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于康:吃好每天3顿饭(于康著) | ![]() |
|
![]() |
于康:吃好每天3顿饭(于康著) | ![]() |
我们注定要和食物相伴一生
人这辈子从一出生开始,都要和食物打交道,如果以活到70岁的男性为主计算,那么一辈子吃下去的食物一共是50~60吨,也就是说一辆可以运2.5吨的卡车一共要运20~30车才能把你一辈子吃的食物运完。
人这一辈子要吃多少次饭呢?
平均算下来,人一辈子吃饭的次数是75000顿饭。男性平均有70岁寿命,而女性比男性还长10岁,女性要活到80岁,可能要吃8万顿,还不包括消夜。食物被我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吃掉,进入我们的身体,并且变成构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湖,上游是我们每天吃的东西,下游是每天死亡的细胞和代谢的废物,如果上游的水源不好,每天流进大量的泥沙,还能维持湖泊的清澈和通畅么?
这么大的食物量流进人体这个湖泊当中,当然可能引起身体的变化。你在1小时以前吃下去的食物,就在你体内发生着作用。而你在2小时之后又要进食,新的作用又会产生。所以可以这么说,人就是人所吃的食物所塑造的结果。国外所说的“YOU ARE WHAT YOU EAT”,也就是说“你就是你吃的结果”,也就是说人就是人这一辈子吃下去的60吨食物所塑造出来的结果。
从极端一点的例子来讲,一个70年都在吃素的人和一个70年都在吃肉的人相比,不仅是健康程度不一样,他们连性格都会产生巨大的差别。现在科学已经发现食物可以改变性情。比如香蕉中含有5-羟色胺,可以引起人体快乐性兴奋因子的增加,所以有些学者说香蕉是快乐食品。那么有些肉里可能含有一些性急、急躁等情绪的因子,这些都可能对情绪造成影响。
有人会说,我已经吃下去这么多食物了,现在还来得及吗?当然来得及。营养的好处在于从任何的年龄段开始都来得及,当然越小越好。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每天接触到大量关于生病了应该吃什么,应该怎么吃,能不能吃一些昂贵的补品这类的问题,作为一名营养医生,我深感人们对营养知识需求的迫切和一些营养误区的贻害,人们往往在吃这件事上,特有主张又特没主张,有主张在什么地方呢?专吃贵的、好的、难找的、不常吃的;没主张就是容易被误导,轻易相信什么灵丹妙药、吃一种东西能解决所有问题这类的说法。不客气地说,在中国,营养盲比文盲还要多。
如何健康地吃,营养地吃,吃出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不是有病的身体?尽管有的人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也不见得能真正弄懂,或者真正做出改变,但是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吃好每一口饭,积少成多就会产生质变。
但有些人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身体,弄得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这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营养不是让大家变成苦行僧,例如糖尿病人,不能吃甜食,需要忌口,这使得爱吃甜食的人们十分痛苦。甚至在美国一度出现了一个教训,糖尿病人们在食物上造反了与其不能吃冰激凌,不能吃巧克力,不如放开了,每天大鱼大肉,尽情吃喝,宁肯少活十年,也要满足口腹之欲。
后来专家们坐在一起检讨,为什么费了这么大的劲,人们却不听呢?因为他们没有触及老百姓真正关心的话题。一个需要控制胆固醇的病人从四川打电话给专家,询问自己能不能吃。专家让他尽管吃,只要之后不再大盘大盘地吃肉,每天只吃那么一点点,病人的胆固醇并不会升高。如果当时他不让病人吃,那么病人所产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绝对比吃了那口肉而造成的危害要多。
所以,讲营养并不是要给大家戴枷锁,但是并不代表不会对大家提这些小小的要求:
一、不要在合上这本书之后就浑身轻松,觉得所有的营养问题都搞定了。这是不可能的,营养问题绝对不是可以速战速决的,而是一场持久战。就好像减肥,靠某种减肥药在十天内掉了二十斤之后,就觉得自己减肥成功了。这是不可能的。这十天让你掉的那二十斤只是水分,而不是脂肪。
二、走出一个怪圈。心明明知道油炸食品是不好的,但是当油炸食品放到面前时,就会宽慰自己,等下一顿饭再去平衡吧。如果你一直将希望寄托在下一餐的话,你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请在合上这本书之后,就立刻开始改变你的食谱吧。
三、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营养必需坚持,就像下面我们会提到的减肥。减肥最可怕的是反弹。许多减肥的朋友,在前两个月时是十分努力的,可是到了第三个月就坚持不了而放弃了。这是十分可怕的,不仅体重立刻反弹,而且造成过去减去的重量,又加倍补偿回来了。
大自然造就人,同时也生发万物,人和食物相处了几百万年,共同进化,共同生存,其中自然有很多不言而喻的道理,所以人不仅仅应该懂得食物的营养,更应该尊重其中蕴含的道理,一辈子都要善待食物,要跟食物打好交道。
于康
2011-11-14
版权页:
插图:
吃得不当引燃全身疾病
在火烧赤壁的故事里,曹操因为北方兵士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结果一个环节被火点着,全船覆没。人的生活方式就像这个连锁船,营养、运动、心理,一环扣着一环。不发生变化的时候,什么都好,一旦一环被破坏了,其他环节也跟着遭殃,而饮食营养就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环。
癌症是人人谈之色变的疾病,现在医学界认为40%的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都跟人吃得不对有关系。美国和日本的人均生活水平是近似的。但是这两个国家老百姓得的癌症的发病的状况就不一样。日本老百姓高发病症是消化道肿瘤的胃癌。而美国老百姓比较高发的恶性肿瘤是男性女性都有的直肠癌、结肠癌、女性的乳腺癌。然后流行病学就发现了一个现象,日本的第一代移民移居到美国去,纯血统的日本人在美国结婚生下的第二代的日本移民,从基因学上来看,是没有变化的。但是他从小生长在美国,在长大成人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即这第二代日本国民的胃癌发病率比生长在日本本土的日本国民要低得多,但是他们的乳腺癌和结肠癌跟美国当地的同龄人基本持平。这就说明,并不是遗传导致他们的癌症变化的,而是生活的环境的变化,吃喝的变化,运动、住宅的环境变化,也就是后天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
火烧赤壁的时候,有人提议了,说人家用火攻怎么办?曹操心里有谱儿,大冬天的,寒冬腊月怎么会有东南风呢,他要烧我先烧他自己。他对一个大势有判断,但是他忘了,大趋势下也有小的变动,结果就在冬至那天,有那么一小会儿,萌动了那么一股东南风,就让周瑜和诸葛亮抓住了时机,一下给他烧掉了。这就是大气候下出现的小变故。饮食习惯就像冬天这种大环境,而我们的生活几乎天天都存在这种大趋势下的小变动,比如今天应酬了,明天出差了,甚至出国了,这就是助长营养问题的东南风,而您吃进去的过多的脂肪、高盐、高糖,不言而喻,就是烧起赤壁的那把火,您每天给加把火,再吹点东南风,有多少个赤壁都给烧光了,所以说,人有相当一部分健康决定权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父母是无法选择的,遗传背景是无法改造的,但是为什么人在不同的环境里会产生不同的病症呢?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吃的和喝的情况不一样。
从营养到运动,我们可以掌握大约50%-70%的决定权,来决定你健康的走向。这也就是这里我们所说的营养的最根本的基础。否则,如果人的健康都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的干预起不了作用,那我们所说的营养就没有意义了。
英国著名的Lancet医学杂志的研究报告更是明确提出,2000年全球早逝群体中有47%源于饮食失衡。与之相反,如果我们真正建立起以合理膳食为基础的健康生活方式,全球人均寿命将在今天的基础上平均增加9岁,其中,发达国家平均增加4岁,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可增加近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