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

2017-07-01 
名人推荐:《论革命》是作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 去商家看看
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 去商家看看

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

名人推荐:
《论革命》是作者基于在美国的生活经历的产物,主题是政治自由和追求人的尊严的勇气;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极权主义的起源》。——卡尔·雅斯贝尔斯
阿伦特对政治性质的分析体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和洞察力;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哲学家像她那样给予政治生活的现象学如此多的关注。——比库·帕勒克
没有第二个人能像阿伦特那样理解我。——马丁·海德格尔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1906—1975) 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在过去和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内容介绍】
“我们将会逝去,不留下一抹烟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错过了以自由立国的时刻。”这是罗伯斯庇尔最后留下的预言;而大西洋的彼岸,美国革命却已经实现了自由的理想。本书从政治生活的现象学方法和指导两场革命的不同理论入手,深度剖析了两场革命的差异,表达了作者“以自由立国”的共和主义思想。内容围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不同展开:阿伦特不断地比较二者,指出了法国大革命目标的偏移,即从“以自由立国”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控诉;而美国立国者们思虑的着眼点一开始就是政治形式的构建,它能确保引进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体现更多人或群体的声音和利益。尽管美国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结果却有云泥之别。

网友对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的评论

我在第一时间买到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
本书的着重点是对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比较。她认为:“令人悲哀的是这样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法国大革命以灾难告终,却成就了世界历史;而美国革命如此功成名就,却始终不外乎是一个地方性的重大事件。”
革命是手段?还是目的?这在实际操作层面是个难以说清的,主要是囿于意识形态的限制,没有言说的自由。
主持革命运动的人往往驾驶着革命这辆战车不愿下来,还要嚷着继续革命,而且把革命分为几个阶段。在革命的大本营,苏维埃领袖不断革命的呼声就持续喧嚣了近一个世纪。在中国,典型的提法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其结果是国无宁日,民无宁日。而革命的目标如何实现?开出的药方就是继续革命。周而复始,乃至无穷。庆幸的是历史的车轮没有按照革命“超人”的指挥棒前进,而是驶入了民众期待的道路,目标也切近了民众期盼的目标——即对自由、民主幸福生活的追求。苏联的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标志性事件。
作者对于革命的言说是雨果式的。雨果说:“在绝对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的人道主义。”
王蒙著文告别革命,是中国作家经过革命浴火重生后肺腑之言。也是对汉娜-阿伦特对革命诘问的回答。

我们为什么无能,这可以从十七世纪在理论上明确区分的两种“社会契约”来解释。两种“社会契约”,一种是在个体之间达成的,据说它造就了社会;另一种是在人民和统治者之间达成的,据说是它导致了正当的政府。两种社会契约的主要区别是:
  人民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通过交互契约结合在一起,这一契约以互惠为基础,以平等为前提。它的实际内容是一种承诺,它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或古罗马意义上的“联盟”,意味着同盟。这种同盟将盟友们孤立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依靠“自由和诚挚的承诺”将他们结合成一个新的权力结构。
  在一个既定社会与其统治者之间所谓的社会契约中,我们碰到的是各位成员一方虚构的蒙昧之举,基于此他放弃了构建一个政府孤立的力量和权力;他并未获得一种新的权力,他悉数放弃了他的权力,也许放弃的比他先前拥有的还要多;他并未通过承诺来约束自己,而只不过是表达他“同意”被政府所统治罢了。
  第一种契约下,基于一种互惠关系,那些通过“立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所丧失的乃是孤独;而在第二种契约下,受到维护和保护的,恰恰是他们的孤独。
  同意之举,借每一个处于孤独状态的个体而取得成功,其实它只要“上帝的在场”;相互承诺之举,则是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而为之的,原则上独立于宗教禁令。而且,作为立约和“联合”之结果的政治体,就成为权力的源泉,因为,处于构建起来的政治领域之外的每个个"rest":"体始终是无能的。相反,作为同意之结果的政府则垄断了权力,只要被统治者不是为了更换政府,才决心恢复他们原来的权力,并且将权力委托给另一位统治者,那麽被统治者在政治上就是无能的。<br />  以上这种解释不是我说的,是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中说的。读《论革命》,说得肉麻点,我觉得是字字珠玑!我们为什么无能?从《论革命》中可以看到更多其他角度的解答。简略介绍一下《论革命》六章的内容吧:<br />  第一章讲“革命”概念的源流变化。革命的“革命”一词本是一个天文学术语,表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周期运动,这在政治上隐喻的其实是“复辟”,但十七、十八世纪的“革命”却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与创新性、开端和暴力等因素息息相关,继承了其原意中“不可抗拒”之意,十九世纪更概念化为“历史必然性”的观念。从法国革命者到后来他们的模仿者俄国革命者,他们有藐视一切现存权力、挑战一切世俗权威的勇气,但却日复一日奴颜婢膝地屈服于历史必然性的召唤,此情此景,荒唐透顶。<br />  第二章讲革命的起因。如圣鞠斯特所言:“不幸的人是强大的自然力。”革命的起因往往并非政治原因,而是社会问题,是苦难和匮乏而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让人们起来打破压迫的镣铐,而在确保了自我保存之后,穷人的困境就在于他们的生活毫无影响力。“以往革命的全部记录都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运用政治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每一次尝试都会导致恐怖,而且正是恐怖把革命送上了绝路”。在这里,美国是幸运的,在美国,辛勤劳动者贫穷但并不悲惨,因此,他们不为匮乏所动,革命也不会被他们淹没。他们提出的是政治问题而非社会问题,关乎政府形式而非社会秩序。<br />  第三章讲革命的目标。革命的目标对十八世纪的美国人而言是“公共幸福”,法国人称之为“公共自由”,这是有区别的。美国人知道公共自由在于分享公共事物,与之有联系的活动绝不构成一种负担,而是赋予那些当众履行职责的人一种在别处得不到的幸福感,约翰•亚当斯称之为“追求独特性的激情”。但与美国的这种经验相比,法国革命的发动者的准备工作是极端理论性的,如亚当斯所言,“法国大革命自封的哲学家”如僧侣一般,“对世界知之甚少”。大革命开头几个月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并非以协商、讨论和决策的方式进行,相反,它是一场狂欢,主角是乌合之众,是以“他们的欢呼和爱国热情”给网球场宣誓“增添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的大众。公共自由的核心理念是以自由立国,也就是建立一个政治体,保护自由得以呈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国是失败的,美国是成功的。但就“公共幸福”而言,它们都是失败者,“追求幸福”有两重含义,即私人福利以及公共幸福的权力,追求福祉以及成为一名“公共事务的参与者”,第二种意义很快被遗忘了。<br />  欧洲的下层长期无法摆脱苦难条件,从而引发的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早期的大规模移民浪潮,对革命后美国事件的进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移民潮影响下,消除贫困的斗争越来越被穷人本身所左右,故而被那些产生于贫困的理想所引导,这些理想与激发了自由立国行动的那些原则是格格不入的。穷人的理想是富足与无休无止的消费,他们秘而不宣的愿望不是“各取所需”,而是“各取所欲”,它是对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的梦想。当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久就超乎想象第实现了这个梦想时,这些梦想家相信自己真的活在一个最好的可能世界之中了。这样,克雷夫科尔的预言实现了,“人”打败了“公民”。这种“对政治自由之喜好”的消逝可以视为个人向“内心的良知领域”这个唯一“适合人类自由的领地”的退缩。在“将个人打败”的社会的进逼下,已经打败了公民的个人据守这一领地,仿佛据守着一个岌岌可危的城堡,保护自己不受社会侵犯。这一过程,比革命更加决定了十九世纪的面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二十世纪的面貌。<br />  第四、第五章讲革命的成果。“小国林立、犯罪猖獗,灾祸横行……最后精疲力竭的各省都陷入某个趁火打劫的征服者的镣铐奴役之下”,这是叛乱的共同命运,叛乱后并无革命,大多数的所谓的革命亦不过如是。但叛乱的目的是解放,而革命的目的是以自由立国。没有什么比叛乱和解放更徒劳无益了,除非随后能够有一部体现新争取来的自由的宪法。因为“缺少宪法,道德、财富和军队的纪律一钱不值,即便这些全部加在一起也是如此”。但是,立宪政府的观念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来源上,都决不是革命的。革命不革命,要从宪法上区分:是政府制定的宪法,还是人民借以构建政府的宪法。前者如短命的欧洲战后宪法及其十九世纪的先驱,其原则是对人民革命权力的恐惧;后者如美国宪法,则源于这样一种信念,就是坚信自己发现了一条强大到足以建立一个永久联盟的权力原则,其目标不是限制权力,而是创造更多的权利,成立和正式构建一个全新的权力中心。<br />  第六章讲革命的遗忘。革命精神是一种新精神,是开创新事物的精神,当革命精神无法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时,这一切都失落殆尽了。"

应该说,书不错,我比较喜欢阿伦特的书,这书纸经与质量都很好,

没看,但是觉得 不错,我相信大家推荐。

叹为观止,阿伦特的思想起码超前五十年

必备,非常需要的书,没道理的喜欢

对自由立国的美国革命非常推崇,对于理解中国的情况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对革命的见解非常独特而深刻

当初买这本书是想看其中法国大革命与美国大革命的比较,但是其中的内容有一点难懂,看的很慢

开始纸张很好,很满意
字体清晰
就是用了两个月后封面起了毛边

喜欢论革命(关于政治自由与人的尊严,汉娜·阿伦特经典名作) (人文与社会译丛)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