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套装全5册)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套装全5册) |
 |
|
 |
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套装全5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页码:108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01738152/9787801738158
·条形码:97878017381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
·套装数量:5
内容简介 《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套装全5册)》包括:《黄帝内经(选读)》、《七小经合壁》、《大学中庸论语》、《德经》和《周易》。享誉中外的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医学底蕴深厚,从事国学研究和教学数十年。他运用一元四素(德与道为一元,象、数、理、气为四素)解析法,对东西方科技文化各个时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了诞生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方法和基础教育的科学性,也客观地分析了近代西方科技水平反超中国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失误和不足,提出了与中华传统教育模式一脉相承的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由于其理念提纲挈领、系统全面,其方法紧密结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在数年的推广实践中取得了卓著的效果,日益成为海内外学生、家长、学校的首选方法。
媒体推荐 最新科技成果表明: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开启智慧的作用。特别是流传千年被尊为经典的篇章,更是富含了圣贤的智慧,汇集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听诵、读诵和诵行等方式。及时地从经典中摄取丰富的五德能量,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用道德的心灵与淳和的五德能量开启、保持心脑之间的慧性通道,从而造就具有道德心灵和智慧头脑的一代栋梁之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熊春锦
编辑推荐 《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套装全5册)》:大字 拼音 双色 配图
开启慧智头脑
培育圣贤心灵
弘扬道德文化
实现民族复兴
目录 《黄帝内经(选读)》目录:
前言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熊春锦先生简介
《黄帝内经》简介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灵枢
《七小经合壁》目录:
前言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熊春锦先生简介
德道三字经
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治家格言
老子感应篇
格言联璧
《大学中庸论语》目录:
前言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熊春锦先生简介
大学
大学
中庸
中庸
论语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
《德经》目录:
前言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熊春锦先生简介
《德道经》简介
《德道经》开卷歌
我爱德道能
复兴道德心愿词
德篇
道篇
附录
老子《德道经》诵读基本指导
《周易》目录:
前言
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
熊春锦先生简介
《周易》简介
上经
下经
系辞上
系辞下
说卦
序卦
杂卦
……
序言 当前,推广经典诵读,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和煦春风,正吹拂着中华大地和东南亚各国,同时也在整个西方世界悄然兴起。经典诵读培养人才的科学性和难以估量的人文功用,正在被广大民众所认知和接受。各类传统经典读物纷纷面世,各种诵读方法也大量涌现,使人目不暇接,难以取舍。
享誉中外的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医学底蕴深厚,从事国学研究和教学数十年。他运用一元四素(德与道为一元,象、数、理、气为四素)解析法,对东西方科技文化各个时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了诞生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方法和基础教育的科学性,也客观地分析了近代西方科技水平反超中国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失误和不足,提出了与中华传统教育模式一脉相承的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由于其理念提纲挈领、系统全面,其方法紧密结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在数年的推广实践中取得了卓著的效果,日益成为海内外学生、家长、学校的首选方法。
熊春锦先生认为:人类后天的智识和先天的慧性,是一个既相互制约又协调统一的大系统。“智”为后天每日所知,是后天学习知识的积累,储存在大脑皮层;“慧”为先天藏识,是本性的流露,储存于大脑的中间质层和核心层,而这一部分占据了大脑的主要空间,是需要开发的重点区域。慧识与智识的同步开发启迪才是造就大智慧人才的根本途径。大脑慧识的启迪,仰赖于道德心灵能量的支撑,慧心开而大慧生,慧心供应能量,而大脑调集使用,只有慧心德能的上达,才能最大效果地在大脑中产生开慧益智的功效。“心为神脏,脑为神腑。”
文摘 插图: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字子潜)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由于历史原因,《弟子规》原文在撰写或传抄中难免会受到理学的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根据道德学说的精神,对《弟子规》反复推敲,保留精华,剔除糟粕,作出了部分修订。我们对本文所修改的内容,全部都是不符合众生平等,违背人性,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等受宋明理学影响的、不平等的奴化性教育内容。宋明理学者的天理不清,人欲何能灭?他们对于老子的学说弃而不用,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也进行了篡改,对老子《德道经》中的“道生之,而德畜之”之理不明不立,因而理学所论的并非天理。人欲这个与身俱来的东西,只能是“少私而寡欲”,而不可灭之。原文部分修订,现说明如下:
一、“父母责,须顺承”,修订为“父母责,须善应”。责,在古汉语中指责骂和责打。“须顺承”,有不管父母对与错,都要百依百顺地接受与采纳,就是强调一律要忍受,不得化解回避,甚至以命相付,有奴化孩子的性质,有可能就会被盛怒之下的父母打死,这也是世有之事。这样实际上徒为父母添加杀业,与其说是尽孝,实为不孝。善,既有德善之意,又有善巧、善于之意,有德一的执中方法论在其中。“须善应”,是说凡父母小责则忍之受之,盛怒大责时则避之,暂时逃避,待父母怒消后再见之。父母也有说错话、办错事之时,作为子女,明知父母说的不对,既要尊敬在心,也不能盲目顺从,更主要的是善巧方便地去应对,这样既不使事情激化,也避免盲随父母。所以“善应’’才是执两用中、两全其美之方,古代的舜对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