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
尚处于非自觉阶段
调研组发现,从企业文化建设来看,发达地区、大型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较好;中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欠成熟。企业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我国企业工业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整体还处于非自觉阶段。
据了解,目前很多先进大型企业已经进入文化管理阶段,员工行为大多依靠共同价值观的导向,新员工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要认同、接受和融入企业文化。但是,多数企业自身的文化离现代工业文明还有较大距离,还有待提高完善。
那么,企业是否愿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呢?石化行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石化企业对于文化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及在职员工培训都赋予很高的合作期望。化工职业教育能否顺应石化企业的发展战略,关键在于把握石化企业文化发展的内涵与特点,积极探寻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文化对接模式,从而才能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完美转换,满足石化企业对人力资源日趋强烈的高品质需求。
调研组还发现,不同行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不一,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文化要求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依据,是企业文化教育的选取基础。
工业文化对接亟须多方融合
沈阳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克在研讨会上呼吁工业文化对接不仅包括校园文化的融合,还包括专业融合、与行业产业的融合。企业文化进课堂,不是简单的精神文化进校园,更重要的是要进入课堂、进入教学当中去。
杨克建议,职业院校要认真研究企业文化的内涵,研究校企文化有效对接的融合点。这个融合点在于与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方面融合,将这些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单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或形式上引入企业文化,而是要从内涵引入,让学生在学校就养成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习惯。
杨克把企业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针对二产的产品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二是针对三产的服务主导型的企业文化;三是综合型的企业文化,将产品和服务融为一体。杨克认为:“这三种不同的企业文化,学校对接的切入点要有所侧重,而且学校要注意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融合,让学生有正确的判断和方向。”
广西子课题组认为校企要实现文化有效对接,就要实施工业文化教育的原则,即实施主体必须是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空间实现学校与工厂的结合;学校主动策划实施、企业积极全程参与;要从学生和企业的双方需要切合点开始,起点于企业员工的培养,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和生活的幸福感;必须提高工业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注意工业文化教育与专业课、基础文化课、实训、实习的紧密配合,各个环节的主动渗透,既不能以德育课、职业生涯指导课代替,也非校园文化一剂汤药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坚持有机构、有师资、有经费、有时间“四有”保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