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赏月素有“团圆节”之称,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中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赏月寄托着世代国人盼望团圆的愿望,承载着厚重的思乡思亲的真情。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最初为中秋祭月,是帝王的“专利”,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中秋赏月盛行始于宋朝,北宋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至明清时,中秋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高悬苍穹中的明月,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中秋赏月,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是写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在不同诗人的笔下,象征意义却各不相同。
在丹桂飘香的中秋之夜,天上一轮明月悬,地上万众庆团圆。亲友团聚,共话桑麻,吟诗作赋,制谜猜谜,真可谓其乐融融,美不胜收。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常谈起民间许多月之神的美丽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又常吟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禁进入欢愉的遐想之中,望月怀远,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然而,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孩子们已经知道了月亮不过是天空中一个普通的天体,它的光亮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出的。于是,那些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美妙故事不会对他们再产生吸引力,因为他们知道“那些都是假的”,而在他们的梦里,再不会有广寒宫前、桂花树下与嫦娥、吴刚相遇的绝世奇缘,有的只是人类登月后的科学幻想。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滚滚车轮,私有经济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曾几何时,在“钱”的利益驱使下,绿地被黄土掩盖,森林沙化鸟飞绝,河床干枯蛙远遁,蓝天昏尘雾蒙蒙。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都市建设的车轮碾碎了环境,驱逐了诗意。废水、废气、废渣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发展,扰乱着城市的神经。在晚上望月是雾里看花情形下,城里人感叹:“月是故乡明”。所以有网友大声呼唤“建议城市关灯赏月”。可怜的是有些孩子还没有真正享受过明月如歌、秋风似水的自然馈赠,没有清晰地欣赏一回月亮。对于明月皎洁、繁星满天这类词,他们有异议。因为他们看到的月亮总是模糊的,天上的星星总是灰蒙一片。他们常见的是夜里到处霓虹闪烁、歌声如雷。远离乡土文明的现代城市人,时间长了,谁不怀念碧水蓝天、繁星闪闪、明月悬空、稻香扑鼻、蛙鸣阵阵极富诗意的乡村生活。谁不喜爱那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的清新诗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让我们对“明月几时有”翻然深省。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引领下,今年赏月是第一个法定假日中秋节,别有新意。“月”和“悦”谐音,上有明月,下有欢悦,既得天时,又合人情,月光明亮,欢情浓烈。望望田野,看看明月,丰收不仅是耕作的成功,更多的还有与家人团聚的喜悦。月明风清,如此良夜,乡情醇厚,其乐融融。如果你这一夜因公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你也可以寄心于明月,千里传相思,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