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 > 校园资讯 > 校园热点 >

教师给语文教科书挑错 呼吁剔除虚假故事(6)

2010-06-25 

在这则课文中,一个名叫小童的孩子清晨醒来,发现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还没等小童展开想象,教材编撰者迫不及待地抛出了一串比喻。他们用成人格式化的思维拼凑出,“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树叶、小草在小学教材里出现了多少次了!居然还有庸俗的牡丹!”郭初阳语气激烈。他指出,作者如此“写实”,立刻将孩子对于“冰花”的想象固化。“小学教材的编撰者穿了小孩子的衣服,脸蛋涂上了宝宝霜,伪装成儿童腔,却强奸着儿童的思维,固化着孩子们的想象,妨碍着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

研究小组的另一核心成员蔡朝阳重点剖析了课文《自己去吧》,那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4课。

故事里,一只小鸭想学游泳,鸭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一只小鹰想学飞翔,鹰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和小鹰是从石缝里蹦出来的吗?‘过了几天’这个表达,真是‘点金成石’!”蔡朝阳大声指出。这个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有一个刚满4岁的儿子。

年轻的父亲质疑,在小鸭和小鹰的最终成功之前,“过了几天”这一过程中,它们必定付出了种种努力。他曾目睹儿子蹒跚学步的情景,“那是一段充满挫折的冒险,更是一个充满发现的美好过程”。课文里的轻描淡写让他难以忍受,“用成人化的视角,抹杀了小鸭与小鹰的努力过程,告诉孩子只要‘过了几天’,什么都能学会。哪有这样的事!”

每每遇到关注“化验报告”的家长,蔡朝阳总是反复强调:“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这些痴呆的课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他们自己的成长过程。”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