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治愈系心理学:瞬间快乐的灵魂方剂(张然著) | ![]() |
|
![]() |
治愈系心理学:瞬间快乐的灵魂方剂(张然著) | ![]() |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是伤痛的中国。
很多人,由于各自的人生轨迹迥异,一直跋涉在心灵的黑暗深处,忍受着内心的煎熬,他们的世界大雨瓢泼没有阳光,他们身心俱疲却无法驻足休息,他们带着伤痛独自一人踯躅前行在没有目的地的路上……
其实,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本书从一个400万人关注的微博开始,每条微博看似随意,却将许多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融入其中。温暖的文字沁人心脾,寥寥数语给人莫大的抚慰,真的很治愈。只是微博碎片化的信息太过随意,缺乏持续的力量,没有全面系统实用的体系,无法形成密集的治愈能量,让很多人意犹未尽,始终戡不破那层心灵魔障。
现代人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内心的修炼和欲望不成比例, 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 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心灵的盲点。书中的每个故事都蕴含生命的哲理,带读者重建价值体系,提升心态。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重现曾经的生活点滴,修正心灵的轨迹,探索人生的真谛。用心去读,内心的创伤就会得到持久、舒缓的治愈,柔软我们的心灵,细腻我们的情感,找回从前开心快乐的自己。
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也呼应了我长久以来的沉淀信念——“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生命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最大动机。
“为什么我要受这样的苦?”“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让我怎么才能放下?”本书带着你一步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看到大多数人困惑的成因,且从身三个方面去探讨、研究主宰我们生命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操控我们身心的。书中也提供了造成心灵伤痛的本因和治愈方法。
随着内容的展开,很多人生课题和智慧也随之展开。书中一些重要的角色本身的经历和成长,为我们见证了这些人生智慧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读者能够在智者的指点之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蚕破茧而出,迎风飞扬。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自己都忍不住落泪。我多么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够活出他们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己呀!
因此,我真诚地希望阅读本书的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灵性的生活指南。我建议读者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急着一口气读完,最好能够读完几章之后,好好地咀嚼反思一下,再继续下面的章节。
最后希望如果这本书能够给你帮助,别忘了把她分享给对你重要的朋友和家人,也许能多帮助一个人找回前进的力量。
[大梦社消息]
郑国首相子产病了,知自己时日不多,就把子太叔叫到床前,口传政治遗训。
子产说:“我死了以后,你肯定会执政。宽和的政治,只能使高素质的人服从,差一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于是就有很多人死在水里,因此,用宽和的执政方法很难。也就是说实行民主政治,万不可一刀切,从国情出发,不同对象不同对待。”
子产是郑成公的小儿子,他为人仁慈爱人,侍奉国君忠诚老实,子产去世时,郑国人都哭泣,悲痛得像死了亲人一样。孔子曾经过郑国,与子产亲如兄弟,听到子产去世,孔子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大爱之人。”
子产去世后,子太叔执政,不忍心用严厉而用宽和的方法施政,结果,郑国的治安很差,盗贼很多,子太叔后悔了,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军队去攻打聚集在湖沼里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郑国的治安大变。
著名政治评论员孔子听说后,称赞子太叔做得好,他说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会受到伤害,百姓受伤害就用宽和措施来弥补。宽和和严厉互相调节,政治因此而和谐。真的好啊!
版权页:
处理它:因果必须配合因缘。对于任何不好的情况,如果能够改善它,当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也不必失望,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成功的机会。
放下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过去的事情已然过去,繁华似锦也罢,一塌糊涂也罢,归零是必然的。现实早在重启,你还恋恋不舍,耿耿于怀。心里放不下,又是何苦?
人生,真的有很多不公平要去接受。生活,难免出现逆境。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负担起来,才能真正地从困扰的问题中获得解脱。因此,放下的幸福,简单而深沉。
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我们总是喜欢说“追求”或“争取”幸福,仿佛幸福是一面高挂在墙上的奖牌,必须经过一番竞争与奋斗才能获得。这种普遍的意象使许多人认为,幸福是来自于自己身心之外的某样东西。然而,您是否有过这种经验:当自己得意地看着手中辛苦挣来的战利品时,却隐约察觉到有一种失落感,因为我们所期待的“幸福”,并未随之而来。
为什么一个人可能得到一切却仍旧不幸福?因为幸福其实是来自自我的“放下”、烦恼的“消融”,而不是任何东西的“获得”。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