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
 |
|
 |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9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60229662
·条形码:97875602296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系列教程
内容简介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全方位竞争的世纪。中国人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10年里已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来自职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每个方面的竞争。这多方面竞争归结为一点,其实是更高层次更新意义上的生存竞争。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咨询的原理
第一节 心理咨询的含义
一、咨询与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的基本要素
三、心理咨询与德育
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五、学校心理咨询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形式与特点
一、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
二、发展性咨询与适应性咨询
第三节 认识心理健康
一、健康概念的延伸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四节 心理咨询的源起与发展
一、心理咨询思想的产生
二、心理咨询的起源
三、心理咨询的形成
四、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
第二章 咨询过程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一、开始阶段
二、指导与帮助阶段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二节 确立咨询目标的技术
一、心理咨询目标的含义
二、确立咨询目标的意义
三、确定咨询目标的原则
第三节 建立咨询关系的技术
一、无条件的积极尊重
二、精确的共情
三、真诚
第四节 提高咨询效果的技术
一、保密原则的使用
二、初次会谈的结构技术
三、咨询方法的评估
四、结束咨询过程的技术
第三章 面谈的运用与技术
第一节 参与的技术
一、内容反应
二、情感反应
三、辨别认知与情感反应
第二节 倾听的技术
一、询问
二、面质
三、摘要
第三节 影响的技术
一、解释
二、潜能
三、指导
四、自我开放
五、影响性摘要
第四节 非言语技术
一、目光注视
二、脸部表情
三、点头
四、身姿和位置
五、沉默
第四章 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欲学说
四、焦虑理论
五、精神分析学说的修正
第二节 心理分析的咨询原理
一、咨询目标
二、咨询关系
三、咨询过程
四、贡献与局限
第三节 心理分析的咨询方法
一、自由联想
二、释梦
三、移情
四、阻抗
五、阐释
六、催眠
七、心理防御机制
八、咨询方法的运用
九、自我评定问卷
第五章 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早期行为主义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咨询原理
一、咨询目标
二、咨询关系
三、咨询过程
四、贡献与局限
第三节 行为主义的咨询方法
一、放松法
二、系统脱敏法
三、厌恶法
四、冲击疗法
五、代币法
六、生物反馈法
七、自我评定问卷
第六章 人本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人格理论
二、自我发展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的咨询原理
一、咨询目标
二、咨询关系
三、咨询过程
四、贡献与局限
……
第七章 认知理论与方法
第八章 交互分析理论与方法
第九章 心理咨询的诊断技术
第十章 心理诊断的资料收集技术
第十一章 心理测验的操作技术
第十二章 心理咨询观念与方法的自我评定
……
序言 在21世纪刚刚踏出第一步的时候,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专家、学者撰写的这套《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系列教程》跃然摆在了每一位读者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的面前。它的诞生,标志着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学和管理跃上了一个系统建设和规范管理的新水平,标志着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开始进入了更加完善的轨道。《教程》的出版,将为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增加新的学术魅力,为每一位研究生课程班学员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理论拓展提供难得的有益参照。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全方位竞争的世纪。中国人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10年里已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来自职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每个方面的竞争。这多方面竞争归结为一点,其实是更高层次更新意义上的生存竞争。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学会生存”。《学会生存》的本真意义是提醒每一个现代人要学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去获得持续的生存空间--不是自然生命而是社会生命--职业、专业与社会生活。生存蕴藏在学习之中。我敢断言,时代越是向前发展,大家越会体验到这一点。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的学员是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反应敏锐的一个群体,也是追求高品位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群体。在未来社会里,我们要想获得理想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依靠的再不是自然的体力,而是智力和知识。因为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的社会,是个法制更加健全的社会。大家一定都知道西方哲学家培根的哲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话在历史的今天显现出了它的伟大价值。研究生课程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层次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每一位在职工作或因某种原因丧失研究生学习的人开辟的一个新的学习渠道。对每一位已在工作岗位奋斗多年的人,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文摘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涵义,目前尚未定论。与其说国内外学者力求给心理健康下个完满的定义,不如说大家的兴趣是致力于寻找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事实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确定了一些不同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从人格特质的角度观察,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下列特质:即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随时提取使用。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Iman)十分重视个体的人格完整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提出了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
我国的一些学者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相继提出了一些标准。有的学者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做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协调与控制情绪,心理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