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部队缺乏现代化设备,全靠人扛肩挑,条件好的地段,也只能派用上胶轮手推车。官兵们为了尽早开发大兴安岭,热情高涨,几乎天天会战,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干得热火朝天
会战指挥部(505)设在加格达奇。这时的加格达“气”改成了大兴安岭特区政府所在地——加格达奇。在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505部队司令员)、政治委员罗玉川统领下,三个师拉开了会战帷幕,静悄悄的山林,第一次被响起的开山炮声、伐木的油锯声惊醒。方圆数百公里被铁道兵各支部队分割、包围,整个林海沸腾了。40多年过去了,回首往昔,种种在艰苦中奋战的经历以及我英勇牺牲的战友,依然历历在目。
在大兴安岭开道修铁路,首先要对付的是严寒。当时环境恶劣,防寒设施尤为简陋,很多士兵一时难以适应,常常半夜被冻醒,甚至根本难以入睡。后来为了取暖,大家索性爬起来,围着用废气油桶改成的铁炉子聊天、唱歌。可大兴安岭的气候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帐篷内冷热不均,很多战士也因此患了关节炎,不过大家都很乐观。
严寒中的四不像
除了寒冷,更让人煎熬的是蚊虫和瞎蠓的叮咬与饥饿。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 开始部队也吃不饱,成天是高梁米、脱水干菜、竹笋、海带咸黄豆、冻白菜,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许多人的视力下降,有的战士患了肠胃病。为此,团里号召开展“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五好食堂”活动,炊事班生豆芽、做豆腐、养猪,粗粮细做,尽量改善战士们的生活,到1965年以后,伙食才有了明显的好转。
当时部队缺乏现代化设备,全靠人扛肩挑,条件好的地段,也只能派用上胶轮手推车。官兵们为了尽早开发大兴安岭,热情高涨,几乎天天会战,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干得热火朝天。初春两点钟,天刚蒙蒙亮,炊事班老兵就到河边破冰挑水,准备烧火做饭。
在大兴安岭工作,还要学会与寂寞作斗争。当时的大兴安岭,只有一部电话机,且只通团部;收音机全连只有一台,各班仅配有马灯照明。直到1965年,连部才有了自己的小型发电机,也只供电到晚九点,与外界的所有联系都依靠通讯员送来的家3COME文档频道书与报刊。
娱乐活动也很少,生活很单调,偶尔团部才送来一场露天小电影。那是官兵们最大的精神享受。
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官兵们习惯了清淡的生活和紧张的施工,老兵们一次次推迟探亲假期、推延婚期,父母病危、病故的电报压在床头,默默承担着内心痛苦,很多人心里想着夏天是施工的黄金季节,冬天再安排假期吧。可一到冬天,又是隧道施工,又是冬训,更不分昼夜,分班轮流抢进度,与亲人的团聚又无限延期了。
其实,我们只是希望尽早把铁路修进大兴安岭,将大兴安岭生产的木材运送到祖国各地,记得当时有一句赞扬铁道兵的话语“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风栉雨,铁道兵面前无困难”这是叶剑英元帅当年给铁道兵题词里的两句话。这个赞誉对在大兴安岭“高寒禁区”架桥铺路的铁道兵战士来说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大兴安岭已走过40多年开发建设历程,多想再次站在加格达奇的大街上,望着通向大兴安岭的一条条坦途、一座座桥梁,任往事涌上心头,那段火热激情的岁月,也是我们铁道兵激情昂扬的日子。我们一起入伍的老乡有8人已长眠在这里,与青山森林为伴。
建军节来临之际,作为一个老兵,我深深祝愿,为国家作过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永远长青,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