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凯丰:去行政化,学校没做到
朱凯丰:今年17岁,家住赤壁市。2008年从赤壁市第一初中以该校中考成绩第一名考入省级示范、咸宁市重点中学鄂南高中。今年2月离开鄂南高中去南科大就读时排班上22名。今年2月,通过南科大笔试、面试,成为“吃螃蟹”的南科大第一届45名学生的一员。
我们这届取得成绩,学校才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昨日,记者特邀朱凯丰在武大校园畅谈南科大半年的学习生活。
朱凯丰高个头,皮肤偏黑,少有主动说话,性格显得内敛。
“坚决去行政化,学校没做到,有同学非常生气,不过大部分同学显得冷静。”朱凯丰说,“学校理事会成员半数是官员”的消息一出,当时确实刺激了不少同学,大家担心学校办学方向是否能够坚持。在期末学校征求学生意见时,有同学提出过这个问题,学校含糊作了应答。
“这件事对大家学习没多大影响,反而大家想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这一届学业上没多少成就,南科大自己怎么发言,都显无力;如果我们这一届同学成长得顺利,被社会认可,那么学校大胆招新人,就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我也对这一点有信心。”
学生在教务主任面前摔了学生证
“如果说南科大与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这个学校的民主氛围是看得见的。”朱凯丰这样认为。
期末考试完,学校座谈征求大家意见,有同学提出英语课说讲莎士比亚的,后来改成科技英语,为什么做了改动不跟大家说一声?有同学建议下学期开文学课。
学校发学生证,一同学当着教务主任的面把学生证摔在桌上,怒斥学校宣称办一流名校,学生证却做得这么糟糕,教务主任一脸的窘,说会把意见反馈给学校。
放暑假,有老师布置了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小课题,如证明开普勒三定理,这些课题是非强制性的,可做可不做,有同学提出做了能否给学分,老师态度很认真地回答,这个建议有可行性,将回去与学校商量。
老师真心想把我们培养成人才
“在南科大,能感觉老师们的兢兢业业,他们真心想把我们培养成人才。”
朱凯丰说,来自清华大学的退休老教授上数学课很幽默,常提到《红楼梦》,称“这个丫头不是那个丫头”,魏承思教授的国学课沉稳、大气,社会学课讲婚姻、家庭在历史上的变迁,丁学良教授在比较现代化课上能提出中国没有欧洲式的封建社会,社会形态划分不能机械套用马克思的理论,说到激动处,冒出“他妈的”,讲台下会一片笑声。
来自清华大学的张贤科教授思维比年轻老师还活跃,曾给大家描述了很具体的成为数学家的成长路径:先在南科大把基础学科学好,再去更好的大学深造,用10年时间,到了28-29岁,专职做数学基础研究,30-35岁就会到成就顶峰期。沿着这个路走,在座的各位肯定有拿菲尔兹奖的。
学生多数想出国继续深造 少数想创业开公司
“学校课开得和国内其他大学是有些不一样,微积分、英语是全英文上课,社会学、计算机上课的PPT和有些学科的教材是全英文,感觉数学用英文讲,逻辑性是强些。”
朱凯丰说,目前大家都上的基础课,三年级时分专业方向。同学们理想都很大的,将来很多想出国继续深造,再进大学、研究所,少数想创业开公司。大家学得都很投入。
“如果说在鄂南高中有两成同学将来想从事纯科学研究的话,那么在南科大,这样的同学占到八成。”
朱凯丰说,现在大家并非因学理工科而沉闷,恰恰相反,同学们都超级有见解,对时政也敏感,说到腐败这样的话题,有同学说消除腐败要慢慢来,我说要坚决及时处理,尽管有争论,但不影响大家的关系。
“我就喜欢历史;有同学喜欢写诗,将我们45人的名字全写进一首励志诗里,在宿舍楼一楼大厅的展板上贴出来,对学校提意见也可以贴,比如上面要求我们参加高考那阵,有同学就贴出帖子:千万别听那几个老师经常进宿舍的‘劝降’”。
希望南科大不要辜负我们
朱凯丰妈妈:
正在黄山旅游的朱凯丰妈妈童女士昨日听说儿子接受了采访,反问记者对他儿子的印象,她说对儿子的培养倾注了他们夫妻太多的心血,希望南科大不要辜负了他们。
童女士说,当初丈夫和儿子看好南科大,义无反顾要进南科大,她其实想儿子走传统的高考之路,毕竟儿子成绩不差,今年鄂南高中儿子所在的实验班全部上一本,过600分的都有40多人,但家里二比一,少数服从多数。
后来教育部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的事令她关切,她的态度非常坚决:不要参加高考。既然选择了一所创新体制的高校,就不要走回头路,后来孩子们的坚持成功了。
南科大理事会成员半数是深圳市官员的消息出来,她也是一阵揪心,但很快平复下来。一方面这所学校由深圳市出资创办,学校在国内大环境下,出现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另一方面,官员占据半数,不见得就会处处干预教学,教授们独立的教和孩子们自主的学才是关键,她相信学校短时间内办学方向不会有大的逆转。
从孩子暑假回来的表现,也看出了南科大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儿子开朗了,在亲朋夸奖面前能微笑应对,能独立带同学在深圳游玩,不再像过去那么恋家。他自己决定这个暑假不去大运会做志愿者,他有自己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