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春秋史

2011-02-1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春秋史 去商家看看
春秋史 去商家看看

 春秋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28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4月
·ISBN:7532533905
·条形码:978753253390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蓬莱阁丛书

内容简介 《春秋史》分“正文”、“考证”两部分,正文部分约十六万言,考证部分预定三十万言;正文用叙述体(必要处也参考证),文字以浅显为主,除必不得已处,不引原文。考证部分拟仿崔东壁《考信录》的体例,定名《春秋考信录》(可作为《考信录》的续编看),与正文可分可合。这考证部分的材料已大致搜集完备,正拟着笔,而时局人事都不允许我在短期内完功,只好暂时搁置了。好在正文本是独立成书的,先行出版,亦无不可。
  正文中只有第一章有附注,这因第二章以下都另有考证,为免除重复起见,所以从略(考证部分既定名为《春秋考信录》作为崔氏《考信录》的续编,则春秋以上便不必追述,所以只得把这部分的考证附在正文中作注。因本是考证而不是注,故稍嫌繁琐;其用文言文写,也因此故)。我向来主张:凡著通史,每一件大事都应该详其来龙去脉;每一个时代的前后关系,不可割断。为贯彻这个原则,所以《春秋史》以春秋的历史为中心。而附带述及太古至西周(愈前愈略)的历史(第一章定名为“西周史略”者,以西周史事较详之故)。我本另撰有“战国史略”一章附正文的最后,因友人杨宽正先生(宽)也正在替齐鲁大学撰写《战国史》,体裁完全和这部《春秋史》相同,可以合成一书,故我把已写成的“战国史略”和附注约二万余言统统删去,以免重复。
作者简介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冯友梅、章卷益、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籍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奉家迁居安徽。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本丛书辑取其中尤具开创性而篇幅不大者,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为之导渎,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大师们的学术个性。相信这一设计,会比单出原著,或笼统抽绎当时学风特点,来得更切近可靠。原著是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导渎为鞭辟人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也许是本丛书有别于坊间同类丛书不可替代的特点而弥足珍藏。汉人将庋藏要籍的馆阁比作道家蓬莱山,有“汉家石渠阁,老氏蓬莱山”之称,后世遂称藏书阁为“蓬莱阁”,因借取而为本丛书名。《春秋史》是丛书中的一本。
目录
《春秋史》导读
吕序
序言
第一章 西周史略附注
第二章 从西周到春秋时的经济和社会情形
第三章 从西周到春秋时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学术
第四章 种族疆域与列国世系追述
第五章 黄河下游诸国的争雄
第六章 齐桓称霸前的国际形势
第七章 齐桓公的霸业
第八章 秦晋的崛起与晋文称霸前的国际形势
第九章 城濮之战与晋文襄的霸业
第十章 楚的强盛与狄的衰亡
第十一章 晋国的复霸
第十二章 弭兵之约的完成与中原弭兵时期各国内政的变迁
第十三章 社会制度的变迂
第十四章 孔子的出现
第十五章 北方政局的终结
第十六章 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
第十七章 春秋史结论
附录 周振甫函
   童书业答函
……
序言 这部《春秋史》,原稿本是顾颉刚师在北平燕京、北京两大学所用的讲义,当时虽由我着笔,然宗旨完全是秉承顾师的(所以书中议论有与本人不合处)。事变之后,我带着这部讲义避到安庆,又由安庆带到上海,虽在十分为难的时候,也不曾离开它。去年夏问,接着顾师从成都来的信,命我替齐鲁大学撰写《春秋史》,我当时回信说:《春秋史讲义》的体裁尚好,当年写的时候也曾用过一番力,如把它就此废弃,未免可惜;不如就讲义修改,另撰考证,这样可兼收普及和专门之效。顾师复信同意这一点,不过他说:这书本是你所写,现在我们分处遥远的两地,无从仔细商讨,就用你一人名义出版罢!我即遵命于去冬开始着手修撰,因人事的牵缠,直到今年六月才得勉强竣事;凡原稿缺略处,已大致补充;错误处,也已大致修正;体例次序等也略有变更。虽不能说十分惬意,但总算尽过一番心了(原稿文字有稍嫌繁赘处,因曾经顾师阅定,除必须修改处外,一概仍旧)。
  本书分“正文”、“考证”两部分,正文部分约十六万言,考证部分预定三十万言;正文用叙述体(必要处也参考证),文字以浅显为主,除必不得已处,不引原文。考证部分拟仿崔东壁《考信录》的体例,定名《春秋考信录》(可作为《考信录》的续编看),与正文可分可合。这考证部分的材料已大致搜集完备,正拟着笔,而时局人事都不允许我在短期内完功,只好暂时搁置了。好在正文本是独立成书的,先行出版,亦无不可。
  正文中只有第一章有附注,这因第二章以下都另有考证,为免除重复起见,所以从略(考证部分既定名为《春秋考信录》作为崔氏《考信录》的续编,则春秋以上便不必追述,所以只得把这部分的考证附在正文中作注。因本是考证而不是注,故稍嫌繁琐;其用文言文写,也因此故)。我向来主张:凡著通史,每一件大事都应该详其来龙去脉;每一个时代的前后关系,不可割断。为贯彻这个原则,所以本书以春秋的历史为中心。而附带述及太古至西周(愈前愈略)的历史(第一章定名为“西周史略”者,以西周史事较详之故)。我本另撰有“战国史略”一章附正文的最后,因友人杨宽正先生(宽)也正在替齐鲁大学撰写《战国史》,体裁完全和这部《春秋史》相同,可以合成一书,故我把已写成的“战国史略”和附注约二万余言统统删去,以免重复。
  本书纪年除最重要的大事外,不用公历纪年,这因战国以前的年代颇不易确实考定,不如仍用中国史上的纪年比较稳妥而易查检原书。好在现在年表一类的书很多,较小的事情渎者如想知道人们所假定的公历年月,一查便得,本书尽可免注以省麻烦。至于本书中地名重要而大致可以推定的,均注今地于下;其不甚重要和旧说未安的,大致从略。
  正文与考证的内容议论亦有许多不同处,这因正文注重普及,凡一家私见而未能成定论的,除必不得已者外,一慨不人。至旧说太嫌不安,必须用新假定者,不在此例。考证中新说较多,因为这本是发表个人的见解的。
以上数点需要解释,略述凡例,用代序言。
文摘 第一章 西周史略附注
  传说中的古史述略 周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我们实在已不能详确知道。据书本上说:最古有盘古氏,他是一位天地开辟时的神人。盘古氏之后有三皇,三皇之后有五帝;这三皇五帝是哪些人,异说纷纭。最古的说法: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最普通的说法: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三皇五帝之中,最出名的是黄帝、尧、舜三个人。黄帝据说是中国民族的始祖,中国国家的建立者;他曾打败苗族,创制中国最早的文化引。尧、舜是上古最伟大的圣人,他们能把“天下”看做不是一家的私产,主张应该让顶有道德的人占居天子的高位。据说尧曾把天子的位子让给舜,舜也曾把天子的位子让给禹,这就是所谓“禅让”之制。三皇五帝之后有“三代”,三代是夏、商和周。夏代的第一朝君主便是禹,他所以有受舜的禅让的资格,是因为他曾治平当时“滔天”的洪水,有大功德于民的缘故。禹也曾想把天子之位让给他的臣下益,但因为他的儿子启很是贤能,受臣民的拥戴,继位为天子,因之“公天下”之制就一变而成“家天下”之制了。从启三传到帝相,因累代嗣位的天子都不贤明,夏朝的天下就被另外一个国家有穷氏夺了去。有穷氏的国君唤做后羿,他打倒了夏朝之后,因荒于出猎,又被他的臣下寒浞所喋杀。寒浞杀羿之后并火夏帝相,夏朝从此中绝。夏帝午相的儿子唤做少康,寄寓在睹侯之国有虞氏,收集夏朝的余众,攻灭有穷氏,恢复夏朝的天下,这就是所谓“少康中兴”。
  以上这些传说,经近代史家的考证,已知其完全不确。大约夏代以前(包括夏代)的历史大部分只是些神话的变相,而少康以前尤不可信。就是少康以后的夏代帝王,究竟有无其人,也不可知一。据传说:少康十一传到桀,因为虐待百姓,被商目的国君成汤所败,夏朝就灭亡了。
  夏氏族的推测 夏代的真相究竟怎样,我们虽不得而知,但似乎也有些可以推测的地方:第一,“夏”这个氏族一定发展在黄河中游,就是现在河南省的西部和山西省的西南部一带地方。据古书的记载:后来晋国的所在就是“夏虚”,晋国初封在今山西省的西南部翼城县一带。又今河南省的西部伊、洛两水流域也传为夏人的故居。从种种方面考察,河洛一带确是夏氏族建国的根据地,虽然他们或许是从西北方的“塞外”地方迁来的。第二,夏氏族的文化一定相当野蛮的。据现在考古学家考古的成绩,有文字可以确实证明的夏代遗物一件还没有,虽说或许隐藏在地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