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财政学(第7版)(陈共著) | ![]() |
|
![]() |
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财政学(第7版)(陈共著) | ![]() |
版权页:
插图:
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对“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的分配作了全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曾对资本主义财政范畴进行过大量的论述,等等,这些经济学原理对今天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摆正财政的地位与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财政学时,只限于援引其中有关论述财政问题的词句,而不知其基本原理,则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财政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
当今作为财政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的主要是结合中国当前实际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当然也是研究和学习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世纪的新征途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理论全面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于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二中全会(1993年3月)通过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编辑推荐: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