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种形而上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论第三种形而上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 |
 |
|
 |
论第三种形而上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213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806682864
·条形码:978780668286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媒体推荐 序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诞生于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当今世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与冲击是非常巨大而深远的。这种影响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引发了人类对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现代性包括现代哲学,现代精神,现代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现代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引发了人类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并由此而导致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塑造和建构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积极和健康的后现代世界的运动。因此,如何从理论上对这场波及全球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是当今中国哲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然而,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统一的流派,各位思想家的观点互有差异、分歧、对立,甚至水火不相容。它们的共性在于对现代性不满并立志超越它。解构(否定、消解)与建设(重构、肯定)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两种根本对立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形态。目前,国内对前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个别评价,都有明显的成绩。但是,对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吴伟赋同志的新著《论第三种形而上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以这种新涌现的哲学为研究课题,弥补了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空白点,无疑具有一种开拓性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复杂性、多样性,有助于形成对后现代主义的完整和全面的认识。
粗读全书,我感到《论第三种形而上学》一书有以下几个鲜明的优点。
第一,材料翔实,思路清晰,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清晰画面。作者结合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以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参照系,借助于大量原文资料展开了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从时代背景、科学条件、理论渊源、代表人物等方面,探索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特别着重考察了它的哲学观,评述了它对现代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探讨了它的超越现代性的一系列拯救方案。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一新的哲学流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基本的哲学思想都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理论起点高。如上所述,作者分析和评价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作者对这种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了仔细的剖析,提出了颇为中肯的评价:指出了“第三种形而上学”在总体上是不能成立的,以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哲学的指责是有问题的,他们的理论所赖以为据的两个理论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作者也强调指出,这种哲学优于那种解构性或破坏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它包含着许多真理性的颗粒,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富有启迪意义的见解。此外,作者对与之相关的理性和非理性、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这两个问题的评论,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这表明,作者不仅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较扎实的西方哲学功底,又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
第三,行文流畅、简明、准确。相信这将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内容庞杂,集宗教、科学、灵学、哲学为一体,神秘主义色彩非常浓厚,所引用的很多证据不但涉及很多科学前沿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涉及了很多宗教领域中的深奥问题,这使得我们理解和把握其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困难。而作者则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很多深奥、晦涩的哲学命题与观点一一化解,克服了“食洋不化”的毛病,这是非常可贵的。
综上可见,《论第三种形而上学》一书确实是一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可读性的学术著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当然,它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如对格里芬等关于自然也具有主体性、经验和感觉的观点的论述和批判还不够详细、深入,关于对物质的本质的解释也不易让人清楚明白等等。这些都望能在再版中进一步完善。
夏基松
2001年12月16日于杭州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从理性多元化向整体理性的转变
第一节 什么是真正的“后现代”?
第二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产生
第三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概述
第二章 一种全新的哲学形象
……
文摘 书摘
按照中外学者对“后现代”的概念考古,后现代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查普曼(JohnWatins Chapman)。他以“后现代”绘画一词指称那些据说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还要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不过,直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现代主义才开始从狭窄的文学、艺术领域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为后现代主义正式登人哲学论坛奠定重要基础的关键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利奥塔。1979年,利奥塔正式出版了《后现代状态》一书。该书不但对后现代主义在欧洲大陆的传播和扩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将后现代主义与知识批判和反基础主义认同起来。紧随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福柯、哈贝马斯、利奥塔等哲学巨匠所发动的关于“什么是启蒙?”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大讨论,则将后现代主义哲学引向深处,从而形成了与现代性批判紧密相连的充满张力的哲学上的后现代概念。
综观后现代这一术语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者所操弄的后现代之“后”(即post),它具有双重含义,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对待“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第一,它是指非现代,相当于英文中的Not-modern,它要与现代的理论;文化实践、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因此,后(post)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人新的领域;同时也以否定地理解为传统价值、确定性和稳定性的丧失。第二,它指高度现代(most-modern)即依赖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哈贝马斯观点),按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的说法:“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新发展。”或是现代性之内的“后现代”发展。
尽管可以对“后现代”概念作上述分析,不过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看来,后现代一词在实际使用上还有许多含糊不清,甚至相互矛盾的说法。即使在哲学领域中,后现代一词也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为了清楚地表明自己立场,大卫·格里芬对哲学领域中两种迥然不同的后现代主义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比较,并据此认为他们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后现代哲学。
格里芬认为:现在(哲学领域)至少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哲学都称为“后现代主义”,其中一种类型的重点是否定性的(decontructive),他称之为“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或消除性的后现代主义”。另一种类型虽然也做了大量的否定性工作,但其特征是建设性的(reconstructive)。(因而,他自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