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比亚迪神话:王传福的创业人生

2011-09-15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比亚迪神话:王传福的创业人生 去商家看看
比亚迪神话:王传福的创业人生 去商家看看

 比亚迪神话:王传福的创业人生


基本信息·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页码:21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2552885/9787802552883
·条形码:97878025528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赢在创业书系

内容简介 《比亚迪神话:王传福的创业人生》内容简介:2006年车展上,众多车迷的目光都集中投向了以“实现梦想”为主题的比亚迪汽车公司展台上。此次车展,对比亚迪来说,有着非常重要而且深远的意义。比亚迪继成为世界级的“电池大王”后,在汽车领域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而且展出的电动汽车更预示着比亚迪有着更加光明的前景。
媒体推荐 能够作为比亚迪和中国人的合作伙伴,我们非常兴奋。王传福具备独特的管理运营能力和优良纪录,我们盼望着和他的合作。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 巴菲特
我认为王总(王传福)一个是靠他的技术来推进,一个是靠他的感情来推进,他真是把一个企业当做他的生命来看待。
——法国巴黎百富勤融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蔡洪平
制造中国传奇的小伙子
——摩托罗拉首席执行官 克里斯托夫
比亚迪所取得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和创新,比亚迪有个理念,叫“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比亚迪始终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什么呢?证明技术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我们比亚迪想用电池技术加汽车技术,打造出电动车技术,用电动车的技术把地球变得更蓝,来实现人类绿色的梦想。这就是比亚迪所有员工的梦,我们的名称:实现梦想。
——2008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发表词
编辑推荐 《比亚迪神话:王传福的创业人生》:他让巴菲特狂赚500%,它让索尼、三洋感到恐惧,一个狂妄的技术奇才,一种舍我其谁、一定能赢的勇气,F3.一举成名天下知。
2009年胡润榜中国内地首富。比亚迪汽车。
王传福简介:
●1966年出生,安徽无为人。
●1987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26岁成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
●1995年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军汽车领域。以3.28亿美元资产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同年11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
●2008年被评为央视年度经济人物。
●2009年胡润榜中国内地新首富,所拥财富达350亿。
目录
作者序 用技术实现梦想
第一章 见识卓远:梦想创造未来
世界级电池大王
震撼汽车界的比亚迪

第二章 死不回头:坚定一颗心去下海
专家变身企业家
白手创建比亚迪

第三章 励精图治:打造电池王国
电池行业的先锋
产权保卫战
博弈资本市场
进军国际市场

第四章 全局在胸:白纸绘蓝图
产业突围
打造优势竞争
一路驰骋比亚迪

第五章 拼命三郎:汽车新时代
汽车动力革命
电动化进程
走向世界的比亚迪汽车

第六章 技压群雄:真本事造就真成功
技术,自主品牌的命门
克服“技术恐惧症”

第七章 清仓查库:赢在成本
低成本,抢占市场的利器
赚钱不容易,省钱才容易
科技降低成本

第八章 呕心沥血:把握品质
枪毙“316”
全方位的品质保证

第九章 人才济济:带动企业的核心动力
“我们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打造人才基地

第十章 铁腕人物:个性王传福
智者王传福
“狂人”王传福
与众不同王传福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2006年车展上,众多车迷的目光都集中投向了以“实现梦想”为主题的比亚迪汽车公司展台上。此次车展,对比亚迪来说,有着非常重要而且深远的意义。比亚迪继成为世界级的“电池大王”后,在汽车领域也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而且展出的电动汽车更预示着比亚迪有着更加光明的前景。
人们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比亚迪的领路人——王传福,正是他带领着比亚迪人一步步实现着梦想。
当三洋、东芝、松下等日系电池制造商占据着全球近90%的充电电池市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时,王传福却看到了充电电池市场的商机,毅然辞去公职,用借来的250万元,创立了比亚迪公司。他首先选择了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市场,自己动手打造了一条半手工半自动化的电池生产线,并以“低成本、高性能”为优势向日系电池厂商发起了挑战。不到几年工夫,就将比亚迪打造成了世界级的“电池王国”。
2003年,王传福顶着巨大的压力,正式收购了位于我国西部的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比亚迪汽车公司,正式开始进入了汽车领域。他坚持自主研发,复制电池领域成功模式,进行垂直整合,三年磨一剑,以比亚迪F3为先锋一举成名。汽车梦想变成了现实。
难能可贵的是,王传福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把比亚迪的发展放在了电动汽车上。他想凭借自己在电池上的优势使自己在汽车领域里赢得竞争,并想利用电动技术以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污染,肩负起作为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文摘 世界级电池大王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充电电池市场上,三洋、东芝、松下等日系电池制造商占据着全球近9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是,随着比亚迪的横空出世,这种垄断被彻底打破了。日系充电电池生产厂商中,除了原来最大的三洋,其余的如松下、东芝、索尼等厂商的电池业务全部亏损。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只是一个起步较晚、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
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毕业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学历。在下海成立比亚迪之前曾是北京有色研究院最年轻的处长,工作在机关里的王传福总有一种“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感觉,于是就有了“下海”的想法。1995年,王传福看见一个砖式“大哥大”要花2万元走后门才买得到,而且仅一块电池也要500多元钱,这使一直研究电池的他突然感到机会终于来了,马上下定决心要“下海”经商做电池。
对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是创业初期的最高门槛,创建比亚迪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于是王传福首先找到了当时主投传统产业的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王干芝对比亚迪的前景较有信心,可惜最后由于融资额度问题,这项资金因没有获得汇亚投资委员会认可而失败。生性倔强的王传福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创投人。后来,还是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投了300万,成立了比亚迪。
1995年2月,比亚迪在深圳市成立。最初的比亚迪只有30多名员工,两千平米的厂房还是租来的。但困难并没有吓倒王传福,他广泛利用自己在电池圈子里的人脉,凭借整个电池市场供不应求的东风,迅速拿下了四五张订单存活了下来。
王传福首先选择了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市场。二次充电电池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组装产品,只需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手中买来电芯,再购入一些其他的元件就可组织生产。要想超越这种低端竞争,关键看能否生产电芯。不想走大众路的王传福一开始就瞄准了电芯,把电芯当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王传福说: “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技术,就把技术想象成一种令人畏惧的高度,但实际上技术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1995年,王传福决定大批量生产镍镉电池。为了节省资金,降低成本,王传福自己动手组建了一些关键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若干个人工完成的工序,以让人力尽可能地代替机器操作。于是,王传福的制胜法宝——成本优势就形成了。他这条半手工半自动化的生产线能够日产三四千个镍镉电池,但只花了一百多万人民币。而同一产量的日系厂商自动化生产线,投资至少要几千万。仅此一项,就使比亚迪在这个产业里,以4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