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三国志(精) [平装]

2013-12-14 
编辑推荐  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三国志(精) [平装] 去商家看看
三国志(精) [平装] 去商家看看

三国志(精) [平装]

编辑推荐

  本书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为代表的多种新版本。书中所选图片资料,遵循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力求选取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图片,配入《三国志》相应的文字部分,以图辅文,以图证史,图文结合,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风俗等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原貌,方便读者对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文化有一个较为形象的、直观的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晋)陈寿

目录

卷一 魏书一
武帝操
卷二 魏书二
文帝丕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睿
卷四 魏书四三少帝
齐王芳
高贵乡公髦
陈留王奂
卷五 魏书五后妃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卷六 魏书六
董卓
李催
郭汜
袁绍
子谭
子尚
袁术
刘表
卷七 魏书七
吕布
张邈
陈登
臧洪
陈容
卷八 魏书八
公孙瓒
陶谦
张杨
公孙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渊
张燕
张绣
张鲁
卷九 魏书九
夏侯悖
韩浩
史涣
夏侯渊
曹仁
弟纯
曹洪
曹休
子肇
曹真
子爽


何晏
邓飚
丁谧
毕轨
李胜
桓范
夏侯尚
子玄
卷十 魏书十
荀或
子恽
孙艏
孙霎
荀攸
贾诩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涣
张范
弟承
凉茂
国渊
田畴
王惰
邴原
管宁
王烈
张蒴
胡昭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琰
毛玢
徐奕
何夔
邢颛
鲍勋
司马芝
子岐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
子毓
华歆
王朗
子肃
孙叔然
……
卷十四 魏书十四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卷十六 魏书十六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卷十八 魏书十八
卷十九 魏书十九
卷二十 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方技
卷三十 魏书三十
卷三十一 蜀书一二牧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卷三十四 蜀书四二主妃子
卷三十五 蜀书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三嗣主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卷五十 吴书五妃嫔
卷五十一 吴书六宗室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吴主五子
卷六十 吴书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序言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曾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后,入晋担任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是史学家谯周的学生,他在蜀未亡时即注意收集资料。《魏书》、《吴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官修的王沈《魏书》、韦昭《吴书》,私撰的鱼豢《魏略》,《蜀书》因为蜀无史书,主要由他自己采集。
《三国志》得名于魏、蜀、吴的三足鼎立。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虽然陈寿是由蜀汉入晋的,但晋是继承魏统一全国的,所以,只能以《魏书》列前,以“本纪”来记述魏国的帝王,而蜀、吴的帝王只能用“传”这种形式。但叙事手法却与本纪一样。
《三国志》长于叙事,文笔简洁,剪截得当,深受赞许。时人夏侯湛也在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就把自己的作品毁掉了。而后人更是推崇,认为它可以与《史记》、《汉书》媲美,因此,其他各家三国史相继消失,只有这部《三国志》流传至今,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由于陈寿写书的时间靠近三国,可以利用的前人成果不多,所以失之简略。在他死后130多年,裴松之受南朝宋文帝的指派,为《三国志》作注。书成后,被文帝赞为“不朽”之作。裴松之的注与原来注史书主要在训诂上下功夫不同,他的注主要是增补史实。据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介绍,他的注着重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二是“同说一事而辞有乖离,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三是“纰谬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四是“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补缺、备异、纠谬、评论。据不完全统计,在裴注中,列举引用魏晋人的著作就有200多种,而且这些书大部分已经失传。因此,从史料价值来说,裴注不亚于《三国志》,这也是后人读《三国志》必读裴注的原因。
陈寿《三国志》和裴注不仅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突出贡献。作为记载三国时代最原始的资料,它为后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历史框架和第一手素材。
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并参考了点校本出版后学界关于《三国志》的研究成果,订正了原书中的一些错误,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本书保持了陈寿《三国志》加裴松之注的做法,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三国志》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因此,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00六年九月

文摘

武帝纪第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①。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②。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③。嵩生太祖。
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日: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快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
②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豁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嵩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日:“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以为?得事上之节。?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追尊腾曰高皇帝。
《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悖之叔父。太祖于悖为从父兄弟。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①;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玄谓太祖日:“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③,征拜议郎④。
①《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喁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日:“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 ……

喜欢三国志(精)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