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阅读与写作(2)
高考作文指导:阅读与写作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一个好的作家,首先是一个很好的读者,因为阅读一些非常好的作品,可以养育自己非常好的文学趣味,尤其是在一个作家刚刚从事写作的时候,阅读是一个 ...
还有两句话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当时我读了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小说本身我已经印象不深了,但是在小说的扉页上他引用了约翰·唐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把全世界所有地方的损失都说成是他自己的损失,人类所有的损失都是他自己的损失,因此告诉我们不要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在为你敲响。当年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地震撼,我写作中的同情和悲悯之心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激活的。同时我还读了易卜生的《培尔金特》,在译者前言里提到了易卜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后来直到我写出了《兄弟》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易卜生也在对我产生着作用,他也在影响着我。这句话的大意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所以社会中的弊病我们都有一份,谁都不要说自己是干净的。这让我知道了在写作小说的时候,应该把自己放置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也就是当别人受到损失的时候,我应该觉得这也是自己的损失,应该有一种切肤之痛;当别人在犯罪的时候,我应该感觉到这也是我在犯罪。当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叙述者,此时他与生活中的他是不一样的,在我进行角色设置的时候,在我写到某一个人的同情的时候,我会觉得这种同情就是我的,在我写到某一个人的弊病的时候,我会觉得这种弊病也是我的。记得我很早的时候读到过别林斯基评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他指出这个人就是托尔斯泰,那个人也是托尔斯泰等,当时我不太明白,很多年以后我才突然明白,托尔斯泰在写作的时候他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他的角色转换。当一个人想要变成作家的时候,他首先就要把自己给虚构成一个叙述者,然后再用这个叙述者去虚构他的作品,在他把自己虚构了以后,他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那么他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什么样一种作品。
我在写作中的一些实际的经验我在很多文章中也已经写过,当我从事写作只有四五年的时候,当时我最害怕心理描写。当一个人的内心是非常平静的时候,那我进行心理描写是可以完成的,当一个人的内心是动荡不安的时候,他的心理是不能描写的,但问题就在于,平静的内心是不值得去描写的,而矛盾动荡的心理才值得去描写。当时我困惑了很长时间,后来我偶然读到了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中那个穷白人杀人之后的内心,作者表现得非常惊心动魄,但是我仔细读下来以后发现没有一句是心理描写,全部是眼睛看到的内容,从那时候开始我明白了一点。接着我又去读了印象中的两部心理描写的巨著,一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另一部就是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又选出了两个最重要的章节来读。写作的过程其实是作家不断给自己设置障碍的过程,同时作家又在不断地克服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如果我给自己设置的障碍越大,那么在我完全克服之后篇章就越是辉煌。《红与黑》中于连决定正式勾引伯爵夫人的时候,司汤达做得非常了不起,他故意设置了两人坐在城堡外面的草坪上,桌子底下用脚开始勾引了,后来有人评价从来都没有一个人像司汤达那样能够把一场勾引写得像一场战争那样激烈的。这段是非常难写的,但是也成就了它成为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心理描写是被知识分子虚构出来的,它本身是不存在的,从此在我面对心理描写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要让人物的心脏停止跳动,要让人物的眼睛睁开,这样就可以了。
后来在我写作《兄弟》的时候又有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体会,有很多年我一直在学习如何在音乐中去掌握长篇小说的结构,比如说对高潮的处理。几乎所有的交响乐当它们的主题声部冲到高潮的时候,在结束时都是很轻的。后来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已经建立了一个非常宏大的、非常气势磅礴的高潮以后,在结束的时候应该是很轻的。我读过一些很有名的外国作家的小说,他们有一个毛病,他们有能力把一个作品推向高潮,可是在结束的时候总是结束得不好,我觉得他们就是因为不懂得用一种很轻的方式。如果你用一种轻的方式,建立在轻的之上,它肯定是轻飘飘的,但是当你用一种轻的方式建立在沉重之上的时候,你有时候会感觉到它比沉重还要沉重。我特别喜欢巴尔托克的《弦乐四重奏》,是一种非常现代的音乐,他当时不断地在东欧一带收集各种民间歌谣,他有一篇文章就叫《农民音乐》,他认为那一带的音乐其实是找不到源头的。《弦乐四重奏》有点像我们概念中的现代音乐,声音不那么规则没有很长的旋律,但里面总是能在半路中出现半个乐句的极其优美的民歌,你会觉得这个民歌在他的非常现代主义的音乐叙述里面,它的优美程度会超过在民歌本身中的位置。我觉得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是完全自由的,没有那么多的东西去限制他,我要写一部非常现实的小说,但是我可以在某一点表现出非常的荒诞和离奇,我也可以在一部非常荒诞和离奇的小说里,写出一段非常实际的内容。当《兄弟》上下部出版的时候,有人说我小说中的某一个细节是不真实的,我当时就说小说里面是不存在什么细节的真实或不真实的。我和一位搞艺术的朋友也说到过,在你们的老观念里面黑白电影中永远就是黑白的,彩色电影里永远是彩色的,这是不对的,其实黑白电影里也可以出现彩色,彩色电影里也可以出现黑白。比如说很多年以前的电影《辛德勒名单》,片尾中出现的红衣服就很成功。还有我最近看的电影《罪恶之城》里面,凡是红的颜色——血,都是彩色的,而整部片子都是黑白的,这让我极其地震撼。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两种电影元素是对立的,但这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这完全依赖于艺术家去如何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