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 ![]() |
|
![]() |
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 | ![]() |
网友对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的评论
最早听说凉山是因为有朋友从那里回来后发起资助当地小学生新冬衣的募捐。知道这本书后推荐那位朋友去看了。
作者出身台北,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人类学系毕业的博士,现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任职。本书改写自她的博士论文(英文)。从学术的角度,她并不需要写这本中文书。但如书名所示,她十年间在凉山居住多时,与很多当地人建立了友谊;她自觉要为这些被现代化浪潮边缘化的人群代言。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她的视角是平等而理性的。由此,她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她所看到的凉山兄弟,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他们选择吸毒、贩毒,理解他们对于艾滋病的态度。所有希望在那里开展医疗、慈善等各种社会工作的人都需要读一读。
即使是作为一个远离凉山的城市人,读这本书,无疑会对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对人性本身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作者在中文版后记里有一句话:“在历史的洪流中,边缘的独特性从不讨好,这是世上众多弱势族群逐步被卷入现代性旋涡中的殊途同归。”凉山诺苏人一直处于现代性和传统的撕扯状态中,贫困、毒品、艾滋,这些都是现代性强制介入的副产品,如果简单地把诺苏人的生活现状归因为所谓“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既没有道理也不负责任。很可贵的是,即使目睹大凉山的满目疮痍,作者并不把诺苏青年视为悲剧命运的被动承受者,他们作为“行动主体”所感受到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并不是毒品、艾滋等灾难能够抹杀的。
很感谢这本书,很感谢作者能花上十年时间来了解这个我们大多数人从未了解过的群体。
腰封很赞,第一次觉得腰封是个有用的东西。内容不用说了。很难过,照片里的彝族兄弟笑容对比着破烂的背景,凄惨的人生,心里面像掏空了,又被灌进去酸酸的水,刺激着胸口眼眶,太难过了。生而为人,生而为凉山人,是最卑贱的了吧。生命在这里可以这样轻飘的被践踏,以某种仪式般的观念悄悄的逝去,那么年轻。
写的很好的书,给你一种不同的体验。也许你辈子也不会或者不敢接触一个艾滋病人,但是关于这样的人群内心是什么样子的,与之相处的体验,作者娓娓道来,充满关怀。
收到书了,想马上看里边的内容。凉山也是一个缩影,很多被污名化的地区需要有人对其更正,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也是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方式。
①这是一本人类学论文,不是纪实文学,可读性稍欠②科普了凉山地区的人文,让我们知道了这个模糊的地区
非常喜欢,又买了一本。
此书是作者的人类学博士论文,是一部格式中规中矩的论文。理论充分,田野调查细致缜密。当然,因为是博士论文,所以这并不是面向普通读者科普读物,没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功底的读者读起来会比较困难。
如今深入一线进入条件艰苦的地区做如此详细的田野调查,至少在华语世界似乎已不多见,因此非常佩服作者的勇气,也为字里行间流露出多诺苏人真诚的关爱所感动。
书中的亮点非常之多。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汉族读者,我可能是第一次借作者的立场跳出的大汉族视角的辖制,以平等的眼光、以真正希望了解一个族群的文化以及许多现象背后本质的态度去看待另一个群体。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在自己脑中,艾滋=坏人,吸毒=坏人,少数民族=落后/奇风异俗的公式早已成为一种错误的下意识反应。而作者能够以真正平等理性的态度从现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作者是一名出色的人类学学者。
有意思的是,读完这本书时刚好认识了一位彝族朋友,与她交流,却发现她也一样是以汉族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同胞,视其为落后。
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阅读和思考,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尤其是汉族读者,脱离一些自身的桎梏,获得一种新的视角。
作者描述的并不是单纯的凉山地区毒品、艾滋等现象,而是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从国家和地方关系、国家政策对偏远山区的影响及经济全球化对内陆地区的冲击等方面深入的分析了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个人感觉是一部非常写实客观的作品,很值得静下心来读一读。
希望继续有民族志可以读。凉山没去过,真不了解。对于民族,我们该怎么办?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听刘绍华讲,也挺残忍的,应该支持绿营的吧。
朴实无华,就事论事。没有过分抨击任何一种观点,更多的是观察、阐述、思考。从非常细节的地方去看待凉山的变化和境况。喜欢作者的这本书,满分推荐和好评。其中,许多观点和看法,也能引人深入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读,值得思考。感恩...
喜欢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