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 |
 |
|
 |
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300108342/9787300108346
·条形码:97873001083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历史新起点”书系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系统地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党在社会建设方面指导思想的发展线索,以及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介绍。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分析了在当前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以公平正义为原则,重视民生事业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建设理念与思路;分析了我国社会建设当前面临的主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面向未来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发展机制。同时,《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还分门别类地分析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各主要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当前发展的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 张静,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共近现代文化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晚清卷)》等专著。在《南开学报》、“科学社会主义》等刊物L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多项教育部和天津市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
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社会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近年来主要研究中国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及贫困问题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著有《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专著),主编《社会政策概论》、《社会研究方法》等教材,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导论时代背景下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建设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历史发展及经验总结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实践行动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中国社会建设的经验总结
第二章 历史新起点上的社会背景、社会问题及社会建设目标
第一节 历史新起点上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历史新起点上的社会问题
第三节 我国社会建设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行动体系
第一节 我国社会建设行动体系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政府在社会建设行动中的责任与角色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第四节 我国社会建设行动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情况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一)——社会保险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第一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制度的改革与总体发展
第三节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健康问题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中国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医疗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城市社区卫生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节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住房政策和住房福利的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住房福利制度
第二节 中国城市住房福利制度的改革试点
第三节 中国城市住房福利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
第四节 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化的改革
第五节 中国关注城市中低收人者的住房福利制度安排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行动
第一节 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和战略与反贫困工作成效
第二节 城市反贫困政策发展与反贫困工作成效
第九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政策
第一节 就业形势变迁及制度转型
第二节 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
第三节 面向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第十章 中国的人口发展及人口政策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人口流动及人口政策
第十一章 中国社区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经验
第一节 社区建设的产生、发展历程
第二节 社区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经验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思路
第十二章 中国妇女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的性别平等制度与相关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前景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儿童问题及儿童权利保护体系
第十三章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体制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中国建立专业社会工作体制的行动历程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体制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安体制与社会安全机制建设
第一节 城乡社会治安及社会控制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当代中国风险管理及社会安全机制建设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职业安全与交通安全机制建设
第四节 网络社会中的社会管理
后记
……
序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突出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几十年的共同努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理论研究队伍,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体制机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教书育人又潜心治学,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启示我们: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动学科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努力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深入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实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文摘 插图:

1.社会建设行动的责任者
社会建设行动的责任者是指为满足民众的基本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承担责任的组织、群体或个人。在当代社会建设行动体系中,主体的责任是指为推动和完成社会建设行动所负有的法定义务,其中包括总体上的责任和各个方面的责任,前者是为社会建设行动的总体规划和组织行动负有的责任,后者是指在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上的责任,包括为社会建设行动提供各种资源以及具体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社会建设行动的责任具体落实到特定的组织或群体,每个社会都以制度化的方式规定各类组织、群体与个人在社会建设行动中应该分担的责任。
2.社会建设行动的组织者
社会建设行动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共行动,它除了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之外,还需要由特定的机构来承担组织行动的任务。这种组织行动包括制定政策法规、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行动等等。
3.社会建设行动的资源提供者
社会建设行动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其中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作为一项公共行动,社会建设的资源从总体上看是来自全社会。但在具体的社会建设行动过程中,需要社会中各类组织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建设行动提供各种资源,这些资源的提供者也就在社会建设行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社会建设行动体系的一部分。 4.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社会建设行动包含了大量公共服务行动(例如公共医疗卫生、教育、老人服务等等),这些社会服务分别由医院、学校、公共养老院等各类专业机构提供。所有在社会建设框架内以各种方式参与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机构和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担当了社会建设行动主体的任务。 二、社会建设领域中的组织体系 各国在特定时期中社会服务的组织体系特征反映了政府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主导的社会价值取向,进而对社会建设运行方式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一个国家的社会建设体系的特点时,首先要关注各类组织在社会建设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代各国社会服务领域的组织和群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类别:
(1)商业性服务机构:包括各类企业和个体商业化服务者,它们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商业化的服务,其基本目标是获取利润。
后记 “历史新起点”书系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是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历史新起点——改革开放30周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的结项成果。课题研究和书系编写工作自2008年4月启动以来,编委会先后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对整个书系所包含的主要问题、每本书的框架结构及重点内容进行了总体安排,在此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集体攻关的优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了研究和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
书系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突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思考和一些重大理论探索的研究成果。书系以高校党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大学生骨干为读者对象,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理论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对高校师生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书系实行分卷主编负责制。本书各章的具体分工是: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关信平;第四章:郑飞北;第五章:杨春华;第六章:黄晓燕;第七章:彭华民、高云霞;第八章:彭华民、佘晨晓;第九章:顾金土;第十章:吴帆、周垚;第十一章:唐忠新;第十二章:陈钟林;第十三章:柴定红;第十四章:赵文聘。全书由主编张静和关信平提出总体研究框架和制定写作方案,关信平最后修改、定稿。
书系框架结构由顾海良、冯刚、黄蓉生、胡树祥同志设计策划。本书系有关课题的研究及出版得到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书系编写过程中,教育部社科中心杨海英、吕治国、祝念峰、朱喜坤、马建辉等同志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刘晶、郭晓明等编辑,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