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王石说:影响我人生的进与退(王石著) | ![]() |
|
![]() |
王石说:影响我人生的进与退(王石著) | ![]() |
《王石说:影响我人生的进与退》编辑推荐:我很欣慰,这是一份来源于第一现场、真实又直接的记录,毫不回避地反映了自己在环保道路上所面临的困惑与矛盾、内心的焦虑与感念。重观此书,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审视的过程。或许,通过这样的审视,才能部分回答自己的使命。——王石
三年跟拍实录、百万字文本记叙,还原后《道路与梦想》时代,最真实的王石。王石亲自作序。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时代纪录创办人洪海共同作序推荐。
人们往往有美化自己的习惯,一些曾经有过的错误、矛盾或不成熟的想法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选择性记忆”或者“选择性表述”。而本书的所有文字都来源于当事人身处第一现场的真实、直接的影像记录,这也给了我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或许,也给了那些质疑的人一个答案。
——王石
这3年,我们用“贴身观察”的方式,用镜头见证了王石从企业到生活几乎所有重要的事件。3年中,我们积累了10万分钟的影像素材,800万字的视频文字场记。经过吴晓波团队共同整理、汇集成书。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王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创造着一段史无前例的中国历史,这里有激动人心的变革与成绩,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
——洪海(时代纪录创始人)
未来中国,需要更多这样有机互补,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心灵对话,以实现创新、传承、延续和再创新。这是为什么老汪要交友老王,要读老王的书。
——汪建(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
人们往往有美化自己的习惯,一些曾经有过的错误、矛盾或不成熟的想法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选择性记忆”或者“选择性表述”。而本书的所有文字都来源于当事人身处第一现场的真实、直接的影像记录,这也给了我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或许,也给了那些质疑的人一个答案。
——王石
这3年,我们用“贴身观察”的方式,用镜头见证了王石从企业到生活几乎所有重要的事件。3年中,我们积累了10万分钟的影像素材,800万字的视频文字场记。经过吴晓波团队共同整理、汇集成书。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王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创造着一段史无前例的中国历史,这里有激动人心的变革与成绩,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
——洪海(时代纪录创始人)
未来中国,需要更多这样有机互补,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心灵对话,以实现创新、传承、延续和再创新。这是为什么老汪要交友老王,要读老王的书。
——汪建(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时代纪录,中国最大的企业纪录影像内容提供者。曾跟踪拍摄王石及万科集团三年,积累了7万分钟素材和五百万字文字资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个人流媒体中心王石视博网站。合作伙伴还包括华大基因,和记黄埔、华润集团等企业。
【我看见,最美丽的风景】
登山不怕死,怕死不登山
登顶珠峰,我什么感想都没有
传授登山技巧
赛艇是最健美、最诗意、最滋润的运动
登珠峰要花多少钱?
宝岛台湾,风景独秀
希夏邦马山上的随想(上)
希夏邦马山上的随想(中)
希夏邦马山上的随想(下)
【我路过,最澄净的地球】
环保,从我做起
环保是一种态度
上8000米捡垃圾,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别了,乞力马扎罗的雪
中国人是小巧而环保的人类
与美国财长鲍尔森先生谈环保
以环保之名走到一起
创造一个环保公益的奇迹
公益慈善不是攀比的游戏
盲女塞布瑞尔的故事
从保护白海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走在,最宽广的路上】
成功的事业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成功不在一时,而在坚持
成功会让你产生自以为是的错觉
做事情就是要求极端、求彻底
择邻而住,择友而行
学习能力是最大的财富
【我感悟,最幸福的人生】
人总要做一些“不高兴”的事情
我的第一身份是父母的儿子
人在贫穷的时候烦恼最少
我宁可做“羊”也不要做“狼”
古代企业家之命运
因为短缺,所以幸福
写书是为了证明自己
现在的我比24年前更纯真
不是一切科学都带来文明
“80后”是很有希望的一代人
童年的乡村
皇岗往事(上)
皇岗往事(下)
【我主张,最朴质的健康】
学会“放下”,过“没有规律”的生活
如何吃饭才能节能减排
心理年龄应该和生理年龄保持一致
“贵族”是要有品位、有担当
读一本书,让人茅塞顿开
儒释道与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建筑
和马未都聊收藏、登山
科技让住宅更美好
【我发表,最积极的态度】
精彩的生命应该饱含激情
一往无前,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真正的体育大国
做事情需要激情,更需要冷静
从一腔热血到职业化
不赚“亏心钱”,睡觉都舒服
中国缺少脚踏实地做事的精神
中国人没有资格住大房子
每个人都是公民
武汉垃圾场风波
多谈些乐趣,少谈些意义
给年轻人的一些话(上)
给年轻人的一些话(下)
王石说
2008年,万科的管理团队提议用纪录片的方式,反映我为系列环保主题奔走的过程,亦借机为2010年世博会的“万科馆”准备些展映素材。于是,在接下来三年里,“时代纪录”这间深圳新锐纪录片机构的创办人洪海,跟着我上山下海,穿丛林进荒漠,足迹历遍南美的亚马孙森林、北欧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现场、中非的联合国环境署、珠穆朗玛之巅……一路奔走,艰辛自不待言,所见越多,内心却越来越不安和急切。
当你看到亚马孙森林的木材被大量砍伐,而全世界被伐木材中有一半流向了中国的建筑工地;当你看到全球的温室效应使众多古老冰川渐渐消退、《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描述已成为传说;当你了解到中国北方荒漠化的扩张速度,看到成片的垃圾场包围着中国每一个大中城市,并酝酿着此起彼伏的市民群体事件;当你还发现西方的环保理念与实践已远远超
越我们……此时,作为中国最大的住宅开发商的领导人,作为一个对这个国家从起步到复兴历历在目的企业家,面对这片经济发展后人文环境却满目疮痍的国土,究竟该怎样定义自己的人生使命,又该如何去重构企业的道德底线?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我们感激于时代所赐予的命运;同时我们亦明白,当一个国家无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宿命时,这一代企业家应该怎样才能让自己不辱于时代的使命。
我很欣慰,这是一份来源于第一现场、真实又直接的影像纪录,毫不回避地反映了自己在环保道路上所面临的困惑与矛盾、内心的焦虑与感念。重观影片,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审视的过程。或许,通过这样的审视,才能部分回答自己的使命。
王石
2012年8月14日
总序/时代纪录创办人 洪海
在台北的YPO(青年总裁会)上,一个总裁在发言时说:“我最佩服王石的是他敢让人拍3年,如果有人拍我3年,我会疯掉。”
从2008年开始,我们跟拍王石至今。
缘起是万科希望记录王石2008年到2010年的环保之路,然后形成纪录片,为世博会上的万科馆提供素材。
这3年,我们用“贴身观察”的方式,用镜头见证了王石从企业到生活几乎所有重要的事件。纪录片特有的质疑和审视,更让王石几乎透明起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疲于应付过载的信息,不断地接收,偶尔的传递,已经无暇分辨真假。
这或许是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些真实的镜头,总是直接呈现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本书中所有资料均来自第一现场的真实故事。
这其中包括登珠峰、飞滑翔、竞帆船等生活场景,也包括了拐点论、捐款门、游学哈佛等企业事件。3年中,我们积累了10万分钟的影像素材,800万字的视频文字场记。经过吴晓波团队共同整理、汇集成此2册。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王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正在创造着一段史无前例的中国历史,这里有激动人心的变革与成绩,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
而时代纪录这间公司的责任就是记录下他们的努力,他们所创造的先导价值,通过纪录片,希望可以在一个尽可能长的时间里赢得尊重的掌声,传递一些鼓舞人心的力量。
纪录片的其中一个魅力就在于,时间是你的朋友。那些看似枯燥的每天重复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会出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光芒。
虽然遗忘是最终的必然,但至少这些光芒为后来者照亮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都会成为历史,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
附:
得以形成本书,是因为我们幸运地遇见了王石与万科。
首先要感恩王石先生给予我们的机遇和对我们的容忍。也感谢万科用毫不干预的姿态尊重了我们的独立创作。
经过了那些纪录片特有的质疑和审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是因此而更加尊重万科,尊敬王石。特别感谢周慧点燃这个梦想。
时代纪录的团队为此付出了持久的努力,感谢每一位同仁:
刘琛琛、王莉颖、周姗姗、宗海燕、彭诗柳、李雪娇、邱纬、岳泓伶、马艺珲、林宜锋、赵云峰、李琛、曹雄、董娟、鲁宥松、黄金正、汪丹丹、关淑琴。
特别需要感谢的是:周宇鸣、叶小舟、冯轲、戴大为。
同时参与支持的还有:陈远福、王群、符曼芳、邵山平、李娟琼、陈晓、万贞瑶、李诗遥、徐小培、袁华钰、周玉洁、杨晨青、王雅婷、叶志明、毕宁、李甜、谢宇、朱思凡、叶慧芳、孙威、傅少钦、陈涵、郭累、何璠璠、黄凯舟、罗升超、牟夏、郭文曦、宋巧灵、李德成、何遥、韩雷、冯沙沙、房津竹、董慧、谭振中、武刚、余英、冼宗宁、许艳丽、袁媛、陈辉、吴婧、杨舒然、彭丹、董静、加依娜、梁鼎、姜艳红、谢广坤、李璞、邓国邦、黄丽祥、宋巧灵、包兆磊、黄凯舟、梁欢、刘晓清、赵亚东、刘景龙、刘波。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力量叫“坚持”。
感谢每一位为纪录片坚持的同行人。
2012年6月18日
我感悟,最幸福的人生
人总要做一些“不高兴”的事情
2007年4月在西藏参观盲童学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盲童学校那里的居民经营着一种农场,工人都是盲人。这种农场,在财政上还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它的主要作用,只是给这些盲童、盲人提供一个培训、生活的场所。如何才能把他们的产品商品化,我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说他们织的毛毯。因为毕竟是盲人来织毛毯,效率还比较低,生产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产量就不是很大。我只能尽我所能,利用我的影响力,在北京与媒体合作搞慈善拍卖活动,把他们编织的毛毯拍卖出去。再比如他们的奶酪厂。盲人们自己养殖奶牛。我又把两位盲童送到河南去学习奶酪制造。我很喜欢吃奶酪,尝了尝他们的产品,感觉制造的水平相当不错。但有两个问题:一是现在产量还比较少;二是他们做奶酪是按照欧洲人喜欢的口味去做的,当地人不是很接受,所以在西藏的市场非常小。当然我也看到,盲人们还在大棚种植蔬菜,这是可以自给自足的。但是因为他们的劳动成本高和劳动效率低,如果大棚种植的蔬菜要市场化,现在看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盲人们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义举,需要慈善人士来资助。
在做慈善的过程当中,资金当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如盲校缺少音乐老师,这里的普通老师每月工资600块钱,但音乐老师就得2000一个月。那么,我们就每个月出2000块钱请一个音乐老师就行了。去年我捐了15万,是这个学校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捐款。我问那里的工作人员:“学校一年的行政支出是多少?”他说是30万。我说:“从明年起我开始承担,一步一步来,不能因为钱的问题而耽误教学。”其实在做公益的过程中,给钱不是最重要的,还要做其他的事情。做公益对我们企业家来说是新的课题,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集体行为。慢慢地,企业家们就会知道不是比大家谁出的钱多,关键在于要付出感情、时间、精力,这才是对被援助者最大的关爱。另外,由企业家来做公益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企业家讲究效率,讲究连续性,讲究合法化,讲究制度化……所以,企业家参与公益这个事儿,不仅是给钱,还增强了公益组织的规范,成为了一股动员力量。
之前提到的大棚,我发现这个大棚有两排是种花的。盲人们告诉我,他们曾经想把这些花拿到市场上去卖,但和专业花农种植的品种相比,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显然都没有竞争力。但他们还在种,因为可以给盲童一个了解大自然的机会。盲童们虽然眼睛看不到,但可以去触摸,去感觉。因此,当我站在这个大棚的鲜花面前非常感动。
什么是感动?虽然我资助了学校,但我觉得我完全是个“受益者”。这话怎么说呢?我来盲校探望完这些孩子之后的感受,和我当初来看他们之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受启发,很受教育。我觉得他们非常坚强、坦然、乐观。我记得一个故事:有一个盲童入校之后,对老师说他非常想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因为他认为出租车司机既可以开车又可以挣钱,非常棒。但是最后,他知道自己当不了出租车司机。他没有气馁,说:“我知道我当不了出租车司机,但我可以努力当出租车司机的老师,教人开车。”盲童们一方面接受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一方面也想着回馈社会。这让我想到,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应该做更多的事情。
有人曾经问过我,帮助这些盲童高兴不高兴。我说:“看到别人的不幸,有什么可高兴的。”有人又问:“不高兴为什么还要去做?”我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只做高兴的事情,那也太过浮躁了;人总要做一些不一定高兴,但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这也就是我常常强调的,所谓做慈善其实就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哀者前行;让有力者有爱,让幸福者沉思!
我的第一身份是父母的儿子
2008年12月,我和冯仑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坐环保列车前往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世界气候大会。
早晨8点钟上火车,连续坐了13个小时,一路同行的除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还有从事环保研究的专家,一些可替代能源的环保公司的代表,当然,更多的是新闻记者,包括我们的新华社和国内的一些特派记者。车上安排有三节新闻发布会的车厢,每半个小时进行各种主题的演讲、交流、采访、记者招待会……其中有一个会场专门安排于下午5点钟举行一场讲演,有我和冯仑参加。我专门介绍了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冯仑介绍了万通的情况。我们和联合国副秘书长斯泰纳先生同一个车厢,直接交流,这一过程始终处在一个很新颖的气氛中,到了哥本哈根也明显感到这几天非常充实。
我在讲演当中,很感慨地说了我的“三个身份”,其中特别强调说:“我是我父母的儿子。”他们听完都笑了。他们很好奇为什么有一个中国企业家来谈环保问题,好像这个问题和中国企业家关系不是很大,而且这个人还特别强调自己是父母的儿子呢?我说,气候变暖是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我说我是我父母的儿子,就是说我也是全人类中的一员,全人类关心的问题我当然也关心。中国人关心,中国的企业关心,中国的政府也关心。
在中国有个环保组织叫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英文简称SEE,是2004成立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主要目标是防治沙漠化。2008年的7月,我带着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团队和一个中国企业家团队到肯尼亚内罗毕的人居署(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环境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交流。商谈之后决定初步建立一个合作的框架。11月初在北京,联合国副秘书长斯泰纳先生就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我们意外发现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防治沙漠化的非政府组织。当然,我们知道在国内从事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非常多,但是专门针对防治沙漠化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目前是国际上最大的,自然会引起联合国环境署的关注。实际上,世界上除了海洋,沙漠的面积占了30%,中国的沙漠面积占了国土的27%,沙漠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
我作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的一员,也作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前会长来到哥本哈根,在此前一个月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刚刚和联合国环境署签订了关注生物多样性、防止沙漠化的合作协议。我到这儿来,主要是表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态度,告诉全世界,中国企业家群体在关注生物多样性、关注气候变暖、防治沙漠化等问题上,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们过去怎么做,现在怎么做,将来怎么做。当然,在这样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更多来讲是吸收国际上对待环保的经验。
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我在这个场合不得不说,也不得不听到很多真相。全球气候变暖,变得这么糟糕,我们必须要面对事实,更多地进行交流。我们具体怎么做,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新的可替代能源,我们如何采取新的解决方案……环保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觉得我们代表的企业家群体所想所做的,和这个阶段是非常合拍的。这不是说我们感觉到气候变暖了,而是说在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面前,我们已经没有后悔的时间,我们要采取行动。再者,在这次大会之前中美非常明确地承诺要执行碳减排。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很受鼓舞。两个大国都有这样的姿态,显然这次大会对下一步全球变暖的改善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正面效果。
这一次有很多记者来采访,包括电视的和平面的,很明显可以感觉到他们非常好奇中国企业家怎么会对全球变暖问题如此关心。这种问题,实际是对中国企业家不了解。原来一直觉得我自己是“双重身份”,一个是万科董事长,一个是企业家群体代表。而现在,更明确地感觉到我的“第一身份”——我是我父母的儿子,我是全人类的一员,面对全球变暖我们全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身份定位使我对丹麦朋友一下子没有了陌生感。
我在讲演中谈到登乞力马扎罗山的故事,作为一名登山爱好者,我亲眼目睹了全球变暖。讲演之后,我收到三本《乞力马扎罗的雪》的英文版小说,他们开玩笑说:“你这次一定会收到丹麦文版的。”
我宁可做“羊”也不要做“狼”
前几年中国流行一本书叫《狼图腾》,我也看了,有一些感想。《狼图腾》讲到最后总结说: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命运,中华民族今天的命运就是民族性格决定的。我觉得,从民族性的角度来讲,《狼图腾》讲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作者鼓吹中国人应该有“狼性”,按这么说,我们现在中国的经济复苏,是不是我们的狼性又回来了呢?从基因来讲,恐龙够有“狼性”的吧,不是照样灭绝了吗?从未来看,老鼠一定比人活得长,人类灭亡了,老鼠也不会灭亡。
他说中国人缺少“狼性”,但没有讲羊是为什么退化了。作为我个人来讲,我一定是选择当羊的。当然我要当健康的、跑得快的、狼追不上的羊。所以,我们没必要做狼,我们做羊。狼的存在,可以促使羊的进化,如果没有了狼,羊也会随之退化。按照《狼图腾》的逻辑,弱势群体、残疾人士都应被淘汰,很容易得出这种非常极端的例子。所以我坦率来讲,《狼图腾》在现在的中国社会突然崛起,和中国人的心态是有关的。
《狼图腾》是2006年最畅销的书,但我觉得这还真不如牛根生。你去参观蒙牛,大厅里有一个前言,说:大草原里生机勃勃,有狼有羊,因为有狼,羊就活蹦乱跳。羊如果跑不过狼,就得被吃掉;同样,狼如果追不上跑得快的羊,那就得饿死。就是这样生机勃勃,不一定要有“狼性”才能生存。我记得五六年前去香港,碰到当时时代华纳的首席执行官。我就问他,草原上有狼和兔子,你愿意当什么?他的回答给我印象很深。他说,我愿意当兔子,我很矫健,很敏感,狼追不上。当然我也有很悲惨的一天,当我变老的时候,老兔子跑不动了。这是一种动态的乐观,不能回避事实,你有充满生机的一面,也有老化腐朽的一天。
因为我们确实被侵略,被人家欺负,所以一直在呼唤“狼性”,这是理想。但是除了理想,我们更要有理性,不能盲目呼唤“狼性”。“狼性”和“羊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好比说拉登,拉登不“狼性”吗?可是我们要不要像他一样呢?再以日本为例,为什么他们要发动战争,是因为他们的生存空间有限,“羊”不够,所以“狼性”就出来了。但是我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现在,日本的领土也没有增加,对日本来讲似乎不需要“狼性”了,因为他们找到了另外的方式去“拓展”自己的国家,他们的产品和人才向全世界输出。现在中国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中国经济异军突起。西方经济革命200年了,产生3亿富人,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中国再这样发展下去,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全部变成富人,资源够吗?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复杂,跟“狼性”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