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小于一(全译本)

2017-05-10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首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小于一(全译本) 去商家看看
小于一(全译本) 去商家看看

小于一(全译本)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首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
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小于一》作为一本诗人批评家的随笔集,都是独特和无可匹比的。首先,它不是一部纯粹的批评著作,也即不是纯粹的批评文章结集或专著,而是结合了自传成分,而由于布罗茨基的经历极具传奇性,因此这自传成分不仅包含了对诗歌的评论,还有对社会和政治的评论,尤其是对极权制度的评论。《小于一》是一部以长篇文章为主的随笔集,夹以若干短文,原书五百页,仅十八篇文章,其目录刚好占一页。除了标准的“诗人批评家”的长篇文章例如评论阿赫玛托娃、卡瓦菲斯、蒙塔莱、曼德尔施塔姆夫妇、沃尔科特、茨维塔耶娃和奥登的文章外,还有几篇短则三四十页、长则五六十页的“超文章”,包括分别对茨维塔耶娃和奥登各一首诗的细读;对20世纪俄罗斯散文(主要指小说)的无情裁决(《空中灾难》);对自己的成长(《小于一》)、对父母(《一个半房间》)和对他的城市(《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的回忆;以及历史笔记和游记(《逃离拜占庭》)。

网友对小于一(全译本)的评论

本书曾经在我采购的清单上,但从图书馆借阅后,感觉很不舒服,一些关键之处意思莫名其妙,缺乏连贯性,整体感觉别扭,决定放弃。
老实说,我很奇怪。作者J. Brodsky的文学造诣毋庸置疑,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诗歌和文集在西方有大量的读者。倘若这中译本就是他的水准,很难说的过去。所以我特意找来英译本,两相对比一下,果然发现一些问题。

1. 译者对关键词理解有误,导致作者表达的意思被改变。
中译本 第一页,
“我现在回忆起来使我感兴趣的思想,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它的时刻。”

英文
“Most of the thoughts I now recall as having been interesting to me own their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 when they occurred.”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time。它有时间、时刻、时代的意思。在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应该是时代(年代)。唯有这样,也能够解释的通。
作者是个诗人,遣词造句很小心。假如他想说“时刻”,选用的词语一定是Moment,而不是time.

2. 译者没有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思,导致翻译读起来似是而非。

中译本 第"rest":"一页<br />“而主要是为了一个平常的理由也即作家为什么写作-刺激语言或被语言刺激,并且这一回是被一门外语。”<br /><br />英文<br />“but mostly for the usual reason why a writer writes – to give or to get a boost from the language, this time from a foreign one.”<br /><br />“刺激语言或被语言刺激”???<br />这是非常奇怪的说法,也很难想象一个读者应该如何理解。<br />Give a boost, 加油,鼓励<br />作者的愿意是, 作家写作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语言添色或者被语言所感染。<br /><br />3. 译者有些关键段落的翻译太过拘泥字面含义,浪费了作者的良苦用心。<br /><br />中译本,第三页,<br />“这张面孔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每一个俄罗斯人脑中,并暗示某种标准的人类面孔,因为它完全缺乏任何特征(也许恰恰因为这张面孔没有任何特征,所以它暗示诸多可能性)。”<br /><br />英文,<br />This face in some way haunts every Russian and suggests some sort of standard for human apprearance because it is utterly lacking in character(Perhaps 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specific in that face it suggest many possibilities).<br /><br />Haunt, 缠绕,困扰。不应该翻译成一个中性的“萦绕”,作者想要说的是余毒继续缠绕俄国人。<br />Character, 有多重含义,品格、性格、特征。作者选用这个词实际上想要表达多重含义。列宁主要宣传的是苏联代表着人类的未来。<br />一张没有特点、没有性格的脸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所以每个俄罗斯人害怕。<br /><br />第四页,<br />“得到历史和自然的赞助。而斯大林则仅仅得到自然的赞助……”<br /><br />Nature, 自然。<br />然而,这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斯大林运气好,得到命运的眷顾,所以他活着,而列宁死了。<br /><br />第三页,<br />“老彼得摩擦,人民的两肋。”<br /><br />“the sides of people, rubbed by old Peter.”<br /><br />民间俚语,向来一语双关,多半淫秽。 Peter, 除了彼得大帝,还有 阳具的意思。<br />人民的身侧,被老彼得的××蹂躏。<br /><br />越是大师的书籍,翻译越需要小心,出版社也需要校对,这本书的翻译实在令原著失色不少!"

我说过的,他说得更优雅;我想过的,他想得更 透彻。
我没说的,他帮我说了;我没写的,他从正反面敲打过。
我走不出的区域,他已经走过;在我狂怒的地方,他压低了声调------却达到无以复加的穿透力!
喜欢中央集、权的,值得一看,以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无计摆脱的,从这里袭取一丝透气的缝隙。

我买了四本。三本送朋友,以免他们错过。

这本书我读起来感觉像大杂烩,前面就是黑一黑苏联,后再来点儿自己认识的人也被黑,然后穿插了一些 诗词 的讲义,基本就像是 上学时语文老师给分析诗词,总结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脑洞什么的。
介绍说作者本身本身的造诣非常高,简单读下来感觉诗词理论类的解析确实很厉害!至少不是专业研究欧美诗词的 根本看不懂,更别提俄罗斯诗歌了。
买这本书主要是看了 单向街书店 读书会里有人读才买的,买来一看,自己跟人家水(bi)平(ge)差太远了,根本理解不了。。。
奉劝大家量力而行。

非常生涩的翻译,有些句子都快赶上google了。实在不忍心给这本书评低分,然而翻译真的不走心,读起来很不流畅。不推荐大家买中文版。书本身是好书,看了On grief and reason之后我决定再买一次英文版的less than one。

布罗茨基的《小于一》是盼望已久的书,也是我担心翻译不好的书。
读了作者关于沃尔科特、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以及曼德尔斯塔姆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评论,我折服他对所评论对象全方位的精准把握。以至于我告诉自己最亲近的书友:读了此书,其它的文学评论,特别是诗歌评论可以不读。
可能是编辑的疏忽,译后记目录里阙如。译者对评论对象也缺乏简略的介绍。这对于普通读者的阅读,有一定难度。
买到书,我在扉页写下:2015年元旦的必读书。现在时间提前了。

从阅读速度就能看出来难度,这本书从10号到20几号,才读了一半,这个速度直接拉平我读指环王原版的速度了……感觉看着看着就容易走神,没有办法投入,我还真是很少遇到这种情况的,也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按说苏联的历史我还是蛮感兴趣的,之前读《从莫斯科到古拉格》也觉得很流畅很喜欢,只有这本实在是读起来比较难。另外翻译上来说,我一个小巴拉子是没有资格评论著名诗人翻译家的啦,但是很多地方读起来都能感觉到就是原原本本保留了原文的语序,完全没有按照中文的习惯来调整呢,定语从句什么的使用也比较僵硬,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怎么回事。总之无论如何也要硬着头皮读完,因为不喜欢半途而废。

去年《小于一》在登上百道网好书榜之后不久,我就入手并拜读过了。布罗茨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散文也写得相当好。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丰富,评论诗歌和诗人的一些文章读起来虽然一时不太好懂,但反复多读几遍之后,还是觉得很有收获的。里面评论了许多我喜欢的诗人,像奥登、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等。《一个半房间》写的是他的父母,情感很含蓄、很深沉,在许多细节看得我心里很感动,可惜他们至死都未能团聚,我以前读布罗茨基传记的时候知道的。《论独裁》这篇文章觉得很有启示意义,暴露了极权体制的共性和弊端。还有一篇类似于历史游记的文章,给我的感觉也是很长见识,很有味道。
现在看到有电子版出来了,虽然没有拿起纸书的那种厚实感和那种舒服,但用Kindle读起来,阅读体验还是挺赞的,而且非常方便。果断收入,哈哈!

喜欢小于一(全译本)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