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学(供药学类专业用)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成药学(供药学类专业用) |
 |
|
 |
中成药学(供药学类专业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2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802316997
·条形码:97878023169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中成药学(供药学类专业用)》内容简介:自2001年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中药学类专业的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中广泛使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随着学科的发展,目前各院校的中药学院大部分都已改为药学院,所设专业大大增加,这些专业除部分课程与中药专业相同外,还有许多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多采用自编教材或综合性院校编写的教材,所以一直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上难以体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色。基于以上现状,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以及教学主管部门的呼吁,于2006年开始了编写全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的准备工作。
编辑推荐 《中成药学(供药学类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发展
一、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概念
二、中成药学的起源
三、中成药学的发展
四、中成药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成药学的基本任务
一、研究分析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二、研究分析中成药的功效主治及适应证,指导临床应用
三、探讨中成药现代化研究进
展,促进中成药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成药的命名和分类
一、中成药的命名
二、中成药的分类
第四节 中成药的剂型
一、丸剂
二、散剂
三、膏剂
四、丹剂
五、酒剂
六、锭剂和糕剂
七、曲剂
八、片剂
九、颗粒剂
十、糖浆剂
十一、酊剂
十二、露剂
十三、胶剂
十四、栓剂
十五、合剂与口服液
十六、气雾剂
十七、胶囊剂
十八、膜剂
十九、注射剂
二十、眼用制剂
第五节 中成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中成药学与方剂学
二、中成药学与中药炮制学
三、中成药学与中药药剂学
四、中成药学与中药化学
五、中成药学与中药药理学
第二章 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
第一节 原药材质量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原药材品种
二、原药材产地
三、原药材采收期
四、原药材药用部位
五、原药材产地加工
六、原药材的贮存
第二节 中药炮制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除去非药用部位与杂质
二、提高中成药疗效
三、改变中成药的主治
四、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
第三节 制备工艺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浸提工艺
二、分离工艺
三、精制工艺
四、浓缩工艺
五、干燥工艺
六、灭菌工艺
第四节 配伍组方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配伍组方原则
二、配伍组方与功效的关系
第五节 辅料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二、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刺激性
三、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四、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或作用方式
五、影响药物吸收
第六节 剂型时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剂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二、剂型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第七节 临床应用时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辨证施治
二、药量
三、合并用药
四、服药时间
五、饮食
第三章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第一节 中药新药的含义与分类
第二节 中成药新药研究开发选题
一、选题原则
二、选题方法
第三节 中成药新药的组方研究
一、处方来源
二、处方筛选
三、中成药新药的组方形式
第四节 中成药新药的药学研究
一、中成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
二、中成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
三、中成药新药稳定性研究
第五节 中成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一、建立中药药理学证候动物模型
二、建立科学可行的中成药功效标准
三、重视具体试验方法设计
第六节 中成药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
一、急性毒性试验
二、长期毒性试验
三、其他毒理学试验
第七节 中成药新药研究的临床设计
一、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
二、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
三、临床试验总结与评价
第八节 新药说明书的撰写
一、新药说明书包括的基本内容
二、新药说明书撰写的基本要求
三、新药说明书各项内容的撰写原则
第四章 解表中成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类
小青龙合剂
九味羌活颗粒
通宣理肺丸
午时茶颗粒
感冒清热颗粒
第二节 辛凉解表类
桑菊感冒片
银翘解毒胶囊
板蓝根颗粒
羚羊感冒片
第三节 扶正解表类
参苏丸
人参败毒胶囊
第四节 表里双解类
防风通圣丸
小柴胡片
正柴胡饮颗粒
第五章 泻下中成药
第一节 攻下类
当归龙荟丸
清宁丸
牛黄至宝丸
牛黄清胃丸
第二节 润下类
通便灵胶囊
麻仁丸
麻仁润肠丸
麻仁滋脾丸
第三节 峻下类
十枣丸
舟车丸
第四节 通腑降浊类
肾衰宁胶囊
尿毒灵灌肠液
第六章 清热中成药
第一节 清热解毒类
牛黄解毒片
银黄口服液
六神丸
穿心莲片
抗病毒口服液
清热解毒口服液
芩连片
第二节 清脏腑热类
左金丸
龙胆泻肝丸
导赤丸
黄连上清丸
香连丸
三黄片
复方牛黄清胃丸
清胃黄连丸
一清颗粒
清火片
第三节 清热解暑类
六一散
十滴水软胶囊
六合定中丸
清暑益气丸
痧药
第四节 清虚热类
玄麦甘桔颗粒
青蒿鳖甲片
第七章 温里中成药
第一节 温中祛寒类
附子理中丸
小建中合剂
良附丸
第二节 温经散寒类
艾附暖宫丸
痛经丸
第三节 回阳救逆类
四逆汤
参附注射液
第八章 理气中成药
逍遥丸
越鞠丸
元胡止痛片
护肝片
柴胡舒肝丸
气滞胃痛颗粒
苏子降气丸
第九章 理血中成药
第一节 活血祛瘀类
复方丹参片
消栓通络胶囊
脑得生片
血府逐瘀胶囊
三七伤药片
七厘散
益母草膏
益母颗粒
桂枝茯苓丸
妇女痛经丸
女金丸
乳块消片
第二节 止血类
槐角丸
脏连丸
十灰丸
三七血伤宁胶囊
第十章 补益中成药
第一节 补气类
四君子丸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丸
生脉注射液
人参健脾丸
参芪片
第二节 补血类
归脾丸
当归丸
四物合剂
阿胶补血口服液
生血丸
第三节 气血双补类
八珍丸
人参养荣丸
乌鸡白凤丸
十全大补丸
第四节 补阳类
右归丸
桂附地黄丸
阳春口服液
五子衍宗丸
青娥丸
第五节 补阴类
六味地黄丸
大补阴丸
左归丸
七宝美髯颗粒
二至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
归芍地黄丸
河车大造丸
石斛夜光丸
明目地黄丸
第十一章 收涩中成药
第一节 固表止汗类
玉屏风口服液
龙牡壮骨颗粒
第二节 制酸止痛类
乌贝散
安胃片
第三节 涩肠止泻类
四神丸
驻车丸
固肠止泻丸
第四节 涩精止遗类
金锁固精丸
锁阳固精丸
缩泉丸
第五节 固崩止带类
白带丸
固经丸
……
第十二章 安神中成药
第十三章 开窍中成药
第十四章 祛湿中成药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中成药
第十六章 治风解痉中成药
第十七章 消导中成药
第十八章 驱虫中成药
第十九章 外用中成药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依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文件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专家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规划教材。
自2001年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批中药学类专业的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这些教材在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中广泛使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随着学科的发展,目前各院校的中药学院大部分都已改为药学院,所设专业大大增加,这些专业除部分课程与中药专业相同外,还有许多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多采用自编教材或综合性院校编写的教材,所以一直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上难以体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色。基于以上现状,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以及教学主管部门的呼吁,于2006年开始了编写全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的准备工作。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行业规划教材建设的精神,本套教材的编写组织工作采用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于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会前共收到23所院校提供的药学类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处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分析汇总,并将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汇总表提交会议讨论。会上来自20所院校的专家对药学类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交流,并对需编写教材的专业、课程名称进行了讨论。从研讨会专家讨论情况和分析汇总各院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开设的药学类专业和专业方向已达12个以上。
文摘 二、中成药的分类
方药制剂是临床医疗中的具体应用,因而中药制剂最早的分类方法是以其主治病种为基础的。这种分类方法,在历代医著中均有不同形式的反映,而其中最值推崇的是北宋徐之才首创的“十剂”和清代汪昂著述的《医方集解》。前者以药性和作用为依据,将方剂或药物分为“十剂”,即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后者则以临床应用为基础,将方剂分为二十一类,即补养之剂、发表之剂、涌吐之剂、攻里之剂、表里之剂、和解之剂、理气之剂、理血之剂、祛风之剂、祛寒之剂、消暑之剂、利湿之剂、润燥之剂、泻火之剂、除痰之剂、消导之剂、收涩之剂、杀虫之剂、明目之剂、痈疡之剂、经产之剂。《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则将中成药首次分为三十五类四十三种剂型,并按内、外、妇、儿、五官及其他分为六科,每科又以主要的主治病证为依据,按中医疾病分类。借鉴历史经验,结合现代应用,中成药分类主要有下述三种。
(一)按剂型分类
中成药按剂型分类系将制备工艺相仿、制剂形式相似的中成药归为一类,也是药剂学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制剂生产。中成药现有剂型六十余种,可分为液体、固体(含半固体)及气体等类。液体剂型中内服的有汤剂、合剂、酊剂、酒剂、露剂、糖浆剂、乳剂、流浸膏剂等;外用及五官科制剂有洗剂、搽剂、浴剂、灌肠剂、滴(洗)眼剂、滴鼻(耳)剂、涂膜剂、含嗽剂等;注射给药的有中药小针剂、粉针剂、输液剂等。固体或半固体剂型内服的有散剂、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胶剂、煎膏剂、茶剂、锭剂、膜剂、曲剂等;外用及五官科用的有软膏剂、糊剂、膏药、栓剂、外用散剂等。气体剂型有气雾剂、吸入剂等。
(二)按作用范围及其主要作用分类
中成药按其作用范围及主要作用粗分为科、门、类,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该分类法便于问病售药、医师处方用药及药店经营。一般设有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科下设若干门类,如内科中分为脾胃门、补益门、痰嗽门、风痰门、气滞门、泻痢门、伤寒瘟疫门、暑湿门、燥火门等。而补益门中又分为滋阴补肾类、助阳补肾类、补气益血类、滋养安神类等。
(三)按方剂学方法分类
中成药按方剂学方法,分为解表、清热、祛暑、温里、泻下、理气、开窍、祛痰、活血化瘀等各类,为临床使用价值较高的分类方法。该分类脉络清晰,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特点,利于临床辨证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