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 |
 |
|
 |
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030246330/9787030246332
·条形码:978703024633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农业科学技术理论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精)》汇集了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有关植物病害研究的原创性论文,其中包括水稻、甘薯、甘蔗、猕猴桃、龙眼等植物的主要病害及其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经济学、生态学与绿色植保的科研成果。《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精)》可供从事植物病害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经济学、植病生态控制的科研工作者、高校师生和农业推广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精)》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Ⅰ 总论
植物病害与持续农业
植物病害与粮食安全
植物病害管理中的政府行为
植病经济与病害生态治理
植物病理学文献计算机检索系统研究
对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研究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福建菌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RFLP在植物类菌原体鉴定和分类中的应用
cDNA文库和PC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克隆目的基因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抗病性研究
泊松分布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Ⅱ 水稻病害
稻瘟病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稻瘟病菌的电击转化
以cosmid质粒为载体的稻瘟病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病菌基因文库的构建
稻瘟病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Rapid cloning full length cI)NA of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ene (gpd) from Magna porthe grisea
福建稻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福建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规律
福建省稻瘟菌的育性及其交配型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RAPD分析及其与马唐瘟的差异
The homology and genetic lineage relationship of Magnaporthe grisea defined by POR6 and MGR58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胞外产物的性状
Ⅲ 甘薯病害
福建甘薯丛枝病的病原体研究
甘薯丛枝病的化疗试验
Ⅳ 甘蔗病害
甘蔗病害(sugarcane diseases)
甘蔗白叶病的发生及其病原体的电镜观察
Ⅴ 猕猴桃病害
中国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菌的鉴定
福建省建宁县中华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的初步调查研究
Ⅵ 龙眼病害
龙眼焦腐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龙眼果实潜伏性病原真菌的初步研究
Ⅶ 绿色植保
21世纪我国植物保护问题的若于思考
绿色植保:现状、目标与实践
植保生态经济系统与植保经济学
植物保护的风险及其管理
可持续植物保护及其综合评价
可持续发展通道及预警研究
可持续植保对消除绿色壁垒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农业保险与可持续植保
植保技术与食品安全
植保技术使用对食品安全的风险
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培育植保生态文化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Ⅷ 农药问题
21世纪我国农药发展的若干思考
论农药企业的社会责任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度调查分析
农药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制度根源及其控制对策
附录
……
序言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其前身为福建农学院植物病毒研究室(1979~1994)、福建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1994~2000),2000年改为现名。
本所成立30年来,先后获得植物病理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博士学位授予点(1990)、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福建省211重点学科(1995)、农业部重点学科(1999)和国家重点学科(2001,2006),获准建设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1993)、福建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2003)、教育部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4)、财政部植物病原学特色专业实验室(2007)和农业部亚热带农业生物灾害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2008)。
30年来本所以一个中心(培养高层次人才)、三个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为宗旨,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为所训,以“敬业乐群、达士通人”为目标,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植物病毒和病毒病害的研究,期间随着学科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拓展了植物病害和天然产物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这些研究的有谢联辉、林奇英、吴祖建、周仲驹、胡方平、王宗华、欧阳明安、徐学荣和王林萍等教授,参与研究的博士后有蒋继宏等7位(已出站5位)、博士研究生有周仲驹等68位(已毕业51位)、硕士研究生有陈宇航等136位(已毕业94位),发表学术论文44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为了及时总结、便于查阅,特将论文部分汇成三集出版,即《植物病毒: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其中2001年上半年以前发表的水稻病毒论文,已于2001年10月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天然产物:纯化、性质与功能》。
考虑到全书格式的一致性,将原文中的作者简介和通讯作者予以删除。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本所何敦春、高芳銮、张宁宁、欧阳明安、徐学荣、陈启建、庄军、出泽宏、蔡丽君、胡梅群、周剑雄、祝雯、丁新伦、林白雪、郑璐平、谭庆伟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并得到科学出版社甄文全博士的指导和支持,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文摘 插图:

农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还要考虑到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上的可持续性。三者的可持续性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同时也为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反之,生态和社会的良好状态促进经济的永续发展。简要地说,持续农业可理解为:生态上可恢复,经济上可再生产,社会上可接受,生产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的农业经营体系和技术体系。持续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主导方向,包括三个目标: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和保护生态环境以求得农业的持续发展。
2 植物病害对持续农业的影响
病害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病毒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病毒的一些特性来服务人类。例如: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有效载体,把基因、药物或其他任何有用物质送入到特定细胞中;可以将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人植株体内,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这种病毒的植株;可以利用昆虫病毒来控制害虫;可以利用病毒使花卉(如郁金香)增色,提高观赏价值,使果实(如樱桃)产量增加,提高经济价值等。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病毒的侵染导致植物的反常生长,造成经济损失,影响生产发展。虽然通过病害的防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挽回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不科学的病害防治不仅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而且会造成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植物病害所致的产量损失及植病防治的这些不利影响都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绊脚石,是持续农业的一大障碍,科学、合理的植物病害防治在持续农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和发展为粮食安全奠定了物质基础。大量事实表明,植物病害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的威胁。历史上因为植物病害的暴发而造成的悲剧令人震惊,水稻矮缩病于19世纪末在日本一些地区流行,曾因此饿死1万余人;1845年由于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造成了震惊世界的爱尔兰大饥荒;孟加拉1942年大面积的水稻遭受胡麻斑病的侵害而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