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 |
 |
|
 |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57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1787263/9787501787265
·条形码:97875017872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可供相关的哲学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分为导论和四个篇章。导论阐述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框架,认为它作为自觉运用的科学分析方法,是经济领域的客观辩证法在人脑中的反映,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比,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显著的科学特征和优势,其发展创新是由自身的科学性质决定的。后面四篇的阐述围绕导论阐述的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核心内容即分析方法体系及其应用展开。
作者简介 何干强,1946年3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共党员。南京财经大学经济教授,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江苏省第三届“全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第二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1981年12月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普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1993年6月被评为教授,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并参加援藏教学,赴西藏大学讲授《资本论》;研究方向:《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著有《<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等著作;发论文、译文和调研报告150余篇。
目录 前言
导论: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
第一节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
一、对经济分析对象客观性的理解
二、揭示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分析目的
三、对经济分析方法来源的科学回答
四、渗透唯物辩证法的经济分析方法系统
五、经济分析效果的实践检验
六、经济分析主体的规定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和原理的分析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及其分析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及其分析功能
第三节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
第四节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科学特征
一、全面地揭示商品生产的矛盾关系
二、深刻把握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三、遵循经济辩证法分析经济数量关系
四、分析工具及其结论具有逻辑一贯性和系统性
第五节 推进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理论创新
一、促进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在现象形态
领域的具体化
二、促进唯物史观分析范式在经济实践
决策领域的具体化
第一篇 范畴、原理和方法
第一章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的来源
第二章 科学理解和使用经济学范畴
第一节 唯物史观对经济学价值的基本认识
一、价值是商品生产社会的现实财富
二、价值是生产商品的具有二重性的劳动创造的
三、价值实体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原子
四、作为价值实体的是间接实现的社会劳动
五、进入价值实体的是直接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
六、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应当区分的一些界限
七、结束语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范畴:合理生存方式
第三节 用唯物史观理解知识经济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科学发展对效率的新规定
二、公平有符合科学发展的具体内涵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具体统一
第五节 促进科学发展应弄清的一些经济范畴
一、必须弄清根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
二、必须区分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制度和具有某种主观性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必须弄清一般商品流通、私人资本流通和“社本”流通的共性、联系和区别
四、必须区分计划经济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
五、必须弄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两者的关系
六、必须区分民间私人财产形成的私营经济和私有化“改制”形成的私营经济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分析方法功能
第一节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一、原理的含义: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性、区别与联系
二、认识市场经济的历史特征与现象的科学方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指针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实践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 关于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原理
一、重视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二、区分市场一般的经济权益和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三、现阶段中国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特征
四、积极促进实现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第四章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要素的理解与应用
第一节 分析所有制的唯物史观科学方法
一、结合生产方式分析所有制
二、科学分析所有制的多方面视角
三、重视所有制演进中的过渡性经济形式
四、科学揭示所有制与人的经济行为关系
五、本节 结束语
第二节 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唯物史观分析方法
一、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十分重要
二、重视《资本论>揭示经济规律的方法
三、注意从经济关系的联系上理解经济规律
四、用唯物史观分析方法指导探寻经济规律
五、调查研究是发现经济规律的必经之路
第三节 唯物史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的科学特征
一、数量分析问题的提出应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二、数量分析以确定经济关系性质的分析为前提
三、数量分析为揭示经济关系的性质变化服务
四、数量分析服从于客观的经济逻辑联系
五、数量分析要从经济关系的本质上升到现
第二篇 用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指导实践
第五章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践科学产权观
一、科学发展观蕴涵着科学产权观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
三、私有化产权观阻碍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在促进科学发展中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
五、促进新型产权关系的法制化
第二节 科学发展与完善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
一、科学发展必须完善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
二、“私有制加公共财政再分配”不是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
三、改革就是要构建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
四、采取切实措施振兴公有制经济
第三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振兴公有制经济
一、否定公有制是种种错误思潮的共同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
三、理直气壮地振兴公有制经济
第四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和实质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
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
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
五、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
第五节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促进马克思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化的指导方针
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理顺初次分配关系
三、在实践中努力创新中国特色的再分配制度
第六章 关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二、搞活和发展国有控股企业的必要性
三、国有控股企业所谓“弊病”的真实原因
四、搞活国有控股企业的可能性
五、实现国有资本控股的关键措施
第二节 对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的反思
一、“民营经济”概念模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二、“民营化”导致两极分化
三、“民营化”造成的不良后果具有长远性
四、努力推进中小企业公有市场化
第三节 坚决搞活国有企业
一、值得提出的问题
二、私有化决不可取
三、树立全面的公司治理观
四、改革应着眼于国有企业的机制转变
第七章 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节 决定农村集体资本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因素
一、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一般含义
二、决定农村集体资本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因素分析
三、结论:明确实践原则,促进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最优化
第二节 对当前农村发展和建设中一些新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关于农业和工业、其他非农产业的关系问题
二、关于农村集体工业经济问题
三、关于农村现有集体资本的投向和管理问题
四、关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
五、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六、关于乡村建设问题
七、关于巩固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
八、结束语
第三节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新形式
一、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呈现多样性
二、农村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
三、目前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性质特征
四、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第四节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措施、新思路和新方式
二、地方政府遇到的新矛盾和应确立的新认识
三、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决心转变政府职能
四、制定经济政策增强农村经济自我发展活力
五、在统筹城乡中运用好公共财政和金融手
第八章 关于经济国际化
第一节 中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价值目标
一、经济国际化战略具有价值目标的规定性
二、实现经济国际化价值目标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三、中国经济国际化当前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人世后不可低估政府的作用
一、全面正确地认识入世后政府的作用
二、政府在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上的着力点
三、采取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运作方式
第三篇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第九章 用科学的态度创新马克思义经济学
第十章 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
第十一章 一般剩余价值及其表现形态
第十二章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金融理论
第十三章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创新
第四篇 坚持唯物史观在经济分析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十四章 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义原则的关系
第十五章 评唯心史观的制度解释
第十六章 重视经济学领域中的某些倾向性问题
第十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经验
第十八章 关于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是非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伟大成就,正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路线。可以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正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产生的伟大成果,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要科学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运用唯物史观。
马克思1859年在柏林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作了经典性的阐述:
“我所能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文摘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辩证法的概括,是正确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和再生产即经济过程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各方面的互动关系中起着首要作用,所以,社会运动和发展过程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的客观联系和规律性,从经济过程这个终极原因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并通过实践对社会过程实现的积极的改造与推动。对经济过程的辩证分析是唯物史观总方法论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分析这个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本文的分析概念取广义,相当于研究。马克思谈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时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我们对来自现实经济过程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并加工、制作成反映各种客观经济关系的范畴、原理,探寻这些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过程,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这就是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分析的基本含义。
后记 本书是一个涉及面广、内涵很深的重大研究课题,本书的阐述不可能涵盖课题的全部内容,只能说是对课题的某些重要方面的探讨。现在用这样的书名,是因为本书导论毕竟提出了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而且各篇内容都是围绕这个课题展开的;同时,这包含着一种愿望,就是期待经济学界高度重视唯物辩证法,真正发挥它在经济分析领域的不可替代的科学指导作用。
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在已发表文章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其中主要是2005年下半年承担本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来,到2008年初的论文或调研报告;也收入了少量以往发表的论文。出于叙述逻辑的需要,在编辑过程中补充了一些新内容;在章节之间,对原发表论文的衔接处,作了一些文字上的技术处理;服从于本书主题的要求,对有的论文也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删改和润色,重要的改动,在注释上作了说明。
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最终成果,在完成过程中始终得到南京财经大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学校科研处、笔者所在的经济学院和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科组,从三方面对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值此本书出版之际,我谨对学校、学院领导和关心本书的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学校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经济出版社二编室的刘一玲主任承担了对本书的编审工作,她先后编辑过笔者撰写的《<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2001年出版)和笔者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2004年出版),对她的辛勤劳动,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期待着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何干强
20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