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 | ![]() |
|
![]() |
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 | ![]() |
网友对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的评论
我在第一时间买到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
本书的着重点是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比较。她认为:“令人悲哀的是这样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法国大革命以灾难告终,却成就了世界历史;而美国革命如此功成名就,却始终不外乎是一个地方性的重大事件。”
革命是手段?还是目的?这在实际操作层面是个难以说清的,主要是囿于意识形态的限制,没有言说的自由。
主持革命运动的人往往驾驶着革命这辆战车不愿下来,还要嚷着继续革命,而且把革命分为几个阶段。在革命的大本营,苏维埃领袖不断革命的呼声就持续喧嚣了近一个世纪。在中国,典型的提法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其结果是国无宁日,民无宁日。而革命的目标如何实现?开出的药方就是继续革命。周而复始,乃至无穷。庆幸的是历史的车轮没有按照革命“超人”的指挥棒前进,而是驶入了民众期待的道路,目标也切近了民众期盼的目标——即对自由、民主幸福生活的追求。苏联的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标志性事件。
作者对于革命的言说是雨果式的。雨果说:“在绝对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的人道主义。”
王蒙著文告别革命,是中国作家经过革命浴火重生后肺腑之言。也是对汉娜-阿伦特对革命诘问的回答。
我们为什么无能,这可以从十七世纪在理论上明确区分的两种“社会契约”来解释。两种“社会契约”,一种是在个体之间达成的,据说它造就了社会;另一种是在人民和统治者之间达成的,据说是它导致了正当的政府。两种社会契约的主要区别是:
人民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通过交互契约结合在一起,这一契约以互惠为基础,以平等为前提。它的实际内容是一种承诺,它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或古罗马意义上的“联盟”,意味着同盟。这种同盟将盟友们孤立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依靠“自由和诚挚的承诺”将他们结合成一个新的权力结构。
在一个既定社会与其统治者之间所谓的社会契约中,我们碰到的是各位成员一方虚构的蒙昧之举,基于此他放弃了构建一个政府孤立的力量和权力;他并未获得一种新的权力,他悉数放弃了他的权力,也许放弃的比他先前拥有的还要多;他并未通过承诺来约束自己,而只不过是表达他“同意”被政府所统治罢了。
第一种契约下,基于一种互惠关系,那些通过“立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所丧失的乃是孤独;而在第二种契约下,受到维护和保护的,恰恰是他们的孤独。
同意之举,借每一个处于孤独状态的个体而取得成功,其实它只要“上帝的在场”;相互承诺之举,则是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而为之的,原则上独立于宗教禁令。而且,作为立约和“联合”之结果的政治体,就成为权力的源泉,因为,处于构建起来的政治领域之外的每个个"rest":"体始终是无能的。相反,作为同意之结果的政府则垄断了权力,只要被统治者不是为了更换政府,才决心恢复他们原来的权力,并且将权力委托给另一位统治者,那麽被统治者在政治上就是无能的。<br /> 以上这种解释不是我说的,是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中说的。读《论革命》,说得肉麻点,我觉得是字字珠玑!我们为什么无能?从《论革命》中可以看到更多其他角度的解答。简略介绍一下《论革命》六章的内容吧:<br /> 第一章讲“革命”概念的源流变化。革命的“革命”一词本是一个天文学术语,表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周期运动,这在政治上隐喻的其实是“复辟”,但十七、十八世纪的“革命”却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与创新性、开端和暴力等因素息息相关,继承了其原意中“不可抗拒”之意,十九世纪更概念化为“历史必然性”的观念。从法国革命者到后来他们的模仿者俄国革命者,他们有藐视一切现存权力、挑战一切世俗权威的勇气,但却日复一日奴颜婢膝地屈服于历史必然性的召唤,此情此景,荒唐透顶。<br /> 第二章讲革命的起因。如圣鞠斯特所言:“不幸的人是强大的自然力。”革命的起因往往并非政治原因,而是社会问题,是苦难和匮乏而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让人们起来打破压迫的镣铐,而在确保了自我保存之后,穷人的困境就在于他们的生活毫无影响力。“以往革命的全部记录都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运用政治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每一次尝试都会导致恐怖,而且正是恐怖把革命送上了绝路”。在这里,美国是幸运的,在美国,辛勤劳动者贫穷但并不悲惨,因此,他们不为匮乏所动,革命也不会被他们淹没。他们提出的是政治问题而非社会问题,关乎政府形式而非社会秩序。<br /> 第三章讲革命的目标。革命的目标对十八世纪的美国人而言是“公共幸福”,法国人称之为“公共自由”,这是有区别的。美国人知道公共自由在于分享公共事物,与之有联系的活动绝不构成一种负担,而是赋予那些当众履行职责的人一种在别处得不到的幸福感,约翰•亚当斯称之为“追求独特性的激情”。但与美国的这种经验相比,法国革命的发动者的准备工作是极端理论性的,如亚当斯所言,“法国大革命自封的哲学家”如僧侣一般,“对世界知之甚少”。大革命开头几个月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并非以协商、讨论和决策的方式进行,相反,它是一场狂欢,主角是乌合之众,是以“他们的欢呼和爱国热情”给网球场宣誓“增添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的大众。公共自由的核心理念是以自由立国,也就是建立一个政治体,保护自由得以呈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国是失败的,美国是成功的。但就“公共幸福”而言,它们都是失败者,“追求幸福”有两重含义,即私人福利以及公共幸福的权力,追求福祉以及成为一名“公共事务的参与者”,第二种意义很快被遗忘了。<br /> 欧洲的下层长期无法摆脱苦难条件,从而引发的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早期的大规模移民浪潮,对革命后美国事件的进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移民潮影响下,消除贫困的斗争越来越被穷人本身所左右,故而被那些产生于贫困的理想所引导,这些理想与激发了自由立国行动的那些原则是格格不入的。穷人的理想是富足与无休无止的消费,他们秘而不宣的愿望不是“各取所需”,而是“各取所欲”,它是对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的梦想。当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久就超乎想象第实现了这个梦想时,这些梦想家相信自己真的活在一个最好的可能世界之中了。这样,克雷夫科尔的预言实现了,“人”打败了“公民”。这种“对政治自由之喜好”的消逝可以视为个人向“内心的良知领域”这个唯一“适合人类自由的领地”的退缩。在“将个人打败”的社会的进逼下,已经打败了公民的个人据守这一领地,仿佛据守着一个岌岌可危的城堡,保护自己不受社会侵犯。这一过程,比革命更加决定了十九世纪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br /> 第四、第五章讲革命的成果。“小国林立、犯罪猖獗,灾祸横行……最后精疲力竭的各省都陷入某个趁火打劫的征服者的镣铐奴役之下”,这是叛乱的共同命运,叛乱后并无革命,大多数的所谓的革命亦不过如是。但叛乱的目的是解放,而革命的目的是以自由立国。没有什么比叛乱和解放更徒劳无益了,除非随后能够有一部体现新争取来的自由的宪法。因为“缺少宪法,道德、财富和军队的纪律一钱不值,即便这些全部加在一起也是如此”。但是,立宪政府的观念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来源上,都决不是革命的。革命不革命,要从宪法上区分:是政府制定的宪法,还是人民借以构建政府的宪法。前者如短命的欧洲战后宪法及其十九世纪的先驱,其原则是对人民革命权力的恐惧;后者如美国宪法,则源于这样一种信念,就是坚信自己发现了一条强大到足以建立一个永久联盟的权力原则,其目标不是限制权力,而是创造更多的权利,成立和正式构建一个全新的权力中心。<br /> 第六章讲革命的遗忘。革命精神是一种新精神,是开创新事物的精神,当革命精神无法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时,这一切都失落殆尽了。"
应该说,书不错,我比较喜欢阿伦特的书,这书纸经与质量都很好,
没看,但是觉得 不错,我相信大家推荐。
叹为观止,阿伦特的思想起码超前五十年
必备,非常需要的书,没道理的喜欢
对自由立国的美国革命非常推崇,对于理解中国的情况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对革命的见解非常独特而深刻
当初买这本书是想看其中法国大革命与美国大革命的比较,但是其中的内容有一点难懂,看的很慢
开始纸张很好,很满意
字体清晰
就是用了两个月后封面起了毛边
喜欢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