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
|
 |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3697768/9787503697760
·条形码:97875036977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天津财经大学法学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内容简介:社会变革不仅需要先进思想的导引,也需要有常态的文化制衡。但是,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并没有像西方的保守主义者那样赢得社会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作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张之洞在提醒人们关注文化民族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文化时代性的追求,他在试图维系现有政治秩序、并立足国情对社会变革做出循序渐进地审慎安排的同时,却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适应社会近代转型的可靠思想资源。保守主义的关键不在于保守与否,而在于保守什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把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前途,看做是一种作为心理倾向的保守思路,以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到一种合理的张力。
作者简介 任晓兰,南开大学法学博士,现执教于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以及中西传统法律文化比较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参译著作数部,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编辑推荐 《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天津财经大学法学学术文库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张之洞政治思想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1.3.1 保守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
1.3.2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路径
第二章 晚清社会历史环境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晚清社会
2.1.1 工业文明的进入与自然经济的惰性
2.1.2 西方的入侵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危机
2.1.3 西学东渐的加深对传统儒学的冲击
第二节 张之洞对“儒臣”形象的认同与追求
第三节 张之洞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2.3.1 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萌生
2.3.2 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特点
第三章 张之洞政治法律思想的学术来源
第一节 张之洞的中学根基
3.1.1 立足汉学,兼采宋学
3.1.2 坚持古文经学,力辟今文公羊说
3.1.3 权衡孔孟,读子通经
第二节 张之洞思想的经世倾向
3.2.1 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
3.2.2 经世思想与西方文化的东渐
3.2.3 经世致用对道统的固守
第三节 张之洞对传统义利之辨的继承与突破
3.3.1 张之洞的义利之辨
3.3.2 从“不与民争利”到“公利不可不讲”
3.3.3 “私利不可讲”与张之洞义利之辨的理论局限
第四节 张之洞对西学的体认
3.4.1 对西方文化的基本立场
3.4.2 对日本文化的态度转变
第四章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及其表现
第一节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4.1.1 体用之辨的历史溯源
4.1.2 张之洞对“西学中源”论的改良
4.1.3 对中学与西学体用关系的论证
第二节 张之洞的洋务思想
4.2.1 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
4.2.2 官督商办的经营思想
第三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4.3.1 对西方实业教育的倡导
4.3.2 对科举制度的变革思想
4.3.3 废除科举之后的尊经主张
第四节 张之洞的法制思想
4.4.1 借鉴西方的立法举措
4.4.2 以礼教为本的修律思想
4.4.3 儒家道德法律化的传统与张之洞对礼治的固守
4.4.4 对西方宪政制度的体认与误读
4.1.3 对中学与西学体用关系的论证
第二节 张之洞的洋务思想
4.2.1 超越传统产业结构的思想主张
4.2.2 官督商办的经营思想
第三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4.3.1 对西方实业教育的倡导
4.3.2 对科举制度的变革思想
4.3.3 废除科举之后的尊经主张
第四节 张之洞的法制思想
4.4.1 借鉴西方的立法举措
4.4.2 以礼教为本的修律思想
4.4.3 儒家道德法律化的传统与张之洞对礼治的固守
4.4.4 对西方宪政制度的体认与误读
第五章 张之洞在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地位
第一节 张之洞与晚清各思想流派中西文化观的比较
5.1.1 张之洞洋务思想的时代特点
5.1.2 张之洞与维新派中西文化观的主要差异
5.1.3 张之洞与晚清国粹派的一致与分歧
第二节 张之洞作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者
5.2.1 《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提法的流行
5.2.2 “中体西用”成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核心理念
第三节 “中体西用”成为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核心理念的原因
5.3.1 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心理调节
5.3.2 传统政治思维方式与保守意识的形成
第六章 张之洞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保守性质
“隆中抑西”的基本价值取向
6.1.2 “变器不变道”的审慎变革模式
第二节 张之洞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价值
6.2.1 对文化主体意识的坚守
6.2.2 渐进变革模式的合理性
第三节 张之洞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局限
6.3.1 张之洞文化卫道的现实困境
6.3.2 “中体西用”思想的流弊
6.3.3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困境与前途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大学,离不开学术。教学和学术构成大学两个最为核心的部分,如果说教学是大学生存之本,那么,学术就是大学发展之源。惟学术,方能推进学科之发展,促进教学质量之提高。高水平的学术,乃高质量的教学之保证,乃一流大学之必备条件。大学应该尊重学术、倡导学术。大学之学术成就,为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研究,也离不开大学。蔡元培先生曾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之圣殿,大学应该为研究学术提供制度保障和精神环境,使大学成为学者的精神家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知识财富。此外,大学的学术研究,不能忽视那些以学术为理想、追求学术的莘莘学子,他们是大学学术追求永远充满活力之所在。天津财经大学一贯坚持以提升学术水平为先导,积极地探索、完善各项措施,营造天津财经大学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鼓励真正的学术创新。经过五十多年的历史积淀,天津财经大学在会计、金融、经济、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近年来,法学院依托本校自身的学科条件和优势,将法学研究与金融、财税、证券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形成了法学与财政、金融相融互渗的研究特色,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天津财经大学法学学术文库》就是其集中的体现。这些作者都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年轻、充满朝气,追求学术。本文库就是他们多年来追求学术之成果荟萃。学术研究永远没有完美之点,但是必须回答出:你的学术思想、学术贡献是什么。是为序。
文摘 第二章 晚清社会历史环境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自19世纪中叶以降,自成一体的中华文明无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性的政治文化近代化进程之中,古老中华面临着伴随西力东侵而来的西学东渐,承受着侵略性与先进性兼而有之的西方文化的双重挑战,在回应西方挑战的过程中,华夏大地发生了由传统向近代的社会转型。对于中国文化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成为了晚清士人的中心话题,而东西文化之争也构成了晚清思想界一切立论的潜在关怀。随着国门的开启,西潮的东涌,晚清社会激荡起一股又一股的思想新风,坚固的传统思想堡垒开始松动,传统儒学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伴随着古今中西的文化撞击和价值选择,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第一节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晚清社会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外交往和贸易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上。晚清以降,华夏大地经历了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直接冲撞,当朝野各界逐渐向西方近代的工业文明敞开大门之际,根植于古老中国上千年的专制制度却经历着无法抗拒的危机,而当晚清士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完成了从排斥到接纳的转变之时,延续了千百年之正统儒学也遭遇了不可逆转的没落。可以说,鸦片战争之后,传统中国的政治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以钦定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念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后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数年前怀揣学术梦想重返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我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南开记载了我十年的求学之路,十年来我体会着耕耘的艰辛,也品尝着收获的喜悦。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回首往事,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凝结了太多人的付出。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孙晓春教授,和老师的相处是愉快且通透的,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成长是为师的一种境界,老师正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老师于三尺讲台上的旁征博引、分析问题时的鞭辟人里、批阅论文时的严谨勤勉以及日常相处时的谦和幽默,都给我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可以说,几年来老师每一次在我困惑时一针见血地点拨,在我懈怠时真诚严厉地鞭策,都坚定着我对于学术之路的专注与热情。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另外一位对我影响至深至远的恩师,就是南开大学的柏桦教授,正是数年前与柏先生的邂逅,促使我走上了治史之路。柏先生是把自己的身心都交给了“故纸堆”的人,而这些古典文集所带给先生的快乐也非常人所能体会。
南开大学十年的求学生涯中,我受益于太多名师高屋建瓴的学术智慧,感谢朱光磊教授、杨龙教授、周长龄教授、于语和教授、侯欣一教授、高永久教授、沈亚平教授、常健教授、吴志成教授、程同顺教授、张睿壮教授、张光教授、谭融教授、徐行教授以及我的硕士导师张勇教授,诸位老师于为人与为学之间所展现的大家风范,一直是我心仪且向往的。
同时,在本书修改过程中,我还得到了多位同行专家的指点和建议,特别是天津师范大学的高建教授、清华大学的曹德本教授和韩冬雪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葛荃教授、武汉大学的张星久教授以及吉林大学的张贤明教授。正是老师们的关怀与勉励,令我始终对自己选择的方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