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 |
 |
|
 |
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4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030235630/9787030235633
·条形码:97870302356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电工电子实用技术
内容简介 《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是“电工电子实用技术”丛书之一,共分12章,内容包括:机电一体化概述,机械零部件,电子零部件,电气零部件,常用电气接头与仪表,离散传感器,模拟传感器,安全装置,旋转装置和一体化机构,机电一体化的接口技术,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
《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配有大量的插图帮助讲解,实用性强,易学易用,具有较高的参考阅读价值。
《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适合从事机电一体化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机电一体化爱好者、电子技术人员、电工技术人员、电气技术人员、电子爱好者以及岗前培训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 机电一体化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及其基本要素
1.2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技术及其发展史
第2章 机械零部件
2.1 杠杆
2.2 轮
2.3 滑轮
2.4 斜面机构
2.5 螺纹
2.6 弹簧
2.7 轴承
2.7.1 滑动轴承
2.7.2 轴颈轴承
2.7.3 滚动轴承
2.7.4 磁性轴承
2.7.5 分子轴承
2.8 滑轮组
2.9 齿轮
2.9.1 齿轮的种类
2.9.2 齿轮传动比
2.10 齿条和小齿轮
2.11 棘轮、棘爪和曲柄
2.12 滑块和曲柄
2.13 凸轮和随动件
2.13.1 凸轮的形状
2.13.2 随动件的形状
2.14 链条和链轮
2.15 间歇传动轮
2.16 四连杆机构
2.17 机械运动
2.18 机构
2.19 机械零件
第3章 电子零部件
3.1 电容器
3.2 电阻器
3.3 二极管
3.4 光电二极管
3.5 三极管
3.6 集成电路(IC)
3.7 运算放大器
3.8 数字集成电路
第4章 电气零部件
4.1 由人工触发的电子电路开关
4.1.1 拨动开关
4.1.2 按钮开关
4.1.3 摇臂开关
4.1.4 滑动开关
4.1.5 旋转开关
4.1.6 双列直插式开关
4.1.7 钥匙操作开关
4.2 机械触发的电子电路开关
4.2.1 位置感应开关
4.2.2 水银开关
4.3 由人工触发的控制开关
4.3.1 隔离开关
4.3.2 向导式开关器件
4.3.3 鼓形开关
4.3.4 其他人工操作的工业控制开关
4.4 机械触发的控制开关
4.4.1 限位开关的自动停车爪
4.5 过程触发的控制开关
4.5.1 流量开关
4.5.2 液位开关
4.5.3 压力开关
4.5.4 真空开关
4.5.5 温度开关
4.6 螺线管
4.7 继电器
4.7.1 触点额定值
4.7.2 继电器触点配置方式
4.7.3 时间继电器
4.8 接触器
4.9 阀
4.9.1 过程控制阀
4.9.2 气动控制阀
4.10 加热器和指示灯
第5章 常用电气接头与仪表
5.1 电气接头
5.1.1 接线柱
5.1.2 香蕉接头
5.1.3 BNC接头
5.1.4 无线电频率接头
5.1.5 音频接头
5.1.6 数据接头
5.1.7 印制电路板(PCB)接头
5.1.8 通用接头
5.1.9 AC接头
5.1.10 自动接头
5.1.11 接线端子排
5.1.12 电源分配总线
5.2 仪表
5.2.1 指南针
5.2.2 电流计
5.2.3 动圈电压表
5.2.4 活塞型电压表
5.2.5 排斥型动片电压表
5.2.6 测力型电压表
5.2.7 功率表
5.2.8 瓦-时表
……
第6章 离散传感器
第7章 模拟传感器
第8章 安全装置
第9章 旋转装置和一体化机构
第10章 机电一体化的接口技术
第11章 机器人技术
第12章 数控机床
……
序言 为了帮助广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初学人员较快地理解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掌握实用技能,我们根据初学人员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编写了这本《机电一体化——从原理到应用》。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对机电一体化更有兴趣,在兴趣的追求中,掌握并适用其中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实际工作技能。
本书重点介绍电工电子的实用技术,从电工电子的基本原理出发,学到更多可以快速实际应用的技术与技能。
本书以大量图解及极为丰富的插图使得深奥的专业知识变得直观易懂,选择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适合从事机电一体化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机电一体化爱好者、电子技术人员、电工技术人员、电气技术人员、电子爱好者以及岗前培训人员参考阅读。
黄海平老师为本书做了大量的审校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还有张毓娟、黄鑫、张钧皓、鲁娜、张学洞、刘东菊、张永奇、张铮、刘守真、高惠瑾、凌玉泉、朱雷雷、凌黎、谭亚林、张康建、刘彦爱、李霞、贾贵超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