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012-01-0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去商家看看
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去商家看看

 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4951854/9787504951854
·条形码:978750495185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内容简介: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金融改革起步最早、实施的改革方案最多、动作的力度也不可谓不大。农村信用合作社几易其帜,政策性银行兴起,国有银行商业化,从其改革的内在动因来说,源自于领导关系、产权制度、内控机制和政府监管的变化,最终目标是期望通过专业化、商业化、市场化来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十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初步建立了以股份制为主导、政策性和合作制为补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改革的效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农民融资难、成本高、效益低和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差等问题,不仅在农村中普遍存在,而且仍有延续与加重的趋势。
编辑推荐 《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术文库,广东金融学院资助出版。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基于结构与功能视角的金融发展理论述评
1.2.2 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现状
1.3 一般功能分析方法在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的贡献及其不足
1.3.1 一般功能分析方法的比较优势
1.3.2 一般功能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 本书的创新之处

2 从功能视角研究农村金融系统的理论基点
2.1 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系统发展
2.1.1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1.2 系统发展的内涵
2.2 农村金融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2.2.1 农村金融系统功能的内涵
2.2.2 农村金融结构的界定
2.2.3 农村金融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2.3 功能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

3 我国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的现实条件
3.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3.1.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3.1.2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3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
3.2 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形评价
3.2.1 分形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3.2.2 各省(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分维测算
3.2.3 简要评析
3.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及其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3.3.1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与农村金融功能发挥
3.3.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3.3.3 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的分形评价

4 我国农村金融的供需现状及其功能效应变迁考察
4.1 我国农村金融功能供需现状分析
4.1.1 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现状
4.1.2 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现状
4.1.3 对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基本判断
4.2 我国农村金融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农村金融功能发挥差异的原因分析
4.3 我国农村金融显功能和隐功能综合效应变迁考察

5 国外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的特点
5.2 国外农村金融功能发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2.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功能目标设计
5.2.2 功能目标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则

6 基于功能需求的我国农村金融结构选择与优化
6.1 基于功能需求的我国农村金融结构选择
6.1.1 基于功能需求的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类型选择
6.1.2 承担农村金融功能的金融机构主体探讨
6.2 大力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
6.2.1 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构想
6.2.2 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6.2.3 农村金融服务系统显结构与隐结构的协调问题
6.2.4 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与功能协调
6.3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6.3.1 我国农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
6.3.2 我国农村票据市场的发展
6.3.3 我国农村未来期货、期权市场的发展

7 基于功能需求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建设
7.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制度的构建
7.1.1 各个阶段农村金融机构的价值标准
7.1.2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实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探讨
7.2 农村法律与信用环境的改善
7.2.1 农村金融相关法律的健全
7.2.2 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7.2.3 农村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7.3 农村金融监管环境的完善
7.3.1 按照功能性监管的原则建立全国金融监管体系
7.3.2 农村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特别监管问题
7.4 政府功能的创新和农村金融政策的完善
7.4.1 功能导向下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政府支持
7.4.2 构建市场增进型的政府
7.4.3 创新农村金融支持制度
结论
附录分形理论与分形维数的计算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金融改革起步最早、实施的改革方案最多、动作的力度也不可谓不大。农村信用合作社几易其帜,政策性银行兴起,国有银行商业化,从其改革的内在动因来说,源自于领导关系、产权制度、内控机制和政府监管的变化,最终目标是期望通过专业化、商业化、市场化来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十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初步建立了以股份制为主导、政策性和合作制为补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改革的效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农民融资难、成本高、效益低和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差等问题,不仅在农村中普遍存在,而且仍有延续与加重的趋势。
从功能角度研究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及其发展趋势,能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农村金融制度变革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诚然,建立适应中国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如果没有恰当的产权制度安排,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服务模式;而没有相应的功能培育,也不可能构建理想的金融体系。作者在5年以前把功能观引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研究,既是对前一阶段改革研究的延伸,也是对未来发展完善的引领和求索。这种研究的本身或许还有缺陷、争论和疑义,但毕竟是对以往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所忽视的内容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独特的阐释。
文摘 插图:


(一)我国农村金融系统的显功能
前文已经对显功能的内容进行了界定,以此为基础,我们来讨论我国农村金融系统的显功能。
1.清算和支付结算。目的是为农村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提供高效便捷的支付结算方式。这是农村金融机构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具体的实现手段包括汇票、本票、支票、汇兑、信用卡、委托收款等。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业务特别是跨区的支付结算业务极少,一般每天只有几笔、几十笔的业务,而且结算距离短,金额小。大量的业务为现金支付和小额支票结算,至于信用卡,在那里几乎是空白。但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市场化程度的深化,汇兑业务明显增加,农村金融逐渐成为经济资源的联结手段和运载媒体。
2.促进资本的积累。作为储户和投资者的中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向众多的储户吸收资金,可以为农村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通过“交换”证券,农村金融将生产活动的内在风险集中到那些愿意承担此风险的财产持有者手里,而与此同时,却使其他人取得他们想要的具有灵活性的资产。就目前来说,农村金融的资金积累功能主要是通过吸收农民或农村企业的储蓄来实现的。
3.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经济资源。如借贷和投资,其目的是实现消费的跨时延续和横向的资金融通,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效用的提高。当前农村金融的这种功能主要是通过储蓄和投资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是,在民间金融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温州,人们趋向于青睐非正规金融。在民间金融不发达地区,人们趋向于青睐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工作人员管理规范、素质高、信誉高和网络先进受到人们的信赖,但现在已大量撤离农村,而证券投资业务在广大农村地区并未普及。
后记 人生的选择往往来自一些偶遇。与秦池江教授的偶遇,使我着迷于金融这一神奇的领域。十多年来,亦师亦父的秦老师不仅经常引导我走出金融探索的困境,还鼓励我在对金融的研究上更上一层楼。2003年7月,秦老师郑重地将我推荐给湖南大学的彭建刚教授,他对我的肯定和期望,让彭老师欣然接受了我这个学生,也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所幸不负所望,2007年3月,我顺利地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此书正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三年半的博士学习生涯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彭建刚教授,他对我的学习与研究悉心关怀,倾心指导。彭老师严谨的治学作风,高深的学术修养,给我以莫大的教益。我会将彭老师对我的培养之恩永远铭记,并作为鼓舞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张强教授、曾令华教授、杨胜刚教授、晏艳阳教授和乔海曙教授以及经贸学院的王良健教授,他们对我的论文都曾提出过宝贵的意见,为我学业上的进步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陈收教授、谢赤教授、马超群教授在学业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研究生院和金融学院的老师们的辛苦工作为我的学习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求学期间,我的师母周老师对我的论文和生活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