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行走中的玫瑰(每个年轻人的参照) [平装](2)

2012-10-06 
本书的每个话题都有相隔七年的两个视角,流年对照,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通过这些文字,她在邀请读者和她一起思考,一起学习,逐渐获得和世界相处的能力,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行走中的玫瑰(每个年轻人的参照) [平装] 去商家看看
行走中的玫瑰(每个年轻人的参照) [平装] 去商家看看

23、关于公平
七年之前
如何让人公平对待自己,首先需要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值得给予机会的人。
七年之后
也因为这样,每次我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总是会告诉对方,这正是让我继续这个职业的动力,如果有一天,可以眼见的不公,越来越少,或者可以透过一种固定的途径得到解决,那么,我会很高兴的看到,找不到继续下去的理由了。
24、关于名利
七年之前
在名利场,最容易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不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诱惑太多,当你得到了一些之后,会有更好的让你看得到,却摸不着,于是逼着自己不停地向前走着。
七年之后
对于我来说,保持底线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名利,首先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有独立的生活,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只有这样独立,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才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25、关于年轻
七年之前
很多人觉得,青春是最宝贵的,我倒觉得,每一个时段都是宝贵的,因为年龄的不同,对于生活的体验不同
七年之后
现在,回首自己那些年轻的岁月,别人眼中自己曾经经历的酸甜苦辣,原来一点也想不起来。留下的,是自己年轻的,毫无畏惧的笑脸,在那里,看着现在的自己。
26、关于健康
七年之前
年轻的时候,健康从来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也没有想过是不是需要减肥,即使是运动,也是因为自己喜欢。
七年之后
人到中年,忽然发现,熬一次通宵,花一个星期也补不回来,记忆大不如前,很多事情,已经不能够依靠自己的记忆,于是需要随身准备一本记事本。
27、关于敬业
七年之前
每个行业需要懂得的东西不同,但是本质却是一样,那就是做得好,必须具备专业技能。
要专业,是需要花很多的功夫的。
七年之后
只要我们在每个行业,都设定一个专业标准,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因为专业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还会节省出更多时间。

序言

看七年后的自己
当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提出要再版“行走中的玫瑰”的时候,有点点犹豫,因为毕竟那是七年前的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肯定会有一定的变化。其实有的时候想到这本书, 我惊讶于自己当年的坦率,因为,里面的内容,过于的私人化了。
但是很快,我又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提议说,不如这样,每一个标题后面,我加上一点现在的想法,因为我很想看看,现在的自己,到底又有了怎样的不同。
于是,我只是从网上找来书的那些标题,没有去重看里面的文字,因为这件事情,我要等到我写完之后,才会去做。
终于,写完了。写的很艰难,原本因为这些话题,写起来应该很随手拈来的,我甚至有点不明白自己,居然会起这样大的一个个标题,而当时居然会觉得自己可以驾驭这些。
也许正是因为,无知者无畏,也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有比较,哪来成长?而比较总是回看的那一刻,做好此时此刻,也就足够,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一点乐趣。
七年的时间,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最大的变化,我想,我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社会里面。因为这些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一个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
于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我和我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过去,我把自己的机遇,会更多的归功于个人的努力,但是现在,我明白,更大程度,得益于这个社会和时代,就好像我在过去一直所说的,我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记者,在于我选择的媒体,凤凰卫视所提供的平台,而凤凰卫视的发展,得益于这个社会给媒体的空间,以及人们对于资讯的渴望。
因为得到的多,所以,更有责任回报这个社会。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思考问题的方式,也算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是我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种方式。
2011.11.30在离开北京的飞机上

文摘

版权页:



关于选择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自由?我想也不想的回答:自由就是让人有选择,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在选择的过程。
当然,很多地方,很多人并没有选择的机会。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算是幸运的,因为还能够选择,到底是留在上海,在外资企业工作,还是到深圳,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一种从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生活。
当然,我的那些同学中,不少也有选择:留在上海,可能工作是自己不满意的,回到家乡,工作机会不错,但是心有不甘,毕竟读大学,就是希望能够从小地方走到大地方。也有看上去好像没有选择的,目标就是找一份工作,机会却只有一个,容不得自己说要还是不要。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有的同学放弃了这个看上去没有选择的机会,现在却是发展的相当不错的,也算是对他当年做出的选择的一种回报。
当自己在深圳已经站稳了脚跟,又可以选择,到底是留在深圳,还是到香港,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依然充满了未知,因为如果当初留在上海,或者之后留在深圳,自己甚至可以预见自己发展的轨迹:升职,或者跳槽去一家待遇更好,机会更多,自己更喜欢的外资企业,然后或者可以出国进修,总之,在一条专业人士的道路上慢慢发展,人生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我选择到香港,如果没有这个决定,我不可能进入媒体这个行业,也就没有了今天的自己。
如何做选择?我的经验,是要看如何能够契合自己所长,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我想要看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想要让自己的生活,不是局限在一个城市,我想要持续不断的学习,真是因为这些,当选择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可以很快做出抉择,而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所有的这些选择,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有了现在这样的生活。
最近,我身边很多年轻的同行,选择放下手中的工作,要去国外进修,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情,因为如果不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不下决心去更广阔的天地看看的话,是无法出现另外的可能的。
正如每一年,面对那些来自内地到香港读书的研究生,我的学生们,我总是告诉他们,他们的选择,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收获,毕竟,在一个不同体系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就已经是一种体验,更不要说在一个不同制度下的社会中生活一段时间,或多或少,会有不同以往的感受,所有的这些,会对自己固有的思维习惯,或多或少产生一点冲击。
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家庭条件,个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等,最重要的,我不知道这些年轻人们,他们各自到底最需要的,是怎样的生活。
其实很简单,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了解,想清楚这一刻,到底想要什麽,那末这些年轻人,自然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决定了。事实上,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
关于压力
我是一个喜欢工作上有点压力的人。
比如,距离专栏的截稿日记不远了,或者是,直播马上要开始了,因为我总是在有点点压力的状态下,会表现的相对更好一些。我说不上原因,或许是因为压力触发了我潜在的爆发力吧。
很多人问我,如何应对工作上的压力的,在我看来,除了去哪里出差,做怎样类型的节目,截稿时间这样的事情,是我没有办法控制,只能够去满足和适应之外,其他的压力,都是来自于内心。
这就需要一点技巧,平衡的技巧,让压力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因为太大,很容易让人变得焦虑,反而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太小,我自己的个人经验,很容易犯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
曾经有一次,上了飞机才想起来,忘记了一些必须的日用品,这是因为拿着行李就走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在毫无压力之下,居然就跳过了应该仔细检查一遍行装,以防有所遗漏的步骤,很多习惯,如果没有一点点压力,要保持,其实还是有点难度,毕竟人,总是喜欢偷点懒。
工作的时候,我会让自己从头到尾处于压力之下的状态,也就是说,很专注,神经也是紧绷的,但是只要一完成手头的事情,马上可以找到放松的方法。
其实很简单。
出差在外,在酒店大堂终于赶完了稿子,或者在等待直播的间隙,喝一杯咖啡,也可以看看窗外,甚至可以偷听一下周边的对话,自己玩玩猜测哪些陌生人身份,或者正在发生怎样的故事的游戏;出门在外,完成一天的采访,一个人去熟悉的餐厅,享受一顿美食,或者就是打开电视,看看那些无聊八卦的节目,打发时间。
我一直觉得,如果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还会影响周边合作的同伴。我的同事曾经很害怕和我搭档工作,因为我总是要求对方用和我一样的工作速度。不过,这些年,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可以对自己有要求,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别人,因为大家的能力不同,甚至对于手头的工作的看法不同,获得的回报也不相同,给别人增加压力,那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当然,当同伴没有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批评那是理所当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
需要有点压力,才会让自己尝试出现一点改变,比如进修,学习。当然,学习的方法很多,阅读就是持久有效的一种。阅读也需要一点压力,才能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能够发自内心当然最好,当然,有身边人的督促,更是锦上添花,这一点我很幸运,因为每次看到身边的人,利用各种空隙的时间,在那里看书的时候,总会感觉到一点压力。
当然,日常生活,还是不要给自己压力的好。如何做到?在我看来很简单,那就是不要总是和别人比较。
人比人,气死人,就是因为给自己的压力太大。
关于变化
我是一个没有太长远计划的人,因为总是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当然,我同时是一个做事情非常有计划,准确的说,会有一些短期计划的人,因为对我来说,一旦决定,就一定要动手去做,因为只要拖延一下,那末可能自己有失去了做的动力和兴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做的最好时机可能就过了,变化出现了,这个时候,手头的计划,已经不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我一直是一个不太喜欢变化的人,希望按照既定的规则,按部就班的去做事情,因为这样的话,让我能够掌控进度还有时间。但是世事难料,所以我也知道,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应对变化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我想,还是因为经验以及积累,才能做到,处惊不变。
有的变化来的很突然,需要自己马上调整心态,并且决定如何面对,但是更多的时候,变化是在慢慢进行着的,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是突然停下来,回头看自己的时候,发现原来已经发生了太多的改变。
原本很随和,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的自己,越来越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孤独,特别是在一群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没有办法产生参与其中的感觉,看着周遭的面孔,觉得和自己隔的好远,想有逃离的感觉。
不再喜欢热闹的聚会,更不要说应酬,只喜欢几个人畅快的聊天,甚至就是自己一个人呆上一会儿,因为时间对自己变得珍贵起来,觉得人生如此短暂,应该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对。
这些年,坐在一起见面的朋友越来越少,但是同时,没有见面,透过文字见面的朋友又在越来越多,特别是躲在键盘后面,敲打着文字的时候,从来都没感觉过孤独,反而觉得,生活圈子变得丰富起来。
曾经面对镜头,可以滔滔不绝,但是现在,很多时候会觉得,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了。特别是做了一场直播连线节目之后,自己会有迅速被掏空的感觉。当自己看的东西越多,积累的知识越多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曾经的浅薄。
尤其是喜欢上文字表达之后,会发现用口头语言的讲述,无法让自己感到满意,因为比不上文字的逻辑完整和严谨,也终于明白,为什麽在哈佛的时候,报纸记者是那样的受人尊敬,毕竟,电视需要更多的及时反应,和落笔的文字相比,再怎样都缺少了思考的时间,尤其是直播。
记者是一个不断向外倾倒自己所有的职业,如果没有平时刻意的透过学习来填充自己,总一天会把自己掏空的。
而掏空的后果,就是面对变化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去做点什麽,如果这样,就算自己为自己制定了再完美的计划,或者对于未来带着怎样的预期,当变化到来的时候,自己就会变得异常被动。
我自己非常清楚,之所以会出名,或者引起别人的关注,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战争报道应该是男人的工作。其实从这样的反应,正好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男女的不平等,世界各地都一样,只不过女性的地位改善,情况好和差的分别。
关于女人
我还记得2001年去过阿富汗之后,我的一个美国的朋友说,你现在是中国的CHRISTINE AMARPOURL了。这是cnn的一名女记者,因为采访了第一次海湾战争出名,当然,和我一样,电视这样的平台起了关键的作用。
那是九十年代初期,当我在2001年去阿富汗的时候,美国的女同行已经数不过来了,而在美国社会,人们不再关心记者的性别,而只是关心记者的工作。当然,现在的中国也是一样,在利比亚采访的,中国女记者很多,但是大家不再关心这个话题,观众的关注点,同样也已经转移到新闻本身。
这是女性地位的一种进步,至少在职业发展方面,人们不再用一种固有的思维,认为女性是不适合从事某些工作的。也因为这样,每次别人强调我的身份在工作中的作用的时候,我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有点沮丧,因为这些人,依然意识不到,决定一个记者好坏的,从来都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因为专业精神和能力。
对于女性的尊重,不在于女性一定要做男性一样的事情,而是女性要有和男性一样选择的权利。其实很多时候,一些女性羡慕男性,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男性能够享受的权利远远超过了女性,这让他们在社会中的个人成长,有更多的机会,正是因为不平等,才会有女权运动。
我很喜欢四十年代那些充满了旧上海风情的女性画报,不是因为那些烫着短发,穿着紧身旗袍,露出小腿的女性妖娆,而是背后的时代和故事。这些画报中的女主角,很多是大家闺秀,她们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思潮,开始大胆追求女性的权利,那个时候,穿着打扮的自由,就是一个开始。
而在五十年代,美国的海报上,充斥了金发美女,电视广告都是在营造这样一种价值观,如何做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那个时候正是美国麦卡锡反共产主义的高潮时期,对于女性来说,在这个已经开始禁锢市思维的时代,生活的选择变得更少。如果看过Richard Yates的精典小说,Revolutionary Road,就会明白,那个时代,不单单是女性,在表面平静光鲜的生活中窒息的无法自拔,对于男性,那种缺乏选择的日子,同样让人度日如年。
也许,有点不同,就是女性往往更加勇敢和果断,不计较后果。这不是缺点,很多时候,这是推动道德进步的一种力量。
也许是女性,面对痛苦,会有更敏锐的感受,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于是,当一个时代处于危险的边缘的时候,总是会有女性站出来大声呼喊,她们可以没有宏大的理想,她们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但是她们选择说出来。
在中国,就有着一个个这样的名字,让无数的男性,为之汗颜。

 更多精彩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