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二流堂纪事(图文增订本) |
 |
|
 |
二流堂纪事(图文增订本)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联书店
·页码:32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
·ISBN:7108022656
·条形码:97871080226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谈到“二流堂”,这里需要费点笔墨。“堂主”唐瑜,是一个热心慷慨,豪爽旷达之士,他 本是缅甸华侨,因为反对家庭包办的亲事,逃婚到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后,他结 识了潘汉年、夏衍和孙师毅等人,并在潘汉年和夏衍的引导下,主编了诸如《电影新地》、 《小小画报》、《联华画报》等报刊。唐瑜也用“阿朗”的笔名发表文章。抗日爆发后,来 到重庆担了中国艺术剧场经理,帮助出版吴祖光、张骏祥等人的剧本。
唐瑜有个哥哥是缅甸的富商,对他常常予以慨慨资助。他则“呼朋引类”,在临江路附 近租下一块地皮,盖起一间可以住十多个的屋子,让没有栖身之地的文化人都住了进来。
唐瑜将新屋起名为“碧庐”。这个名字取是“壁炉”的谐音。重庆山城,四季多雨,冬天 遇雨,居家人多靠炭火取暖。唐瑜喜欢壁炉,在大客厅里专门砌了一个漂亮的壁炉,这样就 有温暖的情调,大家围坐,实是一种享受。
作者简介 唐瑜,别名阿朗,一九一二年生人。著名报人、作家、爱国华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主编《电影新地》、《银座》、《电影艺术周刊》、《中国电影日报》、《小小画报》、《联华画报》、《民族呼声》、《早报》等。先后开办过三家小印刷厂。抗战时期,自费在重庆造屋,招待流落于此的朋友。所造之屋,是当时文艺界人士最喜欢的去处,戏称“二流堂”,其亦被封为“二流堂堂主”。自此,一生荣辱皆与“二流堂”密不可分。建国之时参军,从事深爱的幻灯艺术事业。离休后,和家人旅居香港地区、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现居京城,安度晚年。
媒体推荐 书评
中年烦恼少年狂,南北东西当故乡;血雨腥风浑细事,荆天棘地作寻常;年查岁审都成罪,戏语闲谈尽上纲;寄意儿孙戒玩笑,一生误我二流堂。
——吴祖光
编辑推荐 “文革”初期,“二流堂”作为“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曾经是骇人听闻的一大公案。这一案件曾使许多文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屡被批斗,惨遭迫害。本书是“二流堂堂主”唐瑜先生的回忆录。全书共分风雨篇、沧桑篇、忆旧篇和神仙篇,向我们展现了“二流堂”的风风雨雨。
目录 阿朗书序/吴祖光
两公婆对话/黄苗子 郁风
彗瑜印象/姜德明
彗瑜其人其作/邵燕祥
“二流堂”主自传
……
文摘 书摘
夏衍
一九四三年七月,我的妻子带了子女到重庆来了,一家四口,就不能再
挤在文工会的会客室里了,唐瑜给我在临江路附近的一个大杂院里挤出了一
间小屋,我们就在那里暂时安顿下来。没有门牌,为了寄信方便,我在屋前
竖了一块木板,上面写了“依庐”这样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还养了一头名叫
来福的狗,我们一家在这里一直住到抗战胜利。《戏剧春秋》、《离离草》
、《芳草天涯》这几个剧本,都是在这间风雨茅庐中写的。
“依庐”这两间房子从租地皮、设计到施工,都是唐瑜一手经办的,我
一分钱也没有花,一分力也没有出。文艺戏剧界朋友们,称赞他居然成了一
个建筑师,他也对造房子发生了兴趣。不久之后,他又狠了狠心,把他原来
在昆明和夏云瑚合资经营的一家电影院的股本转让给别人,用这笔钱又在离
“依庐”不远的坡下租了一块地,亲自绘图设计,又造了一间可以住十多个
人的大房子,呼朋引类,让当时没有房子住的朋友都住了进去,这就是“文
革”中喧闹过一阵的所谓“二流堂”。唐瑜搬到“二流堂”去之后,他又把
我隔壁那一间房子无偿让给了进步的奥地利医生弗里茨·扬生。当时住在“
二流堂”的,有吴祖光、高汾、吕恩、盛家伦、方菁、沈求我,他们之中,
除高汾是新闻记者之外,其他都是没有固定职业的文艺界的个体户。这些人
都有专业,如吴祖光是剧作家,方菁是画家,盛家伦是音乐家,吕恩是演员
等等。战时的重庆谈不上有文艺界集会的地方,朋友们碰头主要的方法是泡
茶馆,加上当时茶馆里几乎都有“莫谈国事”的招贴,现在有了这样一所可
以高谈阔论的地方,有时候唐瑜还会请喝咖啡,于是,很自然地这地方就成
了进步文化人碰头集会的地方。这“二流堂”所在地可能是一块风水很好的
福地,因为在这儿住过的人,除盛家伦在五十年代去世外,其他的人都还能
活到现在。(见夏衍:《懒寻旧梦录》)
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