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向其弟子舍利弗讲述观世音菩萨是怎样修心的,以及修心后的成果。虽然言简文略,全文仅仅二百六十字,却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可以说是般若思想的核心、佛法教义的精髓。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心经的力量:弘一法师说心经(典藏版)(弘一法师著) |
 |
|
 |
心经的力量:弘一法师说心经(典藏版)(弘一法师著) |
 |
马,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经秦凉、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天的新疆省北路,经中亚地区、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迤逦南行,至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从当时负有盛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学习《成唯识论》,以及《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玄奘法师曾多次代表那烂陀寺参加当时流行的宗教辩论大会,且均获胜利。自此,声望日隆,晋升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成为全印度佛学界的名学者,可谓名满五竺。当时的五印盟主戒日王、十八大国国王等,无不将玄奘法师奉为国师,并给予他隆重的礼遇、丰厚的供养及无以伦比的尊重,只期望他不要回国,留在印度。但玄奘法师不为所动,只念念不忘完备中土佛教经典的使命和初衷,坚决回到中土,将所学贡献于祖国。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并带回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获得的梵本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玄奘法师并劝其还俗出仕,法师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九月完。
在其后的十七年里,玄奘法师先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共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著名的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本经是七十五部经中,文字最简短,义理最精简的一部。而六百卷《大般若经》却是他翻译事业中的杰作。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又写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他在六十八岁那一年,翻译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后,因积劳成疾而圆寂。
玄奘法师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空前的成就。他以严谨的翻译态度,将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译于中土。在翻译的过程中,又提出了“五不翻”原则,力求翻译既忠于原文,又能清晰明了。他的著作、学术思想与言论,不但在唐代放射出无比的光芒,而且一直照耀到现在,甚至未来。
三/本经的纲要
心(梵文hrdaya),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
《心经》的本文虽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此中却包含了很多重要的佛教教理与修行方法。例如“五蕴皆空”,就是一种悟入本心的方法。又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三者分别与佛教的“假、”“空”及“中观”有关。又此中所说的“十二因缘”及“四圣谛”都是佛教的重要教理。其中讲到“空”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更是佛教的名言。此外,《心经》中所论及的六尘、六根、十二处及十八界等更是佛学中常见的名词。因此,《心经》其中所含的义理非常深奥。全经可分为七部分:(一)总纲分,(二)色空分,(三)本体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一/总纲分
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是说菩萨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空,破除一切妄念执著,出生死苦海,证无上菩提。
二/色空分
此分说明五蕴诸法,与真如空性,无二无别。经文从“舍利子,色不异空”至“亦复如是”,是说万法因缘所生,其性本空,却不碍因缘和合,生起万法,明确地阐述了空有之关系。
三/本体分
此分说明本来之体性,实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无相之相,正是当人的本来面目。
四/妙用分
此分由体起用,空一切相。经文从“是故空中”至“无智亦无得”,旨在阐明依诸法空相广破一切执见。
五/果德分
此分证果。以上明体、起用、空相,而证解脱之果德。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破除一切执见之后,则能证得无上菩提、涅槃的佛果。
六/证知分
此分说明由证果而明白了知。经文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真实不虚”,是在赞叹般若之伟大,从而回归全经主题,说明以般若观照一切法空即能度一切苦厄,其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七/秘密分
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议心地。经文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规劝大众普学般若,以度苦厄、证涅槃、成菩提。从本经的刚要中不难发现,虽然《心经》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但其文句简约而能涵盖般若甚深广大之义,得其心要,因此历代都将其视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精粹。
四/弘一法师注解《心经》的特点
《心经》在佛教经典乃至整个佛法兴衰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高僧大德都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唐代高僧法藏大师说:“《般若心经》者,实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清代永觉禅师说:“兹《般若心经》者,文约而义寔丰,词显而理殊奥。首开空色两门,专破有无二执。有无尽而实相可显,色空合而妙义方圆。”近现代的应慈法师、圆瑛法师、太虚法师、圣严法师、净空法师、圣一法师、梦参法师、印顺法师、济群 法师等海内外知名的高僧大德,都极力推重《心经》,并借各种机缘向广大佛教信众和善男信女们进行讲解。
可以说,《心经》是为数不多能让人得到身心安宁的读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各种因压力而生的疾病接踵而至。人们迫切需要缓解压力,获得身心的安静康宁。而《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个字,却能涵盖全部般若的精义。如《心经》中流传最广的佛教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要使世人了解其实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世人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而世人所起的妄念和执著也不过“名利”二字。世人往往认为,得到名利也便得到了一切,其实名利本就是空的。得到的,也不过是生命的假象。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早期启蒙者之一,近代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的李叔同,难道说他没得到名和利么?恐怕他所得到的,比世人所想的还要高、还要多。可他却在生命最鼎盛的时刻,选择在杭州的虎跑寺落发出家,并取名法号“弘一”。就是因为他从根本上了然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真实谛意。也可以说,弘一法师是最有权威来解读《心经》的人,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了《心经》中所蕴含的“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重要教理。
现在市面上解读《心经》的读物和版本也有很多,但各抒其理,让读者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听哪家之言。本书只选取了最权威的解读,为读者拨开重重迷雾,直达《心经》的根本精要。并且,为了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习惯,让广大读者能轻松快速地悟解《心经》的甚深奥义,本书还在比较各家所言的基础上,将《心经》做了最准确的的浅释, 让初涉佛教的人能彻底了悟《心经》的真谛,获得心灵上的无上解脱。
文摘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需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 非“般若”智慧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俗智慧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 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著,有见亦非尽善。应“不著有”“亦不著空”乃为宜也。
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若著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著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相关阅读:
家庭装修1日通:购房7日通(胡令婕著)
投资止赎房产赚大钱(彼得.康蒂著)
彩票中奖指南(与大奖有约1)(盖尔.霍华德著)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生物化学(上)(王镜岩著
结构力学(第5版)(上册)(李廉锟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