计划”、“执行培训计划”、“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5个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都小于0.05)。
销售额在3亿上和3亿下的两种不同规模公司在“培训经费投入比例”和“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两个方面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0.05)。在其它“制定培训计划”、“执行培训计划”、“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和“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等4个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都小于0.05)。
资产额在3亿上和3亿下的两种不同规模公司“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两个方面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0.05)。在“培训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培训计划”、“执行培训计划”和“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影响”等4个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都小于0.05)。
九. 结论与建议
1.经济发达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并不十分依赖对员工的培训。样本企业对培训经费的投入普遍较低;东部企业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低于中部和西部企业。有待进一步引导我国境内企业从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员工培训问题,尽快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同时也需要国家制定、调整有关员工培训经费投入比例的指导性意见。
2.虽然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情况较好,但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普遍较低,严格执行培训计划企业的比例只有42.1%;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好于其它所有制企业,仍然保持着某些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明显优势,但需要按《劳动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培训制度,同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培训评价指标和开发评价工具。
3.企业培训更加关注员工岗位技能的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比较注重学历教育,“学历”导向的用人和评价人的机制,对员工的晋升发展还在产生影响,有可能忽视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造成中、高级技术工人断档和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需要制定优惠政策,确保员工岗位技能的提高和中、高级技术工人尽快成才,同时完善国家技术工人的技术职称评审和认证制度。
4.培训工作不够规范,样本企业普遍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估。非国有企业在员工培训中更加关注实效,需要加大对国有企业培训经费投入产出的评价力度,同时正确引导中小型企业规范培训工作。
5.培训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不大,认为培训对改善员工绩效作用“非常大”的企业只占3%,有待反省现有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减少脱离实际和改善、提高工作技能不相关的培训内容。
6.企业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没有太大的影响,需要建立起培训与其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块之间的联系,并朝着法制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