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外语 >

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

2017-06-10 
《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是作者在多年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主要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意在通过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 去商家看看
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 去商家看看

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

《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是作者在多年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主要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和意在通过国家各类翻译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共安排十二天内容:前七天主要讲解英译汉,内容分别为翻译英语中的定语从句、被动语态、代词及形容词和副词;后面五天主要讲解汉译英,内容分别为增词与减词、换主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总结非文学翻译的特点。整《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以简单句和长难句分析相结合,并在课后配有少量的练习,让广大学生可以在短期之内对英汉笔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网友对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的评论

确实如老师前言部分所说,比较简单,但比起高教的翻译教程来说,更易懂,也更精炼!
所以即使是大学学过翻译的也可以作为参考看一下。
哦,此书较薄,至少相对于价格来说,有点小贵。还好卓越卖22。若在书店卖32,我肯定不会买。一章大概只讲了五六个例句,全书只有12章。它有多薄可以想象一下了。感觉新东方老师的书都偏贵,我之前买的英语语法新思维,一本就抵别人一套了。还有那词汇进阶。哎。不过内容没的说。看个人了。
不过纸张印刷很好。

老实说开始挺喜欢的,说的比较简练,不象有的翻译书,上来先把翻译理论、翻译大家往桌上一放,立马无聊之极。这本书倒是适合我这种不喜学术垃圾的人看。只是,有的不知是错还是什么问题,很晕的说。比如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who would not like to do it作者认为应该译成“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这件事”。怎么也想不明白为甚?说不是双重否定,因为修饰的不是一个词!真的挺晕的说……

总结出很多翻译规则和技巧,有些有时候可能我们不经意间用了,但是不知道是那么回事,很多情况我们是靠感觉译出来的,但是这本书把我们说不出来的感觉都说的很清楚了,让我们有据可依,让我们不觉得自己的翻译是胡乱翻译出来的。而且这本书每个例句都有写出我们一般会翻译成都错误译法,简直是太对了,基本上我们翻译出来都就是那种错误的译法了,它有详细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误译为那样,说的太有道理了,还指出正确的译法。在读这本书前,我一直以为翻译就是把那些意思大概说出来,差不多就得了,读完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翻译都那些句子都是胡乱拼凑,根本就读不通的或者是中文习惯里没有的。总之,感觉很有用,都是实用的,比较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像有些书那样一直谈论那么多规则,很繁琐。

入手kindle版的,很快读完了,个人感觉确实不需要纸质版。
对一个刚刚接触翻译的人来说,总觉得很多翻译通过语感就可以解决了,或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至少说人话还是没问题的。但是也如作者所说,要去参加考试的时候,会很迷惑这个翻译的考点或者说得分点到底在哪里。于是作者对英译汉的分类就很有参考意义。很多翻法看起来死板,但是用来解决长难句确实事半功倍。
不过很多例句的翻译和参考译文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而且其实很多例句和练习摘取自庄绎传老师的英汉翻译简明教程,从这两点看,买纸质版不值。
虽然说英汉互译一定有规律可循,特别是非文学翻译,但是还得从自己的实践中去总结,用起来才最自然。所以读完后就大量练习好了,可以参照作者的分类方式,充实自己的翻译工具箱。

看到大家说的这么好,我也买了,结果大失所望。作者的英文没得说,但中文水平不敢恭维。很多历史常识,中文基本常识都是错的。

比方作者书中提到:秦朝之前,中国没有朝代。(夏商周就这么被吃了。)

还有什么,中国学英语的,大部分人没学过中文语法。(可是,中文语法是初中必修课呀。作者何出此言大部分人没学过中文语法。)

还有关于被动语态的,作者认为“被”字在中文里是有贬义的,极力提倡不用被字。(他的语文老师是怎么教他的,被哪里就是贬义了。请看例句:他被评为劳动模范。这里被也是贬义?再看例句:恐怖份子被击毙了。这个被倒是可以认为是贬义。可见褒贬要视乎具体情况,但这显然超出了作者的中文水平,他一口咬定被就是贬义,我不知道他中文是怎么学的。为了避免使用被字,作者在翻译英文被动语态时,简直自讨苦吃。)

作者不单对被有意见,对代词也有意见。作者认为:中文不善于用代词,英文善于用代词。英译汉时,多用名词或省略。(反正就是避免用代词就对了。)于是 It may seem strange to put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s into the same packet. But the fact is that they were all s"rest":"ocial revolutions. 翻译成 把一场产业革命和两场政治革命归为一类,这似乎有点奇怪,但是,事实上,这三场革命都是社会革命。作者认为 they 这个单词指的是上文中的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wo political revolutions,作者说:我们在翻译地时候,既不能翻译为 “一场工业革命和两场政治革命”,也不能翻译为“它们”,因为前者过于具体,后者过于抽象。翻译成“这三场革命”最合适,所谓代词的“不抽象,不具体”的翻译方法。(诚然,作者的该句翻译,没有什么不妥,但这个指导理论实在不能接受。请看:把一场产业革命和两场政治革命归为一类,这似乎有点奇怪,但是,事实上,它们都是社会革命。这不也挺好的吗,用了代词也不是显得过于抽象,该用就用呗。极力避免代词是自找麻烦。)<br /><br />作者写道: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在这里我们翻译为“产业革命”,而不是“工业革命”,因为在《辞海》中并没有“工业革命”这个词组。《辞海》中这样写道:“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所以我们在这里用“产业革命”更为合适。”(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笑,作者自己都翻阅了《辞海》,明明白白写着“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然后又一脸自信的告诉读者,《辞海》中并没有“工业革命”这个词组。再说了,历史课中不是经常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什么的吗,工业革命是个极为常见的词啊,倒是产业革命这个词并不常见。)<br /><br />在书中很多地方有意无意地贬损中文,歪曲中文,一提到英文则又是满满的赞美。至于么,英文固然好,中文也没那么不堪。建议读者还是买那些久经时间考验,作者也是公认大家,所写的书为好。象这种标题哗众取宠,内容也难逃浮夸,慎买为妙。"

武峰的《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2011年第一次出版之后,就成了CATTI考试、英语翻译初学者的入门书籍了。这本书总体而言来说,值得一读。

先说说优点。这本书对于翻译理论和方法讲解来说,配得上“浅显易懂”四个字。书中定语从句的翻译、副词和形容词的翻译、增词和减词的方法,等等都是翻译问题的常见问题,也是每个译者都需要具备的基本功。

也看过韩刚关于翻译的书,他的书在市面上也是比较火爆的翻译辅导类书籍。比较下来,韩刚认为“翻译在某种程度就是写作”,他的书很有这种风格。例句丰富,用词灵活,句子的翻译跳脱,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非常灵光的领会,反而下得苦功得更多一些吧。

武峰的这本书例句比较少,对于初入门的人来说,面对学习任务,那种如同站在山脚下仰望高山的压迫感会少得多。读起来比较轻松简单,毕竟汉语居多,读起来自然而然一种亲切感。

再说说缺点。读完之后,我感觉例句少,会让人觉得读起来容易。但是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例句选择上,而且感觉不是所有的例句都是作者翻译的。

比如P83页例句:

If parents were prepared for this adolescent reaction, and realized that it was a sign that the"rest":" child was growing up and developing valuable powers of observation and independent judgment, they would not be so hurt, and therefore would not drive the child into opposition by resenting and resisting it.<br />书中的译文是:<br /><br />做父母的如果对这种青少年的反应有所准备,而且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孩子正在成长,正在培养珍贵的观察力和独立的判断力,那么父母们就不会感到如此伤心,所以也就不会因对此有愤恨和反对的情绪而把孩子推到对立面上去。<br />1. ……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标志……这种翻译不太常见,而且读起来怪怪的。<br /><br />2. ……有愤恨和反对的情绪……resent翻译成愤恨,就有点机械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大多数是失望伤心或者抱怨,但绝不会是愤恨。<br /><br />其他的就不一一列举了。<br /><br />这本书的标题是《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标题党的嫌疑很大。<br /><br />虽然标题,武峰在文中也自己说了:“任何一本书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教会翻译”。翻译的学习绝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磨练和学习。但是借助这本书了解基本的译法,还是可以的。<br /><br />阅读这本书,如果时间足够集中,读书的人也足够专注,其实十二天都不需要。我前后七天,每天三个半小时左右。整理的笔记大约3000来字。<br /><br />记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打开这本书的正确姿势。"

喜欢12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译篇)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