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著)(2)

2012-11-09 
  2009年全心奉献典藏版《玄奘西游记》,星云大师为典藏版亲自题写书名并作长序《一步的慈悲》,钱文忠教授新撰《玄奘与时代精神》,并增补《玄奘法师年表》等重要史料文献及珍贵历史图片。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著) 去商家看看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著) 去商家看看


第二十八讲 生死决战
为了争夺玄奘,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差点大动干戈。戒日王的目的是请玄奘和小乘佛教宗师进行那场酝酿已久的辩论,以维护大乘佛教的声望。谁知道,这场顶级辩论无法进行,但另一场规模更加宏大的辩经大会却要召开,玄奘将独自面对更大的危险,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呢?

第二十九讲 危机重重
玄奘在曲女城大会上立下生死状,然而,连续五天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上前应战。就在大家认为玄奘必胜无疑的时候,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一个神秘现身的刺客,让盛大的辩经大会危机重重。危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辩经大会还能顺利进行吗?

第三十讲 东归轶事
曲女城大会结束后,玄奘向戒日王提出马上启程回国的要求,可是,戒日王哪里肯放过这样一个高僧,鸠摩罗王也希望玄奘能够接受自己的供养。这时的玄奘用什么办法,才能实现自己回国的愿望呢?

第三十一讲 游子还乡
当玄奘到达于阗后,怀着复杂的心情,托人给大唐朝廷带去一份表文。在表文中,玄奘一方面坦承自己当年是偷渡出境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回归大唐的诚意。大唐朝廷将会怎样对待这位东归的求法僧?而当玄奘日夜兼程赶到长安时,他又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第三十二讲 会见太宗
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久别的长安,长安城万人空巷,争相一睹这位高僧的风采。唐太宗得到玄奘到达的消息后,传令玄奘速到洛阳与之相见。

第三十三讲 魂系真经
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玄奘求取真经的最终目的是弘扬佛法,如果说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那么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留学印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第三十四讲 弥勒真相
玄奘怀着急切的心情组织起译场,然而,在译场开始工作的一年之内,玄奘只翻译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佛经。他在积累经验,磨合队伍,为翻译一部最重要的佛经做准备,这部经就是《瑜伽师地论》。

第三十五讲 晚年风波
玄奘的译经工作进展很顺利,三年之内,玄奘最看重的《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工作也完成了,这时的玄奘已经年近半百。玄奘的晚年应该可以安静专心地从事自己的译经工作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玄奘在其生命最后的十五年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三十六讲 法师圆寂
玄奘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他与皇室的微妙关系、繁重的译经工作,都使他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玄奘预感到自己的归期将至。那么,他在人世间的最后生命时刻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附录一:
《旧唐书·玄奘传》
《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表启》
附录二:玄奘法师年表

附录三: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守师门安身立命 缪克构
“读书应该是天地义的” 陈美寿
“及门弟子”钱文忠揭秘季羡林 干琛艳
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新版后记

序言

我谨将在《百家讲坛》上为大家讲述的三十六集《玄奘西游记》,以书的形式奉献给大家。我的心情是喜悦和惶恐交加。节目讲完了,书也出版了,那么,我所能做的就是恭候大家的批评和指教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和《百家讲坛》实在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邂逅。2006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的电话。她语气优雅,问我是否可以到《百家讲坛》讲一次,题目是否可以和《西游记》有关。
我和王咏琴女士素不相识,接到这个电话确实有点意外。虽然我平时很少看电视读报纸,也基本不上网,但是,对《百家讲坛》的盛况,对主讲人阎崇年、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先生的大名以及著作,却总还是知道的;他们的著作,有的还购藏拜读过。不过,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过,自己也会登上《百家讲坛》,成为又一名主讲人。我并没有问王咏琴女士,她是怎么会找到我的。
11月间,我略微做了一些准备,利用一次赴京探友的机会,来到国宏宾馆参加试讲拍摄。结束后就返回上海,并没有过多地在意结果。很快,我又接到王咏琴女士的电话,希望我再次赴京,具体商量拍摄事宜。这多少让我有点惊讶,但还是没有多问什么,遵嘱赶到北京,蒙《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先生、总策划解如光先生接谈,从此开始了我和《百家讲坛》的这一份因缘。

后记

《玄奘西游记》出版至今已经一年多了。我在这里要对读者朋友的厚爱表示深深的感谢。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说明,我们在生命的精神世界里拥有了互动和交流。起码,对我来讲,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呈现在朋友们眼前的这部一卷本,和此前的两卷本相比,增加了玄奘大师的年表、权威性的传记。书后所附的几篇采访,都是在《玄奘西游记》出版前后进行的,可以反映出我的一些感想和思考。在这里,我要感谢采访我的记者朋友,以及刊发这些稿件的报纸杂志。我也要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编辑朋友,特别是沈佳茹小姐和杨英姿小姐,为新版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2008年,《玄奘西游记》台湾版也由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7月4日,我有幸奉星云大师之命,随侍参加赴台首航。我参谒了佛光山在高雄的总本山,也观礼了多个佛光道场。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星云大师慈悲俯允,为《玄奘西游记》撰写了长序。这真是一段殊胜的因缘。星云大师是举世闻名的佛光山的开山宗长,当代佛教的教育家、大专家,“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和力行者,随着大师的弘法足迹,佛光山的二百多家辉煌的道场遍布亚、欧、美、非。我想,与鉴真大师同乡的星云大师,难道不正是玄奘的现代化身吗?

文摘

第一讲 玄奘身世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对玄奘身世的描写充满了传奇色彩:玄奘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喜悦,又遭遇了月黑风高、抛尸江底的惨剧,使玄奘尚未出生就开始经受磨难。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有着怎样的身世呢?小说中的描写是凭空杜撰,还是有所依据?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敢于跋涉往返十七年,远去西天取经?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但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朝时一个伟大的僧人,俗名陈袆,号称玄奘法师,又称唐僧。他曾跋涉十多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学家。
按照历史记载,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玄奘孤身一人远行万里,翻过雪山,穿过沙漠,到了遥远的印度,九死一生,说他是伟大的旅行家那是毫无疑问的。
说他是伟大的翻译家呢,那就更没有争议,因为他一个人翻译或者主持翻译的佛典达到了一千三百余卷,而且翻译佛典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他是将其从梵文:现在公认最复杂、最困难的一种语言:翻译成中文,由金陵刻经处(今南京市内)汇集出版的玄奘译著全集多达四百册,那就远远不是著作等身,而是超身了。同时玄奘还做过一件不同凡响的事,按照记载,他不仅把佛典从梵文翻译成中文,还把老子的《道德经》和一部中国僧人用汉语撰写的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翻译成梵文。很可惜,这两部译著我们现在无缘得见,但是有记载表明玄奘曾翻译过。
说他是伟大的佛学家,那也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他创立了法相唯识宗,是开宗立派的一位佛学大师,更不必说他从遥远的印度,当时佛教的中心,带回了很多新的佛教理论、佛教思想。
但是很少有人称玄奘为伟大的文学家。且不论他是不是伟大的文学家,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如果没有玄奘,没有玄奘西行的激发,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中,肯定不会有《西游记》。所以即使我们不能说玄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大影响的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对玄奘有着极高的评价。杰出帝王唐太宗曾经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并形容他为“只千古而无对”,也就是说千古无双,像他这样的人物千年只有这么一个。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重要的文章当中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从古以来”的这些人中,毫无疑问包括玄奘在内。在国际上,对玄奘的评价同样也是非常崇高的。有些学者说,印度历史欠玄奘的账,是怎么算、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的;有些学者更明确表示,如果没有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马欢,印度的历史是无法重建的。因为印度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我们的汉民族、汉文化不太一样,他的历史观念和时间观念都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
玄奘俗名陈袆,又称唐僧,他跋涉十多万里,历时十七年,远赴印度取经,并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现代人认为是一条由信念、坚韧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享有如此赞誉的玄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要讲述他的身世,不妨将脍炙人口的小说《西游记》和大量关于玄奘的历史记载结合起来,一起神游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追随他的西游历程。
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也好、猪八戒也好、沙和尚也好,连唐僧骑的这匹白龙马,来历都交待得非常清楚,唯独这个表面上的主要人物,这个旅行团或说取经团的团长玄奘,他的身世和出身却没有什么交待。直到《西游记》第十一回,讲到有三个大臣奉唐太宗之命,在全国挑选一名有德行的高僧担任当时中土的佛教统领,最终选定了玄奘,此时《西游记》中才非常突兀地出现一段话:
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
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
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
作为诗歌来讲这不是一首很高明的诗,但是它传达了几点关于玄奘身世的信息。第一,玄奘多灾多难,从降生开始就蒙难逢凶,历经磨难,遭受了很多常人不能想象的苦难。第二,玄奘的父亲是海州陈状元,而他的外公总管朝政,是相当于丞相一级的人物。
《西游记》只在第十一回,才出现这么一段关于玄奘身世的非常突兀的话。读者诸君也许会以为,自己看书不仔细,漏了前因,再翻回到前页,欲查明因果,但又遍查不着,因为书中原本就没有交待。而只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里,在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和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之间,非常独特地插进了一个附录。这是当时整理此书的几位学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因为他们发现,在《西游记》里对玄奘的身世和家世都没有交待,而突然在第十一回出现了这么一段话,令人无法理解,所以就把另外一个版本西游取经小说中的一大段内容插进来作为附录。
这个附录也有一个标题,叫“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标题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陈光蕊,一个是名叫“江流”的僧人。这个附录恰恰是非常完整地记述了玄奘的父母、玄奘的出身和他所遭受的磨难,以及他报仇的整个历程。毫无疑问这是民间传说,与历史的真实记载有一定差距,但我们不妨以此为发端,再结合历史记载,来了解玄奘的身世。
这个附录中提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魏徵提议张榜招贤,遍求天下贤才,辅佐他创建大唐的基业。招贤的消息传到海州,海州这个地方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名叫陈萼,字光蕊,就是玄奘的生身父亲。海州这位陈先生看到了唐太宗招贤的榜文,回家以后就对他的母亲说,儿是读书人,想去应考,如果侥幸考中了,可以光大门楣,封妻荫子。这是中国传统读书人非常典型的一种信念,出身书香门第的陈母当然非常支持儿子的远大理想,于是陈光蕊就赶到长安参加了这次考试。
按照传统民间传说的套路,不难想见,第一,陈光蕊百分之百地考中了;第二,他一定是中的状元,一定由唐太宗御笔钦点,这就有了第十一回所谓“海州陈状元”。按照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依礼节他们要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绿游街,接受众人的祝贺。海州陈状元,也就是玄奘的生身父亲,便照例骑着高头大马,在乐队的伴奏之下游街。当时他还是未婚之人,年轻才俊,这一游,就游出一段美好的姻缘来。
一般来说,陈状元这一路不会无目的地乱游,他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当朝丞相殷开山的相府楼下。殷丞相家有小姐,名叫温娇,据《西游记》里讲,生得“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所谓“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位小姐还有个小名叫“满堂娇”,也就是济济一堂的人就属她娇美。倘若这位小姐如平素一般身处深宅大院,陈状元再怎么遛马游街也见她不着。但那天恰好这位殷小姐在抛绣球招亲,而状元游街的消息,身为当朝丞相的父亲想必已经通知了小姐,因此当日温娇小姐正站在彩楼上等着状元郎骑马到来。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玄奘父亲是品貌非常端正的一个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他“形长八尺,美眉明目”。如果按三尺为一米推算,玄奘的父亲几乎要达到两米六七,比现在的篮球运动员还要高,当然这不能当真,因为古代尺的长度与现在的不同,但是个子高大是一定的。见到这样俊美的状元郎,殷小姐当然内心窃喜,就瞄准陈光蕊把绣球抛了下去,陈光蕊抬头一见是殷小姐,这桩姻缘便成了。接着就从相府楼上下来几十个丫鬟,拉住陈光蕊的马头,将他连人带马牵到府里去,当即拜堂成婚。洞房花烛夜,新科状元娶了丞相之女,成就一段完美的传说。
到此为止,与玄奘身世相关的信息已经出现了四个:第一,玄奘出生的年份,有说为贞观十三年,即玄奘父母成婚之年;第二,玄奘有个奶奶,即陈光蕊之母,姓张;第三,玄奘的外公是当朝殷丞相;第四,玄奘的母亲叫殷温娇。

相关阅读:

超级英雄.如何绘制漫画英雄形象(汤姆.阮著)

精选韩汉汉韩词典(姜道信著)

管理学习题与案例集(邬文兵 张明玉著)

育儿一日一页(彩色版)(张莲著)

我的食尚主义.宝贝爱吃:让你的宝贝爱上吃饭

工程合同管理(方俊著)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吴芳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