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李玲著) | ![]() |
|
![]() |
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李玲著) | ![]() |
《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中国应实施健康强国的战略。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的焦点,相信我们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找到能够保障中国人民健康的合适模式,这也是中国对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
李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78年入读武汉大学物理系,1987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1994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Towson校区终身教授,2003年回国。主要从事卫生经济学、社会保障、公共财政和医疗改革研究。
导言
为什么医改成为政治和经济焦点?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医改30年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医改
呼唤新医改(2003~2006)
从“非典”看中国医疗卫生体系
医生和患者,谁都不是妖魔
控制医疗费用须有相应配套机制改革
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
中国应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医疗体制
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及它对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启示
论道新医改(2006~2008)
2006——我国医改的转折点
“两会”以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趋势
医改方向:政府主导下市场补充
医改:另一种表达
最好的医改模式是把保方和供方合二为一
让公立医院回归社会公益的轨道
关于建立医疗卫生“大部制”推进中国医改的建议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全民基本健康保障制度
加快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评说新医改(2009)
新医改方案背后的中国国情
公立医院应以最小投入保障民众健康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创新
中国医改,岸在何方——对医改方案的评论和展望
基本药物制度:不仅仅是一个目录
动态观察
江苏省宿迁地区医改调研报告
西北五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主要经验
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一试何妨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发展
防止手足口病疫情应急过度的建议
从汶川地震解析我国医疗卫生系统
爱国卫生运动值得发扬光大的历史遗产
编后记:体验医改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新一轮的医改经历了从酝酿到政策出台的过程。有机会亲身经历并见证这一过程,深感幸运。
这一轮医改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从酝酿阶段迄今,始终伴随着观点的分歧和争论。这些争论,既发生在学者之间,也发生在政府部门之间,还发生在政府、医院、企业、媒体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既涉及对基本事实的认定、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也涉及价值观的基本取向;既涉及对国情的认识、对历史的评价,更涉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健康保障模式的设计。争论发生的源头,既包括学术观点和方法的分歧,也包含价值观和现实利益的考虑。争论是好事,各方人士都能从碰撞中获得教益和启示。但改革更需要正确的共识,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医疗,促进人民健康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回国前,还没有预料到即将有如此大阵仗的一轮医改。因为一直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对国内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自然就关注得更多。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一页确实即将开始。在回国前的最后一刻,我一边收拾行囊,~边通过越洋电话与其他学者和网友交流由“非典”引发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思考。回国后,有了更多、更直接的机会去观察、调研、思考和研究医改,这也是促使自己不断继续学习、进步的过程。本书收录整理了我回国六年时间里对医改的一些思考,算是对这段经历的一个总结。
也许是纯粹的巧合,也许有某种必然性,中美两国都正在进行医改的探索和努力,这无疑使得“医改”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时代关键词之一。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为一名卫生经济的研究者,有机会亲身经历并见证这一过程,实在是感到万分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