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 |
 |
|
 |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5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303095500/9787303095506
·条形码:97873030955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京师心理研究
内容简介 我们知道国家每年的GDP增长了多少,但人们的心理如何变化呢?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变迁,这种宏观的社会变迁究竟对个体心理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当代青少年心理变化的轨迹如何呢?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系统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这部专著是作者历时三年多完成的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作者采用横断历史研究这种全新方法,定量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心理变化的轨迹;基于他们提出的社会微环境理论,定性和定量探讨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以及互联网背景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其他诸多调查研究成果和有关的理论。
作者简介 辛自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致力于青少年社会化、认知发展与学习研究。已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EducationalPsychologyinPractice》《LearningandIndividualDifference》《TheJournalofPsychology))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2008)、《社会性发展心理学》(2004)、《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2005)、《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2006)等多部专著。
池丽萍: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家庭心理与儿童社会化研究,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DP快速增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却在下降?!横断历史研究不仅要证明这一点,更表明建设“人本”与“和谐”的社会任重而道远。
孩子不在家里也不在学校时,在哪里?在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里。这里是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港湾,是他们走向社会必经的“浅滩”——美丽但有风险。
对孩子们的成长而言,互联网是天使还是魔鬼?“网络成瘾”或许只是个案。我们要关注的是青少年在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试验”,及其遭遇的比现实中更多的谎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多重视角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社会化
第二章 心理变迁的元分析方法
第一节 元分析及其他
第二节 横断历史研究
第三章 心理变迁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变迁:1992~2005
第二节 青少年焦虑的变迁:1992~2005
第三节 青少年抑郁的变迁:1989~2005
第四节 青少年自尊的变迁:1994~2007
第五节 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的变迁:1992~2006
第四章 社会微环境:理论与实证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社会微环境理论
第二节 青少年群体社会化与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
第三节 社会微环境中青少年的活动特点及其影响
第四节 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的青少年社会化
第一节 互联网与青少年社会化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聊天特点探析
第三节 青少年网络聊天中的印象管理与身份建构
第四节 青少年对网络与现实中谎言的认知
第六章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调查
第一节 青少年的压力与控制
第二节 同伴与家庭背景下的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七章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节 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质性研究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
序言 个体一旦开始其心理发展,就进入了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名为《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的专著系统探讨了当代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社会化或者更广泛的社会性发展、社会心理学问题,一直令无数研究者着迷。我这方面的兴趣从十年前已经开始了,此后虽然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只是在最近几年的工作中方自感有所领悟。2005年我有幸获准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5cSH014)“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研究”,这给了我深入探究这一问题的机会。
当我们把这一项目置于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时候,感觉到了沉重的责任和使命。从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到今年恰逢30周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每年都会骄傲地宣称GDP增长率是多少、总量是多少、综合国力在全世界排名第几,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最伟大的成就,也是每个人信心与幸福的来源。然而,同时产生的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变迁中,人心或心理究竟如何变化呢?我们的研究正试图考察社会变迁曾经以及正在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试图为回答这一宏大的问题提供某些理论和方法论视角,并积累一点基本数据。当然,我们的工作只是个开始。
在历时三年多的课题工作中,我和课题组成员不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而且试图在理论上、方法论上有所突破。现在回想起来,其中有如下两点进展是令我们倍感兴奋的,也是这本著作要着力阐述的。
第一,横断历史研究。每一个当下都在不断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我们未曾,也通常难以在出发的时候,就设想好对某个历史进程做全程追踪研究。如今我们如何定量考察社会变迁中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呢?一个可能的思路就是首先搜集到历史上各个时间点使用同一种方法或工具获得的关于同类个体的心理变量的数据或文献资料,然后将这些文献按照时间顺序连缀起来,形成关于历史的横断取样,这就是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或者称之为横断历史的元分析。
文摘 四、社会微环境研究的主题与方法论
(一)研究主题
对于社会微环境的研究目前还处于非常匮乏的状态,有哪些基本问题需要研究呢?我们认为如下一些基本问题是首先要加以探讨的。
(1)社会微环境的基本构成。前面已经提到社会微环境具有异质性,通常一个人会在多种社会微环境中活动,而且不同人群主要参与的特定微环境可能并不相同。例如,一个农村成年人和一个城市成年人所参与的基本社会微环境肯定是不同的;即便同是在农村或城市中,儿童青少年参与的社会微环境可能与其他群体不同;不同性别、民族的个体参与的社会微环境也可能不同。因此,应该确定对于不同人群或个体而言的社会微环境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形态,了解其内部构成情况。
(2)社会微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目前关于家庭变量(如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和功能、婚姻冲突等)、学校变量(如教师的教学和人际行为、学校同伴群体、学校氛围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社会微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微环境中抽取一些关键的变量,然后考察这些变量与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个方面的关系。目前我们对如何确定这些关键的变量以及确定哪些变量,都所知甚少。
(3)社会微环境中的人际互动模式。社会微环境往往不只是一个物理或自然环境,而是有人参与其中的,这些人往往与进入这种微观环境的个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互动。因此,要说明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就需要考察环境如何影响了这种人际互动的内容、结构、功能,以及人际互动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例如,课后同学们一起去快餐店(如麦当劳店)喝饮料、做作业,这种快餐店就成了同伴群体交往的空间,这种交往和学校里的同伴交往在内容、形式、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
(4)社会微环境的意义和参与时间的关系。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通常与个体接触环境的时间、频率、深度等都有关系。例如,某个村落对于货郎而言,只是路经之地,他用不了小半天卖完东西就走了,货郎只是过客而已;而被村民邀请到家中做家具的某位木匠,可能要在这个村民家做活、吃住长达半个月,他对这个家庭里成员的了解,对村落里人情世事、乡规民约的了解就与货郎不同;而一个由别的地方嫁入或入赘这个村落的人可能要在这里度过余生的几十年;当然该村土生土长的人,也许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由此,村落和不同人的关系应该是有所不同的,村落的心理意义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