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彼得.D.希夫) | ![]() |
|
![]() |
经济为什么会崩溃:鱼、美元与经济学的故事(彼得.D.希夫) | ![]() |
后记
故事中,美索尼亚的结局惨淡,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却未必是同样的命运。不幸的是,美国的领导人依旧推行消费计划,而且数额更加庞大,而实际上正是类似的政策引起了金融危机。他们越是执迷不悟,最后的结局就会越悲惨。
虽然用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应对资本主义的失败这一想法是凯恩斯首创的,但是直到艾伦o格林斯潘、乔治o布什、本o伯南克和巴拉克o奥巴马登上历史舞台以后,这一思想才开始成为体系。2002年以前,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联邦赤字(现在每年都超过1.5万亿美元),如此大规模地实行超低利率和操控信贷市场也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错误如此明显,但美国还是一错再错。
早在2002年,也就是充斥着大量不当投资的互联网经济时期,数百亿美元的资金涌入了毫无前途的公司,那时经济本来应该进入一个长期的衰退时期。但是新当选的乔治o布什不希望糟糕的经济环境影响他连任。
所以,他和顾问们选择了凯恩斯主义的解决办法,政府支出和宽松信贷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因此,2002~2003年的这场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轻微的一次。但是,它的代价却是长期的沉重负担。这场危机结束时,经济失衡的现象比以前严重得多。按理说,这种情况本来不该出现。
我们期待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结果却吹起了一个更大的资产泡沫(房市泡沫),只是暂时缓解了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压力。不断上涨的房价带来了很多“好处”,于是人们就误以为那是经济健康的明证。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的强劲势头不过是海市蜃楼。
6年后,下一次危机发生了,但我们仍然没能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任何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政客和经济学家们不仅误判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起因,还开出了错误的药方,这些错误是很危险的。
金融危机发生数月以来,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监管才会酿成苦果,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和美联储的责任。
结果,不该来的(财政支出和限制性规定)越来越多,该来的(储蓄和自由企业)越来越少。
华尔街的领袖们也很不负责任。大银行在经济繁荣的那几年赚取了惊人的利润,危机来临之后,它们本应该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是银行家的这些手段都是政府授意的。美国的领导人很不理智地鼓励购房,抑制储蓄,还很不理智地鼓励借贷。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破坏了市场。
美联储、联邦住房管理局、房利美、房地美(它们一直都是伪装下的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一些机构制定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房屋买卖,消除了制约信贷发放的因素。其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信贷和房地产泡沫,一个在破裂之前只能继续膨胀的泡沫。
人为造成的低利率(使经济显得很健康)激活了可调利率的按揭贷款市场,还催生了诱惑利率。诱惑利率使原本高不可攀的房子显得唾手可得。艾伦o格林斯潘本人也积极鼓励购房者参与进来。政府机构和政府资助的机构仅仅根据借款人偿付诱惑利率的能力就为其担保,从而进一步加重了问题。没有它们的担保,大部分按揭贷款银行都不会提供贷款。
正如自由市场中的物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由贪欲和担忧这一组对立的情感所支配的。然而,美国政府竭尽所能试图将担忧从这一等式中抹去。
因此,2008年年初市场的力量正要戳破信贷和房产泡沫的时候,美国政府插手进来继续吹大这两个泡沫。美国政府先是援助贝尔斯登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并为高盛和美国银行等华尔街公司担保。
然后美国财政部推出了价值7 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购买私营部门不愿投入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后来,美国政府又救助了为学生提供贷款的沙利美,并基本上接手了整个学生贷款市场。紧接着又救助了底特律的汽车生产商。
本应倒闭的公司又在政府的支持下站了起来,本应解放出来的资金和劳动力被困在了无效的经济活动之中,无法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
房市泡沫破裂以后,消费者无法再那么轻松地赚钱,于是理智地停止了消费。作为应对,美国政府推出了7 000亿美元的巨额刺激计划。美国政府的这笔开销,是向美国民众的后代借来的。靠着这笔钱,现在的美国人不用去过量入为出的拮据生活。
美国政府拒绝顺应市场的力量,不允许严格控制过度消费,不允许错误投资变现,不允许补充已经枯竭了的储蓄,不允许为资本投资提供资金,不允许帮助工人从服务业转移到制造业。如此一来,美国政府实际上是拒绝了良药,加重了病情。在此过程中,美国把各种各样的债务都转化成了政府债务,并且吹起了另一个泡沫,这次的主角是美国国债。
不幸的是,这个新泡沫可能会比以往的资产泡沫都要大。这个泡沫终将破裂,必将引起物价和利率飞涨,其破坏力会比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加起来的威力还要大。
现在悬崖勒马还为时不晚。
美国需要能勇敢地向选民坦白的领导人,也需要能够为经济复兴付出辛劳的选民。
多年以来,美国人一直入不敷出,现在他们必须下决心去过量入为出的生活。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任由自由市场的力量发挥作用,他们就能重新平衡经济,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打下基础。
然而,如果他们选择寄希望于借贷、印钞机以及政府承诺的毫无痛苦的解决办法,那他们都要回到徒手捕鱼的状态。
当众包开始时,有一点很重要:要将任务分得尽可能小。法律学者和作家尤查o本科勒在他的书《网络的财富》中把这称为“模块化”。他把“模块化”定义为“某个项目的属性,是指解决一个项目时自上而下把项目分成若干模块,直到不能再继续分解,在被组装成一个整体之前,每个模块能独立制作”。
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大众很蠢,而是因为他们很忙。本科勒写道:“尽管很多人有取之不尽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但他们的空闲时间和注意力不是这样的。”这体现了人们在互联网上业已形成的工作方式:比如,博客内容可以短到只有一个链接,也可以长到写成一本书。
这个基本的原理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类众包当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运用“鼠标工作项目”测量环形山,并将它分解为5秒钟一个的小任务。因此,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来决定分析多少环形山。Threadless网站的访问者可以自由决定为多少T恤投票,如果时间允许,他们还可以创造自己的设计。在iStockphoto,人们可以仅仅上传一两张照片,也可以成为“检查员”-每周花40个小时检查其他参与者上传的照片,确保他们符合基本的质量标准,没有侵犯版权。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保证任务的本质够单纯。同样,这也不是因为大众愚钝,而是因为他们多样化。当人们问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o威尔士为什么他的网络百科全书做得这么好时,他说那是因为大家已经知道维基百科的每一个条目该写些什么。试着将你的需要说得简单明了,就会极大增加人们想要参与的概率,比如,“寻找二流职业球队联盟的最佳投手”,或者“将这段话译成法语”。
7.牢记斯特金定律
因为潜在的受众数量(理论上也就是网民的数量)超过10亿,参加某个公开选拔的人数将不可估量,而大部分反馈的结果-比如亨氏公司、潮流电视网,或者本书中出现的其他例证-说好听点,无法达到你对质量的期望标准。
斯特金定律认为,任何事90%都是垃圾。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我采访的那些人认为,这还是保守估计。
我已经论证过,科技有无数种衍生和扩散的方式,这导致大众在知识、能力和品位方面都会有所提升,但这种受欢迎的发展还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全显露出来。我怀疑,即使那时,真正的人才仍然是稀缺品。众包的一个主要优点就是,为这样的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但慧眼识英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下一个法则的主题。
8.牢记10%:对抗斯特金定律
众包给了我们两个无价之宝:第一,提供了一个场所,你即使没有天资也缺少能力,仍然可以在这里打发业余时间。第二,将那些很少有人能看到的冒险之作掩埋,这是件既无情又慈悲的事。大众倾向于在网络上发布众多低质量的东西,如果说众包真有魔法,那就是纠正这种倾向的能力。换言之,如果你经常不顾质量,随意提交内容,别费劲去筛选了-采用方便又民主的方法,把这些交给大众去做,让他们在乱石堆里找到最好最璀璨的钻石吧。
9.社区总是对的
这是对“仁慈的独裁者”原理的补充。社区的确需要一个决策者(这个人同时也是助手、安慰者,偶尔还是某种纪律的监督人),但最终,正如尤查o本科勒在莱纳斯o托瓦兹的例子中说的,独裁者的权威是道德上的,有说服力的,但不是绝对的。你可以试着引导社区,但最后你还是得听它的。
10.不要问大众能为你做什么,问问自己能为大众做什么
我将这条法则留到最后是因为,如果我只能告诉你一个我的认识,那就是它:当某人或者某个公司给了大众他们想要的东西,众包的工作才能完成得最好。对这种说法的另一个理解是,成功的众包要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某件事之所以吸引很多人来参与,是因为人们需要满足一些心理、社会或者情感上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就不会参与了。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它们必须转变一般雇佣关系中的思路。如果iStockphoto建立社区的目的是创造廉价的业余摄影师劳动力,它可能会失败。而利文斯通本来的打算是创造一个网上家园,热心的人可以在这里分享作品,给其他人的作品提提意见-哦,是的,可能还能顺便赚上几美元。
第一章 一个好点子出炉了
从前,有三个人—艾伯、贝克和查理—他们住在一座岛上。这座小岛地处热带,却不是天堂,这里生活艰苦,没有任何奢侈品,而且食物的种类极少,他们的菜单上只有一道菜:鱼。
幸运的是,小岛周围有数量可观的鱼,但奇怪的是,这些鱼全部属于同一种类,每一条鱼都很大,足够一个人吃一天。然而,这个地方很闭塞,人类先进的捕鱼技术这里一样都没有。他们能做的只有跳进水里,用手去抓住那些又黏又滑的家伙。
运用这种低效的技术,每人每天只能捕到一条鱼,只能帮他们挨到第二天。捕鱼成了小岛经济的全部。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虽然生活不算惬意,但总好过忍饥挨饿。
因此,在这座生活超级简单、只有生鱼片可吃的小岛上……
没有存款!
没有借贷!
没有投资!
所有的产出全都消费掉了!没有未雨绸缪,没有多余的财物可以出借。
虽然这座小岛上的居民过着一种原始的生活,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愚笨迟钝,或者没有追求。与所有人一样,艾伯、贝克和查理也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每人每天捕鱼的数量就必须超过一条。不幸的是,由于他们只能徒手捕鱼,而那些鱼又很机敏狡猾,三个人只能勉强糊口。
一天夜里,仰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艾伯开始思索自己生活的意义……“难道我的日子就这样了吗?肯定有比现在更舒心的日子。”
除了捕鱼,艾伯还想做点别的事情。他想做几件更好、更时尚的棕榈叶衣服;他想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当然,他还想执导几部故事片。但他每天净忙着捕鱼糊口,这些梦想又如何成真呢?
他的大脑飞快运转着……突然他想到了捕鱼器……这个物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人手可触及的范围,并且使鱼溜掉的概率大大缩小,只要一下捉住它,它就很难逃脱。有了这个新装置,他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捕到更多的鱼了!而那些余下的时间,他就可以用来做更好的衣服,建个住所,最后再拍部影片。
艾伯在头脑中勾勒着捕鱼器的轮廓,想着想着就激情澎湃,他构想出一个不再受捕鱼之累的未来。
他决定给自己的捕鱼器取个名字,叫做“渔网”,然后开始找材料来织这张网。
第二天,贝克和查理注意到艾伯没有捕鱼,而是站在沙滩上用棕榈树皮搓绳子。“你干什么呢?”贝克问,“难道在减肥吗?你要是老坐在那儿弄那些绳子,会挨饿的啊。”
艾伯解释说:“我突然有个灵感,想做个捕鱼器,这样就可以尝试捕鱼的新方法了。有了这个捕鱼器,捕鱼的时间就会缩短,再也不会挨饿了。”
查理惊得眼珠直转,他想自己的朋友肯定是疯了。“你疯了,这样做,我告诉你……疯了。要是你这捕鱼器不好使,可别哭着来跟我要鱼吃,一片也别想。我头脑清醒,但这并不表示我会为你的疯狂做法埋单。”
艾伯没有被查理的话吓倒,仍然继续织网。到这一天结束时,艾伯终于织完了自己的渔网。通过自我牺牲(挨饿),他创造了资本。
故事引申
在这个简单的任务中,艾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原则,这个原则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不足,敢于冒险!
消费不足:为了织网,艾伯那天就不能去捕鱼。他必须放弃当天的所得,放弃那条本来可以捕到吃到的鱼。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鱼,事实上,他爱吃鱼,而且如果那天没有捕到鱼,他就会饿肚子。他对鱼的需求与两个朋友没有什么不同。他选择暂时延迟消费(吃鱼),是为了将来消费更多的产品(捕到更多的鱼)。
冒险:除了消费不足,艾伯还需要冒险,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捕鱼器到底好不好用,自己花费了一天的时间饿着肚子辛苦劳动,却不知道这东西究竟能不能补偿所失。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只剩一把绳子和一个饿瘪的胃。如果这个想法失败了,艾伯不能指望贝克和查理给自己任何补偿,因为他们俩早就警告过他这样做很傻。
在经济学术语中,资本指的是一种设备,这种设备的建设和使用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其意义在于利用设备建设和制造其他需要的东西。艾伯想要的不是那张网,而是鱼。这张网或许可以给他带来更多的鱼。因此,这张网就是一种资本,是有价值的。
那天晚上,当贝克和查理吃饱睡大觉时,艾伯却只能在脑海中想象着美味的鱼肉来对抗难忍的饥饿。然而,饥饿带来的痛苦并不能动摇他对未来的希望,他希望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希望自己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希望那时有吃不完的鱼。
第二天,贝克和查理对艾伯的发明好一顿嘲笑。贝克说:“嘿,这顶帽子看上去不赖啊。”查理说:“就是戴着打网球有点热,你说呢?”“你们就笑吧,”艾伯回应道,“等着瞧吧,等我的鱼多得没处放时,看看那时笑的是谁。”
艾伯拿着渔网朝海浪冲去,他对如何使用这个奇怪的渔网还不得要领,因此不断遭到两个朋友的嘲笑。但是几分钟后,他找到了窍门,很快就捕到了一条鱼。
贝克和查理不再笑了。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艾伯又捕到了第二条鱼。两个伙伴惊叹不已。毕竟,他们通常一整天才能抓住一条鱼!
从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开始,这座小岛上的经济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艾伯提高了生产力,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好事。
艾伯现在还在考虑他突然间得到的恩惠:“既然我一天捕到的鱼就可以吃两天,我可以利用隔天休息的时间做点别的事情。能做的事情太多啦!”
故事引申
艾伯的生产力提高了一倍,现在他生产的东西多于自己需要消费的东西。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许多的益处。
在艾伯孤注一掷去编织渔网之前,小岛上还没有什么储蓄之所。他决定冒险挨饿制造的这张网成了小岛上的第一件资本设备,这件设备接着会带来储蓄(为了让这个故事讲下去,我们假设这些鱼不会腐烂变质),而这种剩余产品就是健康经济的命脉。
现实链接
对所有物种而言(我们人类除外),经济学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日常生存活动。食物短缺、天气恶劣、食肉动物的威胁、疾病困扰、发明相对较少、忍饥挨饿地活着(有一点剩余时间进行再生产),这是所有动物的生存常态。所幸我们人类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否则我们的命运跟那些动物不会有什么分别(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我们跟它们是一样的)。靠着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我们制作了工具和机器,改造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济学家托马斯?伍兹(Thomas Woods)喜欢用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来考验学生:如果所有的机器和工具都不复存在,我们的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汽车、拖拉机、炼钢炉、铲子、独轮(手推)车、锯子、斧头、长矛等,如果这些东西真的全都消失了,我们所有的消费品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猎取、去采摘、去种植、去制作,那会是什么样子?
毫无疑问,那样的生活肯定很艰苦。如果我们必须用牙齿、拳头和指甲去击败猎物作为食物的话,想象一下那该有多艰难吧。以我们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逮住大家伙,兔子或许还有可能—但你总得先抓住它们啊。如果我们必须用手去种菜、摘菜,如果我们连盛粮食的麻袋都没有的话,又会怎样?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工厂,我们必须自己缝衣服、做家具,而且连最起码的剪刀和钉子都没有,那又会怎样?
尽管我们有智慧,但我们过得可能并不比黑猩猩和猿猴好多少,至少从经济方面来看是这样。
工具改变了一切,使经济的出现成为可能。长矛帮助我们击败猎物,铲子帮助我们种植庄稼,渔网帮助我们捕鱼。这些工具提高了我们的劳动效率。我们生产的东西越多,可以消费的东西就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越美好。
努力使有限的资源(每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产生最大的效益以尽可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是经济这一概念最简单的定义。工具、资本以及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牢记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找到了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种经济最后变得多么强大,这个原因是不会改变的。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