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高居翰著) | ![]() |
|
![]() |
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高居翰著) | ![]() |
《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是高居翰作品系列之一。
始终忠于自我,创作伟大作品,不必考虑日用所需及烦扰的文人画家神话在中国已经被珍视了上千年。在《画家生涯》中,高居翰富于想象地昭示出这一神话背后的现实。他让我们看到家庭作坊和被雇佣的代笔者,看到中间人、造伪者以及交易代理人,看到画家的画室以及技巧展示,看到顾主为得到画作而支付的形形色色的报酬:从糕点、药物、创作材料,一直到稀有的古董和迷人的侍妾。
——吏景迁(耶鲁大学教授)
高居翰是一位多产而受尊敬的中国绘画史学者,本书以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系列讲座为基础修订而成,讲述了历史上中国画家的创作情境,有趣可读。作者认为,中国文人画家的观点被中国和西方学者视为正确无误地加以接受,但根据信笺、笔记、题跋等历史记述,这一观点需要被重新检视。高居翰所讨论的事例包括文人画家如何卖画、画室的批量生产,以及由画家签名的代笔之作等。尽管这些议论是针对先前的学者而发,但读者只需对中国绘画略有了解便可明白其意。
——Library Journal
作者:(美国)高居翰 (James Cahill) 译者:杨宗贤 马琳 邓伟权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 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 sir6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Chinese Painting:Leading Master and Principles)的撰写计划。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资深教授。1 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身杰出成就奖。
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包括《中国绘画》(1960年)、《中国古画索引》(1980年)及诸多重要的展览图录。目前,他正致力于撰写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期绘画史,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第三册《山外山:明代晚期绘画》均已陆续出版。
1978至1979年,高居翰教授受哈佛大学极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 Eliol Norton)讲座之邀,以明清之际的艺术史为题,发表研究心得,后整理成书:《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该书曾被全美艺术学院联会选为1982年年度最佳艺术史著作。1991年,高教授又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发表研究成果,后整理成书:《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三联简体版新序
英文原版序
第一章 调整我们对中国画家的印象
关于郑呅的个案分析
绘画的业余化
后期鉴赏活动的影响
重新解读画作:应景之作
重新解读画作:山水画和手卷
第二章 画家的生计
图画的用途
获取一幅画作之一:委托和书信
获得一幅画作之二:中间人和代理人
获取一幅画作之三:市场和画室
买画付款的方式之一:现金支付与价格
买画付款的方式之二:礼物、服务和恩惠
买画付款的方式之三:盛情款待寓居画家
幕府、画院、女性画家
第三章 画家画室
顾主决定权的比重
情非所愿的画家
不满意的顾主:待审批的稿图
粉本和画稿
写生与临摹旧范本
画家画室
使用助手
第四章 画家之手
题材范围的缩小
不同类型的画家:地位和风格
笔法类型:风格与地位
文人画家及其受众
赝造画家之手
代笔者
董其昌及其代笔者
金农及其代笔者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北京三联书店将在2009年陆续出版我的五本著作,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因为它们终于有机会以精良的品相与大多数中国读者见面了。以前,虽然其中有两本出过简体中文版,但可惜那个版本忽视了图版的重要性,书中图片太小,质量也不够理想,无法充分传达文中所讨论的画作的视觉信息。事实上,如果缺少了这些图片,我的写作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近些年,为庆祝我自1 993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十五载,并贺八十(二)寿辰,从前的学生和朋友们为我举办了各种集会活动,让我有充裕的时机来发挥余热。在“长师智慧”(Wisdom of Old Teacher)系列演讲中,我总结了自己一生研究中国绘画的基本原则。除了那些让我沉溺其中的随想与回忆,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即中国绘画史研究必须以视觉方法为中心。这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排除其他基于文本的研究方法,抑或是对考察艺术家生平、分析画家作品,将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时代、政治、社会的历史处境,或其他任何新理论研究方法心存疑虑。这些方法都有其价值,对我们共同的研究课题都有独特的贡献。我自己也尽量尝试过所有这些研究方法,尽管并不充分。但是,正如以前我常对学生所说的,想成为一个诗歌研究专家,就必须阅读和分析大量的诗歌作品;想成为一个音乐学家,就必须聆听和分析大量的音乐作品。如果有人认为,不需全身心沉浸在大量中国绘画作品,并对其中一些作品投入特别的关注,就可以成为一名真正能对中国画研究有所贡献的学者,那么我以为,这实在是一种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