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说: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儒之说: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 |
 |
|
 |
儒之说: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页码:2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9005116/9787509005118
·条形码:97875090051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儒之说(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讲述了: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促进历史发展,文化繁荣。“和谐”能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能出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局面。反之,只能是万马齐喑,鸦雀无声。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和气生财,在共同的游戏规则下竞争而不过火,而不损害,实现双赢、共赢。
将“和谐”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既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既不侵犯别国,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这是中国爱好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
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又实现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编辑推荐 《儒之说(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仁爱求和谐,诚信致良知,中庸无过激,权变与时新。”
儒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修德进业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它可以对人们提高其作为“人”的内在品德从而贡献于社会。
——哲学家 汤一介
目录 第一章 儒说仁爱
仁离每个人都很近
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去爱才能被爱
唤起他人的爱心
仁为博,爱乃真
仁者爱憎分明
仁成为一种御人术
第二章 儒说中庸
避免过激与片面
行动失度会乱套
考虑利害大小
遇事权衡一番
中庸不是畏缩不前
防止过速过快
第三章 儒说宽恕
有德之人常恕人
原谅伤害自己的人
以悲悯的情怀容人
原谅别人的过错
把对手变成朋友
包容化解恩怨
释小怨为大局
宽恕是文明的责罚
第四章 儒说义气
敢于挺身而出
舍生取义不犹豫
舍利取义的理由
堂堂正正做人
心存公正,无私阳刚
培养内心的正义感
第五章 儒说谦逊
不知礼者,难以立足
提升人格魅力
唤起对方的自尊心
有了成绩不骄傲
得理谦让,给人面子
低调比张扬好
不直接攻讦他人
第六章 儒说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底线
守信是做事的本钱
最大的生意是“诚意”
不要彼此乱猜疑
诚实的人不怕吃亏
谨防出现“伪诚”
第七章 儒说学习
读书的苦与乐
培养学习的兴趣
不可半途而废
聪明好学,不耻下问
用知识打好基础
处理专与博的关系
学而无思,难有长进
知识不断更新
第八章 儒说和谐
与人相处“和为贵”
人和重于天时地利
不随意附和他人
不平之气,委婉发泄
允许有人反对自己
侮人者必自侮
不要诋毁别人
和谐不是一团和气
第九章 儒说志向
立下远大志向
志向决定人生走向
不立志者不成功
志向与人格独立
咬定目标不放弃
困境中不失志
理想缥缈成空想
第十章 儒说贫富
人人都想富有
富人该怎么做
穷人该怎么做
奢侈带来狂妄
穷富皆不失人格
工商都是“本”
第十一章 儒说交友
好环境中择好友
与人平等交往
亲近者并非益友
朋友的等级与层次
不以利交则无咎
好朋友影响一生
好修养带来好人缘
待朋友要真诚
朋友将心比心
第十二章 儒说惜时
时间哗哗如流水
懂得珍惜一分一秒
合理安排时间
拖延是浪费光阴
第十三章 儒说变通
与时变,才能进步
与情变,才能通达
与势变,方可不拘
与事变,可以避祸
屈伸都恰到好处
进退都符合条件
第十四章 儒说意志
像松柏一样坚持不凋
人生经得起磨难
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做人需要刚健精神
用信心增强意志力
心动更要行动
勇者不被恐惧占据
第十五章 儒说良知
不能丧失天理良心
从内心抵制坏事
不可泯灭人性
保留一颗知耻心
内心愧疚,灵魂忏悔
时时管好自己
吃亏也要维护良知
第十六章 儒说责任
读书人的责任
领导者的责任
荐人用人的责任
失责必须辞职
不轻易放弃责任
抵制压力,恪尽职守
第十七章 儒说名誉
穷与达都注意名声
追求正当的功名
不搞虚伪的名声
防止坏了名声
名声与出身无关
荣誉面前要豁达
不苛求完美的名声
让事实澄清名声
第十八章 儒说不语
不知道的事不说
不兑现的话不说
不中肯的话不说
伤人的话不说
急躁的话不说
不利的话不说
……
文摘 第一章 儒说仁爱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仁离每个人都很近
仁是礼的补充,说白了就是教人们怎么做人。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女的关爱和温暖。
所以,仁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只要我们真心想去追求,任何入都可以得到仁。
一天,王阳明的学生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你出游看见了些什么?”王艮回答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倒也看你是圣人呢!”
又一天,王阳明的另一个学生出游回来,兴冲冲地对王阳明说:“先生,今日我看见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王阳明问是什么事。学生回答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这不过是常事,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原来,两位弟子对老师的真传心领神会,只是程度深浅不同。1525年左右,王阳明曾写过一首诗,阐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孔子,所谓“人胸中各个有圣人”,这是先天的。他在讲课中常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
怎样做才合乎仁呢?孔子说:“出门好像迎接贵宾,役使老百姓好像承当重大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头上。这样就无论治国或者治家都不会有人怨恨你了。”这就是以敬恕之道来说明仁。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就是以自己的仁心去推及他人。也就是说自己要首先立人,自己首先要达到做人之道。所以孔子回答樊迟问仁时的答案是“爱人”。
仁者能建立事业,能成就仁德。心中存在仁,就能树立道德,就能成就自己。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时间违背仁。即使仓促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作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
明代大儒张载在《西铭》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仁观,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意就是以天下为一家,以四海为一人,以天地万物人我浑然一体而不分。
张载认为,作为一个有仁爱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