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增订本)

2011-03-0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增订本) 去商家看看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增订本) 去商家看看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增订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64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
·ISBN:710004829X
·条形码:978710004829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书揭示了来华耶稣会士适应性传教路线的形成过程及其国际影响,阐释了明中叶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为西学传播所提供的良好文化氛围。作者着重探讨了明代后期中国文化交流的两条历史线索。一条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路线的形成过程,另一条是明代社会变革造成的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主要内容包括明清之前中西文化交流概况、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的世界背景、耶稣会的建立及其基本特征、利玛窦获准在北京居留并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中国传教团适应性传教路线的国际影响等。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研究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心得之总结,全书结构宏
伟、材料丰富、体大思精,诚为一部优秀著作。
  作者不仅停留在物质层次的繁琐考据上,而能鞭辟人里,探讨其思想文
化的深层根源。近代化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厥唯近代科学。而中国方面接受
近代科学,并无思想上不可逾越的障碍。1600年,布鲁诺因宣扬哥白尼学说
,在罗马被焚死在十字架上。如果是在中国,或不致受此酷刑。然则何以中
国竟未能接受代科学?唯物史观归根结底即是唯生产力史观,生产关系乃是
制约于生产力的发展的。然则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近代科学,何以竟不能突破
落后生产力的束缚,岂非不能自圆其说?毕竟,生产力乃是推动社会进步最
活泼、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
  当代研究此一课题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然率多羌无故实,完全不顾世
界历史发展之主流与大势。须知所谓康乾盛世这批传教士传播其西学之日,
亦正是中国江河日下,终至沦于备受凌辱之时,其间因缘岂不足以发人深思
?今沈君论著能高屋建瓴,深入社会文化之堂奥以探讨其间得失之迹,故多
能发前人之所未发,一扫流俗盲目吹捧之风而还历史以其本来之面貌。爰赘
数语,特此推荐。
  ——清华大学教授 何兆武 2000年7月8日
  本书主要论述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作者着重讨论了两条
历史线索,一条是西方教士在中国传教路线(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传
教路线)的形式过程,另一条是明代社会变革造成的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
为西学传播创造的良好文化氛围。研究明代西方传教士活动的著作很多,或
就事论事,或简单地加以“进步”、“反动”的断语,像本书这样在广阔的
社会历史背景下对此进行探讨的著作,实不多见。本书可以认为是填补空白
之作。
  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直到今天,仍是我
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本书认真总结了明代西方传教士
活动带来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结论,例如认为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
表现,等等,不仅有学术价值,亦有现实意义。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详细占有资料,认真分析前人的见解,勇于
提出自己的看法。全书结构严谨,论述细致,文字流畅,是一部比较优秀的
学术著作。建议予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高华 2000年7月1日
  明清之际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
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西文化交流在明清之际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和欧洲的社会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
重要影响。
  作者着重探讨了明代后期中国文化交流的两条历史线索。一条是西方传
教士在中国传教路线的形成过程,另一条是明代社会变革造成的思想文化多
元化趋势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两条既平行发展又相互交叉
的历史线索,在明末形成了彼此重叠、融合的局面。通过对这两条历史线索
的深入考察和综合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创见和规律性的认识,例如,通过
对中国传教路线与美洲传教路线的对比研究,得出“文化或文化交流实质上
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表现”的论断,即发前人所未发,颇有新意。
  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详细占有资料,科学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明代后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缺。全书结构严谨,剖
析细致,文字流畅,表述清楚,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建议予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显清 2000年7月13日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一书揭示了来华耶稣会士适应性传教路线
的形成过程及其国际影响,阐释了明中叶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为西
学传播所提供的良好文化氛围,透过具有西学倾向的中国士大夫和奉行适应
性传教策略的耶稣会士这两类人物中的代表人物对于基督教义和儒家思想的
调适、会通,说明和平与平等交往的思想,已经成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
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所论不乏新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辛德勇(签字)
2000年7月26日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明清之前中西文化交流概况
 第一节 汉代中国与欧洲的丝绸贸易及其影响
 第二节 景教在唐代的传播和衰落
 第三节 元代也里可温教的兴盛及衰败的原因
 第四节 四大发明的西传及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
文摘 书摘
  其次,在这种精神传递和传教过程中,“基督教将希伯来文化传统和希
腊一罗马文化传统融为一体。”它吸收了希伯来的一神论思想及先知们的道
德观念;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融合了希腊哲学的成分,运用了希腊哲学的
语言和范畴。经过改造,基督教教义便从一个单纯的伦理条规升华为一个神
学体系。从此,“新型西欧文化的兴起受着两种文化、两种社会环境以及两
种精神世界——具有英雄崇拜和好战特点的蛮族王国的战争社会,与具有禁
欲主义和克己理想以及高层次的神学文化的基督教会的和平社会——之间的
这种尖锐的二元对立的支配。其重要性也并没有局限在从公元500至1000年
的黑暗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它保留有作为整体的中世纪文化的特点,在西欧
后来的历史中,它的影响仍然是可以看得到的。我确信,它将被视为对西方
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种动力因素的重要来源。”英国哲学家克里斯托弗
·道森上述有关西方文化处于战争社会与和平社会这种二元化的论断,亦为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所赞同。他指出,基督教在承认并宣告“
神即是爱”的见解后,又承认“忌邪的神”这个不调和的概念;“在胜利的
时刻,基督教殉道者的不妥协精神变成了基督教迫害者的不容异己的精神”
,并认为这种“不调和的结合”,正是基督教在生死斗争中取得胜利而交付
代价,而且成为“这个在基督教史初期的一章”的内容。由于基督教在形成
和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吸收和包容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因而,当它向欧洲
以外的地区传教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一种完整文化的不自觉的载体
”而出现。当基督教一神论的宗教排他性、不容异己的精神和沾染的蛮族王
国社会的英雄崇拜特点相结合时,向欧洲以外地区的传教,便很容易同殖民
主义的扩张及对异族精神的强制同化联系起来,相互配合,沆瀣一气。然而
,当这种传播遭遇到像中国和印度那样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博大精深内涵
的发达的文明形态时,在简单的强制皈依和同化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基督教
那种追求普爱、道德与和平的倾向,就有可能发生作用。这种传教活动或许
会演化为某种特定的时期和环境中,在较为平等的基础上,中西之间展开互
惠互利的文化交流。
  “基督教的成功不仅在于一种思想的力量,而且还得力于其组织的威力
。为了保持对信仰的忠诚,为了让更多的人皈依基督教,使自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