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 > 校园资讯 > 校园热点 >

中国青年报文章成高考阅读题 原作者仅得1分(5)

2010-06-25 

本报记者潘志贤写的关于洪战辉报道,被许多中学用作阅读理解范文。他曾做过七八份相关试卷,准确率九成以上。他说:“可能是我中学时受此类考试训练较多吧。”

有网友提醒周南:“第一道多选题不读文章也能做,读了文章反而不会做了。”周南发现她一开始做题,正是忘记了高考生的身份,所以错多,而冷静下来之后,她仔细回忆了几年前高中老师教给她的答题技巧,她发现大部分题目是“可以下手”的。

这让她觉得:“这些题目,很多时候考的是高考语文技巧的掌握,却并不一定能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

“因此拿12分和拿1分差距这么大,不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里、用不用高考‘话语体系’说话。”周南说。

框架框没了“寂静钱钟书”

“那么语文阅读考试,你的目的何在?阅读能力的确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种‘发’一定要按同一个方向发吗?作者创作文章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高考阅读考试的需求来创作的。所以按照高考的框架来给出的答案,就会和框架之外的作者原意产生了差距。”周南这样解释自己的“1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