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妮娜说,母亲告诉她,父亲冼星海在写这个乐章的时候,请著名诗人光未然给他讲述在黄河壶口瀑布段,船夫是怎样拼命地划船使他们安全渡过,吴西岭先生还反复唱船工号子给他听,所以他写出的《黄河船夫曲》才会如此动听。冼星海手稿版中,几个“划哟,冲上前”的三连音,一步一踏地带着这个灵魂篇章逐步上扬,也引领着观众的情绪愈来愈高涨,而修改后的版本紧张有余却沉着不足。
冼妮娜知道虽然再原汁原味的作品也无法回到75年之前的首演版本,但她仍然希望每一版《黄河大合唱》都能保持住老味道。
60前与90后粉丝
成购票主力
自“辉煌中国2011”开始售票以来,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观众来上门取票,而来购票的40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占了多半,并且都是真正的铁杆粉丝。有一位老人打电话订票,很详细地问了谁指挥,谁唱,《长征组歌》穿不穿红军服装,《黄河大合唱》有没有朗诵等等,并不让主办方送票,生怕中间出现纰漏,自己从大兴坐了将近2个小时的车亲自来取。
主办方也发现,购票者并不像之前预期的那样全部集中在中老年群体,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粉丝也占了半壁江山。有一部分年轻观众是买票陪父母以及爷爷奶奶一起看演出。其中一个来买票的年轻人就在北京晚报的广告部工作,父亲是两部作品的铁杆粉丝,一定要他给弄来“内部赠票”,非看不可。小伙子哭笑不得,劝父亲说,你想想得有多少粉丝都像你一样非看不可,能买到票就不错了,哪还有赠票?
还有一部分年轻观众是音乐爱好者,对于这样在音乐性上堪称巅峰的作品一直充满向往,其中大部分都只听过却未看过现场演出,这两部组歌都因为配器复杂,人员过多,演唱、指挥难度都大,因此演出次数很少,所以不少年轻粉丝都不愿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一次欣赏到两个经典合唱。
正如冼妮娜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是最有中国风味和民族精神的,现在的年轻人仍然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因此红色组歌永远都会有粉丝,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