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2011-02-1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去商家看看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去商家看看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204097955
·条形码:97872040979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讲述了:文化自觉——我国现代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与西方的“文化冲突论”截然不同的新思想。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研究“文化自觉”理论的萌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编者特约请费老的女儿费宗惠,费老的女婿、秘书张荣华编了这本《费孝通论文化自觉》。《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在将费老有关“文化自觉”的著述尽量全部收录的同时,还收录了少量费老用这一思想反思自己的学术生涯,观察思考社会问题、民族问题的文章。
媒体推荐 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一种时代的要求,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空想有意于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的学者,对当前人类的困惑自然也会特别敏感,对当前新形势提出的急迫问题自然会特别关注,所以我到了耄耋之年,在即将跨入2l世纪时,还要呼吁文化自觉,希望大家能致力于对自己社会和文化的反思,用实证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我们各自的历史和文化
  ——费孝通
编辑推荐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构建众美交融、和谐共处的全球社会的新理念,我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的新贡献。
目录
开创学术新风气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人文价值再思考
完成“文化自觉”使命创造现代中华文化
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
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
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关于文化交流
必须端正对异文化的态度
“文化自觉”与中国学者的历史责任
新世纪新问题新挑战
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
关于“多元化的西部文化”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谈话
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
进入二十一世纪时的回顾与前瞻
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论性的思考
对美好社会的思考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个人·群体·社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
序言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现代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亲历了20世纪中国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目睹了近百年来国内外风云变幻,矢志富民强国,从实求知,以自已的学术理论推进社会进步。从早年学术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到晚年《行行重行行》等,无一不在思索传统中国社会与未来发展问题。
“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不同文明的交融与冲突渗透到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两名美国学者的观点,成为西方思想界借以解释国际合作与冲突的常用的理论工具:一是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二是弗兰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几乎与此同时,另一批学者站在纵向历史传统与横向世界格局交汇点上,亦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国费孝通先生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倡导的“文化自觉”。
费老明确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1997年1月在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上的讲话中。费老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
文摘 我今天提供大家的那篇讲稿,不仅是想为我写的那本《江村经济》在人类学这门学科里定个位,而且也想借此说明这篇序言的作者,马老师,对这门学科发展上的贡献。我想把我今天的讲稿和60年前开始动笔的那本《江村经济》和马老师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三者连结起来,来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门学科发展的一段经过。用以引出人类学在当前的处境和可能出现的新突破。
我在这篇讲稿里一开始就声明,我这本《江村经济》是一棵我无心插下的杨柳。马老师在序言里对它的评语,我当时不仅没有预料到,甚至没有完全理解。也就是说我在江村调查时并不是有意识地要用此把人类学这门学科推进一步。当时我还是个初入门的年轻小伙子,既没有这眼光,也没有这雄心,甚至我在江村调查时并没有想到会写成一本书。我是在我姊姊的好意安排下到江村去养伤的。从插在这本书里的相片上还可以看出我当时扶着手杖,病容满面,一副未老先衰的样子。我是凭着从当时留我寄宿的农民合作丝厂给我的深刻印象和启发中想为这“工业下乡”的苗子留下一点记录而开始做江村调查的。
这棵无心插下的树苗,得到了泥土和雨水的滋养居然成活并长大了。论文写成,又印成了书出版,马老师还为它写了序。序里写些什么,我只是在伦敦回国前从出版这本书的书局送来该书的校样上粗粗地看了一遍,说实话印象并不深。当时占着我心头的是国内抗日战争。我记得船过印度停泊时才知道
我从西贡上岸经河内回归祖国。到达云南的昆明后,接着我就遵循马老师的主意,在滇池边上继续搞农村调查。其后,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发生,我开始投身民主运动。在这段时间里,我在学术工作上只完成了《云南三村》的中英文稿,英文本的名称还是用了和马老师同桌吃饭时他建议的Earth.bound China。中文本《云南三村》直到1990年才正式出版。闲话不说了,总之我对这本《江村经济》的认识是逐步形成的。这次为了要准备这届研讨班的讲稿,才用心细读此序,似乎开了窍。我现在的想法,认为马老师写这篇序的目的,似乎并不完全在评论我这本书,而是想借这篇序吐露他自己心头蓄积着的旧感新愁。
我在讲稿里已说出了我这一点体会,不必在此重复。他当时正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形势,心头十分沉重,所以说“我们的现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他介绍我时强调我是个“年轻爱国者”,他对我能有机会成为一个“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为人类服务”,竞流露出“时感令人嫉妒”,甚至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