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平装]

2013-12-13 
编辑推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编著。本书内容介绍:1926年农历十二月的一个大雪之夜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平装] 去商家看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平装] 去商家看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平装]

编辑推荐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编著。本书内容介绍:1926年农历十二月的一个大雪之夜,我出生在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黄泽镇坑边村。嵊县位于绍兴以南,古称剡县,境内多山,据说以“嵊”为名,就是取四面群山环抱之意。一条剡溪蜿蜒而下,山有水而活,给嵊县平添了几分灵气。曾有人把剡溪的“剡”字,分拆为两把火,一把刀,象征着家乡以前多灾多难,不是放火,就是动刀。虽然战乱年代生活并不富裕,民间艺术却一直十分兴盛,村村有戏台,处处可闻锣鼓丝弦之声,越剧正是在这块山明水秀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作者简介

王文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县。1938年到上海师从竺素娥学戏。1947年与陆锦花合作,成立少壮剧团。1948年开始与徐玉兰的长期合作。1952年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4年随团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后为上海越剧院二团主要演员。1980年代中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

王文娟是“王派”唱腔创始人,其演唱风格清丽柔美、韵味醇厚,于平和中见华彩。曾出色地创造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追鱼》中鲤鱼精、《孟丽君》中孟丽君、 《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等众多舞台形象,有“性格演员”之称。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乳燕离却旧时窠童年岁月(1926-1938)
第二章 人海浮沉天涯行从艺学戏(1938-1942)
第三章 好风来时篷才张初露头角(1942-1947)
第四章 眼前仿佛换人间解放前后(1947-1952)
第五章 并蒂花开在沙场从军入朝(1952-1954)
第六章 愿为春蚕自作茧潜心创作(1954-1958)
第七章 天上掉下林妹妹梦圆红楼(1958-1962)
第八章 七条琴弦谁知音我与道临(1962-1966)
第九章 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浩劫(1966-1976)
第十章 雪里梅花早知春重上舞台(1977-1985)
第十一章 鬓毛渐衰心犹赤改革探索(1985- )
我眼中的这个“林黛玉”(王小鹰作)
王文娟艺术活动年表

序言

写书出书,这是我过去从来也不敢想的事。这些年来,陆续有许多朋友和观众催促我:“你为什么不写一本传记?”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伴随着时代风云变幻,有过艰辛、苦涩和磨难,有过欢乐、兴奋与荣誉,自然也有一些经验教训。我想,不妨把它们记下来,或许能给后人一点借鉴。但同时又十分犹豫,自己水平有限,能写得好么?朋友们都鼓励我试一试,他们说,并没有期待一本辞藻华丽的作品,只希望能看到一份真实坦诚的回忆。
经过数年努力,这部书稿终于完成。我的个人经历并不曲折坎坷,唯一能够奉献给期待它的读者的,也就只有真实和坦诚。
翻阅案头即将付印的文稿,八十余年来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望进无边的夜色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晚上:晃眼的灯光与攒动的人群,还有熟悉的乐声,遥远却又那么亲切,好像从出生就伴随着我而来——那是我第一天身处满目繁华的上海滩,不用努力回想也能记起。还有此后那无数个伴随着鼓板丝弦,吟唱着悲欢离合的夜晚。
人生犹如一杯茶,茶叶在沸水中沉沉浮浮,而流逝的时光就像沸水,在它的冲刷和激荡下,每个人的生命才最终散发出属于自己的清香。
我常对学生说:“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这也是我一贯的人生信条。我天生资质平平,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只不过是在人生道路面临选择时,始终遵循内心的声音。
感谢我的师长、同事、朋友和家人,是你们在这一路上为我遮风挡雨,为我指引方向,你们的关爱和包容保护了我的简单,这是我此生莫大的幸运。
感谢所有的观众,是你们多年来的热情支持让我相信,在艺术上,凡耕耘必将收获,凡付出总有回报。只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在这个舞台上奋斗,你们就永远是身后最坚实的依靠。
感谢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先生在我动笔之初给予的诸多支持,感谢上海女作家王小鹰积极推动了此书的出版;感谢几位可称为“忘年之交”的年轻戏迷朋友,辛苦地帮助我收集资料,修订文字。
虽然在写作中曾向一些同辈友人询访核实并查阅了不少相关史料,但因年代久远,记忆或有误差,文字之道,又非所长,书中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方人士不吝指正。

文摘

1942年歇夏时,剧团里有一位类似总务职位的人叫王惠章,他把团里的二三肩演员以及我们这些小学员集合起来,组成一个临时的演出班子去杭州、嘉兴以及上海郊县的剧场演出。这是我头一回出去“跑码头”,可以说是我“单飞”前的第一次“试飞”。在这个班子里,我是二肩花旦,头肩花旦凌喜娟,小生筱素娥,老生筱湘麟。
初次离开老师,生活和演出上碰到的问题都要靠自己来解决。第一站在嘉兴的寄园剧场,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住在简陋的后台,生活上诸多不便,因为在上海时,我习惯了跟着老师有单独的化妆间。但这些小麻烦和我们终于有机会独当一面的喜悦和兴奋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二肩旦意味着第二女主角,我平日的勤学苦练终于有了一次全面“实战”检验的机会。
在“寄园”的打炮戏是《盘夫索夫》,我演赵婉贞。戏是熟戏,赵婉贞的戏份也不重,照理是不难演的,但此时我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我平日学戏时,包括看其他老师的演出,通常只注重头牌角色的台词和表演,而对配角的戏不怎么留心,看的时候也只是粗略带过。如今到了真正要上台演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具体的地方似懂非懂,印象模糊。
随团学员和科班学戏有很大的差别,随团学员什么行当都要学都要会,从龙套到主角,靠勤奋看机遇,是一个自下而上,优胜劣汰的成长过程。在科班学戏,往往一开始便由老师根据学员的天赋、资质分派行当:生旦净末丑,分派给你什么你就学什么,有的幸运儿一辈子没有演过配角,出科便唱主角。应该说,这两种学制各有长处,通过这次舞台实践,我发现了自己学戏的“盲点”,于是赶紧及时“补课”。
幸好凌喜娟在剧团时就是二肩旦,我碰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她,她也毫无保留地热心教我,在细节上一一指点。比如赵婉贞去严府拜寿经过花园时,要用到哪些赋子;严兰贞前来索夫,哪些时候婉贞不便直言,应由丫鬟玲珠出面解释等。
回头去看,这段从六肩旦龙套一步步唱到头肩旦的学习经历,既锻炼了我塑造不同身份、性格人物的能力,更培养了我在舞台上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等到自己演上主角之后,我也习惯于拿到剧本,先整体通读几遍。最好要找个安静的地方,一口气把剧本读完,有条件连看几遍,把最能感动自己的地方抓住,而不是只看自己角色的戏,只读自己的台词。排戏的时候,不仅关心自己的表演,也注意给配角演员留出足够的空间。戏剧是一门整体的艺术,只有每个在舞台上的演员,都能充分展示他们的光彩,这个戏才是真正成功的作品。
在“寄园”,首先获得观众肯定的是我在《沉香扇》中扮演的丫鬟兰香。那天演完戏,王惠章的妻子乐滋滋地跑来告诉我,刚才在观众席里听见大家都在说,“演兰香的小姑娘勿错,蛮活泼可爱的。”我听了也很高兴,但心里明白,这并不全是我的成绩。《沉香扇》是姚水娟老师的拿手戏,她戏路宽广,善于独辟蹊径挖掘戏份,一人兼演两角,前半场演丫鬟兰香,后半场演小姐蔡兰英。我在“偷师”时,把这两个角色一并学了去,这回正好派上了用场。在演兰香这个人物时,重点是表现出她与小姐之间情同手足的主仆关系,表演上可以略微夸张一些,显示她机敏、热心的性格特征。比如小姐和书童蔡安(徐文秀)在书楼相会,此时小姐的哥哥忽然上楼来,她“啊呀”一声,顿足搓手,围着小姐急得团团转,本来替小姐打着扇子,情急之下,倒给自己先扇了起来。
二肩旦的角色范围比较宽,除了丫鬟之外,还要演一些正旦角色,如《碧玉簪》中的李夫人、《玉蜻蜒》中的张氏大娘等。碰到这类角色,我演起来就比较吃力,我那时才十六岁,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身形又单薄,宽大的戏服穿着直晃荡,根本撑不起来。大姐们笑我,活像是小孩子偷穿了大人的衣服。上台前,凌喜娟大姐关照我,扮演中年女性,你得把步子迈大一点,嗓音压低一点,动作放慢一点,抓住这几点,基本就能过关了。P42-43

喜欢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