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 |
 |
|
 |
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1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020075827/9787020075829
·条形码:97870200758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BITTER BONDS
内容简介 《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采用法国年鉴派微观史学的方法,讲述发生在十七世纪荷属东印度公司一个女人如何同觊觎自己财产的冒险家丈夫抗争的个案故事。在十七世纪的荷兰,很多远航到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投机者,往往采用娶一个富有寡妇的手法来迅速致富。《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主人公约翰·彼特,一个落魄律师,也奉行此道,娶了资产丰厚的女商人——科尼莉亚·凡·尼恩鲁德为妻,并且欲控制其财产,女主人公由此展开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抗争。
作者在这部复杂痛苦的婚姻悲剧中,穿插了大量有关十七世纪妇女地位的细节,旁征博引,生动地描绘了当年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东印度公司的各种商
业政策。
作者简介 里奥纳德·包乐史(Leonard Blusse),现任莱顿大学亚欧关系中心主任,同时在厦门大学讲授东南亚史。曾在莱顿大学、台北大学、京都大学学习汉语、人类学、史学,并在莱顿大学获得史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在东京、瓦塞纳尔和普林斯顿大学戴维斯中心潜心研究。2005-2006年在哈佛大学讲授历史。
著有《公司和贸易:法国大革命之前的远洋贸易公司论文集》、《奇怪的组合: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时期的巴达维亚的中国移民、混血妇女和荷兰人》、《中荷交往史》、《历史的朝圣者:与欧洲扩张史学者们的私人谈话》、《十八世纪亚洲史类编:范·勒尔回忆录》、《弥合分歧:荷日关系400年》,以及《十八世纪末期巴达维亚的中国人社区》。
媒体推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婚姻的幸福并非完全建筑在显赫的身份和财产上,而是建筑在互相崇敬上。这种幸福的本质是谦逊和朴实的。
——巴尔扎克
没有冲突的婚姻,几乎与没有政潮的政府同样不可想象。
——莫洛亚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永恒的——当一个女人让一个男人变得富有了,其结果就是抵牾和蔑视。
——里奥纳德·包乐史
编辑推荐 《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不可驯服的
开场白
殖民地风俗和日本传统
巴达维亚寡妇
结不结婚
第二章 古代器物
孝道
父亲
约翰公司
女儿,AnakKompenie(公司的孩子)
第三章 一桩婚姻的全景展观
巴达维亚社会
充满思乡之情的家书
遗嘱
第四章 铺垫场景
年轻的律师
人生四十才开始
求爱
第五章 给予与索取
家庭生活
同宗教委员会的拉锯战
执法者的高压手段
第六章 鹦鹉学舌式的报告
惩罚
五位愤怒的男人
财产扣押令
第七章 迷途的羔羊
荷兰来信
彼特的指控
复审——一种法律上的最终解决手段
第八章 所谓的和解
和平与和睦
重开敌对战争
判例
-个政治学的问题
第九章 最后一个回合
当局失去了耐心
后卫战斗
第十章 苦涩的结局
最后一幕
收支平衡
收场白
后记
……
序言 在大多数社会里,包括那些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存的社会,妇女扮演着诸如母亲、妻子、姐妹或女儿这类相对从属的角色。只有当她们跨出家庭生活的范畴,积极地参与到更加广泛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时,我们才有可能在公开场合遇到她们。
在下面这则兼收并用了亚欧两洲的档案资料而集成的故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拒绝从属的特殊个体——一个女人在义愤和公平感驱使下,为她的权利一直战斗到痛苦的结局。出生于混血家庭的柯尼莉亚·范·尼恩鲁德在日本以及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管区的殖民地巴达维亚长大,有幸嫁给了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四十多岁时成了寡妇,后来落入了一位律师手中,后者有五个孩子,他的妻子死于从荷兰到爪哇的漫长的航海旅途。等到他贪婪的本性变得明显之时,她几乎没有任何办法来阻止他掠夺她的财产。没有了家庭的保护,她已故丈夫的同僚势力也逐渐衰微,她别无选择,不得不独自应付。
文摘 殖民地风俗和日本传统
近四百年之前,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之初——也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那段时间——那些想在东印度公司的某个部门谋职的欧洲人,通常是没有结婚的,这与工作的性质和困难有关,可以省却不必要的麻烦。公司的许多职员相当年轻时就到海外赚钱,他们从酒精或某个当地女管家的爱抚中寻求安慰。倘使他们是在热带地区供职谋生,工作的艰辛程度会是荷兰的两倍,不过利润也是荷兰的两倍,要是没有弄伤身体(尤其是肝脏),他们通常会在中年退休,然后返回故乡,过上衣食无忧的悠闲生活。
有时,他们甚至试图通过娶一个年纪比自己小得多的女子来弥补他们在海外损失的时间。这种正常状况一直维持到19世纪末,此后,因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导致大量白人妇女涌入,殖民生活随之完全改观。
他们中间,身处偏远殖民据点——日本南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岛——平户的荷兰商业代理处的商人的状况则有所不同。1609至1860年间,普通的公司雇员——像查阅到的“约翰公司”——在“太阳升起的帝国”的一种相当特殊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着。最初,荷兰商人可以自由地操纵平户地区的贸易。这些地区荷兰商人的日常生活遵循着已经到这里多年的中国海员建立起来的模式。如果一只中国帆船或是一艘东印度公司的大商船驶进了平户海湾,在南方季风吹起时节抛下锚,船员们就会知道,一个炎热的夏季即将来临。他们滞留在这里无事可做,只能眼巴巴地等待着季风季节结束北风吹起时再次扬帆起航。如果他们兜里有足够的钱(在航程的这一段,他们通常都有钱),男人免不了要找一个女伴。当秋季来临,船员们再次登上甲板,陪伴他们三个月的女友在岸上为他们送行,一想到下一个港口的所有女人都在等待着他,分别的悲伤很快就被兴奋之情所代替:帕塔尼的暹罗女孩儿,印度东海岸黑玉色皮肤的妇女,以及在巴达维亚用买一首歌的钱就能买到的巴厘岛来的女奴。留在身后的平户美人们的生活重又回到正轨。女人们返回父母的家中,在那里,她们或许整个冬天都在期盼着来年春天船只再次到来。一到两个贸易季就可以给她们提供足够的嫁妆,以便找一个可靠而品行端正的日本丈夫。这些女人采取的途径在古代日本是不能接受的,日语里称她们为Karayuki-san,意思指那些出国的人,或者与外国人交往的人。
四百年前,一些被派驻在平户的荷兰人非常享受这里的生活,以至于他们留下来同日本女人组成家庭一起生活。然而,1640年,这种选择的自由陡然终结。就在几年以前,日本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
后记 历史是成功者的历史,
不过,传记却没有这样的区别。
——理查德·霍姆斯
高等法院做出判决的三百年之后,这个悲剧故事从档案中重新翻出来,并且为了娱乐和启迪当今的读者而记录下来。命运难料——可能是克利俄,主管历史的缪斯女神的介入——两个一丝一毫都不适合对方的人被打入彼此的怀抱:乡村绅士约翰·彼特和“东印度公司的孩子”柯尼莉亚·范·尼恩鲁德。虽然他们生活在三百年前的殖民地城市巴达维亚,迄今为止,他们并没有离开我们,我们也并非不能追踪隐藏在他们大量的行为和语言背后的动机。在这个传记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这对不幸的夫妇的想法和行为被当时占优势的社会控制缰绳约束到了什么样一种程度,这些控制包括司法部门,参加诸如圣餐仪式这样的集体仪式,以及无处不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干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场人间戏剧的背景幕,不过同等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传记中,你看到了他们与我们同样都存在的问题:相思病、失败的婚姻、无法实现的抱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