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
 |
|
 |
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105095858
·条形码:97871050958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藏彝走郎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民族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历史上形成的结构系统,及其与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关系的综合体现。
《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区域为中国西南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泸沽湖和香格里拉地区,主要以纳日人的母系文化制度、香格里拉多元文化体系为核心,研究在“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下,如何选择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
《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在横断面上对泸沽湖周边及香格里拉两类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态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对影响民族文化生态变迁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因素的分析,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泸沽湖和香格里拉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变迁作了描述。探讨了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包括民族文化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的路径,确立民族生态文化价值观等。并对该区域内可能形成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旅游、药业、林业和文化产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作者简介 李锦,女,1965年1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服饰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民族研究会秘书长,成都市社会学会副会长。
目录 导论
一、文化冲击——中国各民族面临的共同难题
二、新的视角——文化生态学
三、实践与探索——中国的生态民族学研究
四、必由之路——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五、管中窥豹——泸沽湖周边及香格里拉个案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泸沽湖的民族文化生态
一、泸沽湖的纳日人及其他民族
二、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
三、技术与产出
四、商品交换
五、社会文化
第二章 香格里拉的民族文化生态
一、香格里拉的居民
二、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
三、技术条件及产出
四、商品交换
五、社会文化系统
六、结论
第三章 影响民族文化生态变迁的因素
一、生态环境的变迁
二、经济体系的变迁
三、社会环境的变迁
四、科技进步
第四章 在发展中维护民族文化生态
一、从纳日母系文化的适应性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原生态”
二、从纳日文化面临的冲击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三、纳日文化生态保护可以借鉴的实践与经验
四、纳日文化保护的原则
第五章 建立生态资源产业
一、生态资源
二、生态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建立生态经济产业链
四、实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
五、生态资源的产业循环
第六章 香格里拉民族生态文化的构建
一、民族生态文化
二、民族生态文化的内生因子
三、民族生态文化的体系
四、构建民族生态文化的原则
第七章 泸沽湖生态旅游与聚落生态系统变迁
一、泸沽湖周边传统的农业聚落生态系统
二、能量通道的逐步建立
三、泸沽湖周边聚落生态系统的变迁
四、聚落生态系统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五、聚落生态系统变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结论
第八章 香格里拉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的林业可持续管理
一、林业可持续管理的理论框架
二、林业可持续管理的目标分层
三、林业可持续管理的难点
四、林业可持续管理的几个制度问题
五、建立林业可持续管理体制的方向
第九章 从民族文化生态视野看民族药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是民族药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民族文化生态变迁对民族药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实现民族药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 民族文化产业化
一、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前景
二、民族生态文化的内生因子
三、民族生态文化的体系
四、构建民族生态文化的原则
第七章 泸沽湖生态旅游与聚落生态系统变迁
一、泸沽湖周边传统的农业聚落生态系统
二、能量通道的逐步建立
三、泸沽湖周边聚落生态系统的变迁
四、聚落生态系统变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五、聚落生态系统变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六、结论
第八章 香格里拉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的林业可持续管理
一、林业可持续管理的理论框架
二、林业可持续管理的目标分层
三、林业可持续管理的难点
四、林业可持续管理的几个制度问题
五、建立林业可持续管理体制的方向
第九章 从民族文化生态视野看民族药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是民族药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民族文化生态变迁对民族药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三、保护民族文化生态,实现民族药业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 民族文化产业化
一、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前景
二、“德格善地”——德格印经院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三、“德格吉祥聚慧院”——印刷品的宗教文化价值获得
四、“德格巴宫”——印刷品的技术价值获得
五、德格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印刷品
六、世界的德格——印刷品价值的维护和营销
七、结论
参考文献
……
序言 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一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在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为“六江流域”。但它并非六江流域的全部,而主要指几条江的上游。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就行政区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区等地。
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民族,而以藏缅语族的藏语支和彝语支的民族居多,故从民族学而言称之为“藏彝走廊”。但在此一区域的南部,同时还居住着壮侗语族中的傣族和壮族,苗瑶语族中的苗族,乃至汉族、回族以及孟高棉语族中的一些族体。
文摘 第一章 泸沽湖的民族文化生态
一、泸沽湖的纳日人及其他民族
到20世纪50年代,纳日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左所和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永宁,基本上是环泸沽湖居住。因此,笔者主要研究泸沽湖周边的纳日人,也就是上述两地的纳日人。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生态都是在不断变迁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变迁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由于史料记载很少,本书将主要根据我国民族学家在20世纪60——80年代对两地的调查来研究纳日人的民族文化生态。也就是说,本书定义的纳日人民族文化生态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纳日人民族文化生态。
(一)纳日人的族源及迁徙路线
“纳日”是古代么些人的一支,源于从河湟不断南迁的古羌人。古羌南迁为时甚久,但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后汉书·西羌传》。公元前4世纪时,秦国的壮大促使羌人南迁,在羌人首领印率部南迁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其中一部分迁徙到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金沙江以北地区,在汉代被称为“牦牛种越巂羌”。不过这时越巂羌的范围很大,不仅有纳日的先民,也包括了彝语支另一些民族的先民。大约在汉末时,“么些”一名始见于记载,《华阳国志·蜀志》说:(定笮县)“县在(越巂)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