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

2010-11-17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 去商家看看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 去商家看看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页码:252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05726451
·条形码:97875057264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内容简介:科考路上几经失意的袁世凯为何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洪宪帝制的真相竟然是为了冲破“家族魔咒”?性情火爆的北洋之虎段祺瑞一生清廉、不取一文?代理大总统冯国璋曾暗中参与张勋复辟?北洋元老徐世昌如何在风雨飘摇中把持朝政?开国元勋黎元洪二度出山为何受辱而归?
布贩子曹锟贿选总统只图一乐?
吴佩孚何以成为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第一人?
财神梁士诒为何“要头不要脸”?
章疯子章太炎为何要大闹总统府?
……
历史镜头摇摇曳曳,那些看不明、看不懂、看不清的珍闻趣事,不登大雅之堂却入酒肆笑谈中,可千万别把豆包不当干粮.把野史不当历史。
在官史煌煌不敢说、不便说、不屑说处,剥去尘封已久的历史面具,透过趣闻、花絮、杂碎的雪泥鸿爪,却窥见了乱世军阀操弄权术的心机最深处。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原籍江西峡江,现居上海。搜狐煮酒论史首席版主,凤凰网历史专栏特邀专家,近年来专注于晚清民国史的通俗写作。主张温情、活泛与人性充沛的历史写作,注重探求历史真相,寻解有益当下的历史规律。
目前已出版:《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向康熙学习:历史不曾心软》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
《大清野史之谜:传闻逸事中的王朝真相》
《女人当国:慈禧太后的这一生》
编辑推荐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权巧机变,窥绝代枭雄的权谋与不正经,进退得失,晓乱世发达原来就要这么干。
目录
自序
北洋魁首:绝世奸雄袁世凯
叹机缘:袁世凯发迹之谜
袁司马:张謇为何与袁世凯闹翻脸
老上司:李鸿章痛斥袁世凯
红顶子:袁世凯是否出卖了“六君子”
背运时:张之洞取笑袁世凯“无学有术”
拔树论:袁世凯玩弄清廷于股掌间
手无策:“北京兵变”恐非袁世凯操纵
公民团:袁世凯的总统制造记
子欺父: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
滑稽戏:袁世凯关起门来当皇帝
愧已晚:袁世凯后悔不听挚友言
二陈汤:一剂催命剂要了袁世凯的命
临终言:关门皇帝羞愤而终
平凡人:袁世凯的衣食住行
难奉共主:民国执政何其难
好运气:赶鸭子上架的大都督
菩萨蛮:黎元洪拒受武义亲王
动干戈:黎元洪免了段祺瑞的职
夺印记:黎元洪二度出山受辱而归
倔老头:段祺瑞的大脾气与真性情
小军机:徐树铮为何得到段祺瑞的重用
念弥陀:段祺瑞吃斋念佛为那般
旧朝恩:王士珍为何对前朝念念不忘
终不忘:冯国璋与禁卫军的不解之缘
大忽悠:袁世凯愚弄冯国璋
难做主:冯国璋南下遇阻
吝啬人:冯国璋聚财有道
徐阁老:总统来得容易去得快
水晶球:徐世昌的为官之道
图一乐:曹锟贿选总统与猪仔议员
军阀割据:枭雄霸道总有术
倪大炮:倪嗣冲炮轰黎元洪
假调停:张勋率三千辫子军入京
大闹剧:溥仪复位竟然是被胁迫
遮住天:张勋敢扇恭亲王的耳光
风云变:张勋怒斥老友出卖
落幕戏:复辟失败后的余闻
阎老西:段祺瑞巧助阎锡山保住地盘
冤报冤:徐树铮擅毙陆建章惹上杀身祸
非常卒:江苏督军李纯死因成悬案
东北王:把握机会的能手张作霖
关外人:张作霖作风粗蛮惹人笑
摆资格:张作霖为何看不起吴佩孚
北秀才:曹锟夸赞吴佩孚金星转世
战鼓擂:吴佩孚四照堂点兵
望满洲:吴佩孚酒席上折服洋鬼子
大红人:给总统擦背也能升官发财
错到底:冯玉祥的名字原是将错就错
掏炸弹:冯玉祥强逼逊帝溥仪出宫
白俄军:张宗昌借以发家的奥秘
三不知:狗肉将军张宗昌能屈能伸
郭鬼子:郭松龄为何要倒张作霖的戈
落水狗:张敬尧督湘三年落荒而逃
性本粗:张宗昌附庸风雅笑料多
逞辣手:张宗昌枪杀名记林白水
幕后人:张宗昌刺人亦遭人刺死
冷幽默:让人哭笑不得的韩复榘演说
报仇女:五省联帅孙传芳血溅佛堂
政坛酱缸:究竟谁是弄潮儿
开头难:唐绍仪做上首任内阁总理
风波起:唐绍仪为何不辞而别
官难做:陆征祥为何被国会轰下台
章疯子:章太炎大闹总统府
熊凤凰:袁世凯拿住了熊希龄的软肋
总统威:朱瑞被袁世凯吓得汗流浃背
六君子:复辟小丑也能当“君子”
交通系:财神梁士诒要头不要脸
杂闻逸事:街谈巷议采时风
为官易:都门酒徒笑论京城时政
胭脂虎:沈佩贞率女豪杰大闹报馆
真荒唐:民国知事考试趣闻多多
痴怨男:郑师道纠缠唐群英风波迭起
纪念日:民国五年的国庆见闻
泥沙下:留东学生人品混杂
后记
……
序言 北洋时期的历史,情势最为错杂纷繁,非深知内情者,不能得其真相。譬如彼时有人在报纸上做打油诗日:“怀芝步步学曹锟,光远遥遥接李纯”,其中既提到了北洋时期的四个军阀(张怀芝、曹锟、陈光远、李纯),而又蕴含了不止一个典故。
先说上一句“怀芝步步学曹锟”。山东督军张怀芝常与人说:“曹三爷是我长兄,他走一步,我随一步;他跑一步,我亦跑一步”。这话直白却也不假,譬如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逼黎元洪大总统出走时,黎派人运动曹锟拥护,曹锟发电至总统府,张怀芝也跟着发电支持;尔后曹锟受段祺瑞运动,宣言否认,张也跟着宣言否认。后来,曹锟当了直隶督军,张怀芝也要去当山东督军,说是“要跟曹三爷走也”。
不过,张怀芝做参谋总长的时候,不识字而好弄文,某日下一命令:“派某人到参谋部”,却把“派”字写成了“抓”字,结果所派之人,被抓到参谋部等候发落,闹出一个大笑话。北洋元老王士珍得知后,莞尔笑道:“怀芝事事学曹仲山,仲山不乱动笔,自为藏拙;怀芝独对此事,未曾学得到家。”
下一句“光远遥遥接李纯”,说的是江西督军陈光远与江苏督军李纯之关系。民国二年,南方原民军五都督举兵抗袁,李纯以第六镇师长镇压有功而坐镇江西,陈光远时为旅长。袁世凯的洪宪帝制被推翻后,黎元洪续为大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后来黎元洪被张勋逼走。
文摘 插图:


在全镇官兵按照步、马、炮、工程、辎重营的顺序列队后,冯国璋便拿着一张纸卷上了台,他先扫视了一下列队的官兵,随后开始讲话:“我今天来,是和大家说一件要紧的事。大家知道,袁总理是主张君主立宪的,我也是向来赞成君主立宪。但现在独立的省份太多了,要打起来,兵力不敷使用,军饷也没有着落,外国人又不肯借给我们钱。现在隆裕皇太后下了懿旨,说要将国体问题交给国民大会公决,但现在的局势已经是万分危险了,就算我们禁卫军的官兵拼着性命去打,那护卫皇宫和保卫京师的责任又交给谁?”
看到下面已经有动静后,冯国璋赶紧拿出那张纸卷开始念:“现在,总理大臣已经和民军商定了优待条件:皇太后和皇帝的尊号、满族和蒙族的待遇,还有我们禁卫军的一切,一概不动……”
当冯国璋念到“大清皇帝辞位”的时候,队伍里立刻出现了不小的骚动,一些旗兵嘴里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上无疑是那种又惊又愕的表情;而一些人干脆就抹开了眼泪。随着冯国璋越往下念,队伍的骚动情况就越严重,很多官兵都已经脱离了原本整齐的队列,开始相互议论并发表白己的意见,其中也不乏愤怒的举动。唯独屹然不动的,是由汉人组成的步队第四标,他们仍旧整齐地列队站着,丝毫不为所动,表现出无动于衷的表情。
冯国璋在念完优待条件后,见队伍已经凌乱,便大声宣布:“我刚才所说的事情,不论官长士兵,有什么话都可以跟我说,你们大家可以推选几个代表,请代表上前五步,由他们代大家申述意见。”
过了一会,队列里走出几个代表。他们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安全,冯总统(禁卫军的统领当时称总统)是否能够担保?二是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了,会不会取消?冯总统能不能对此担负完全责任?
冯国璋听后,立刻上台答复说:“两宫的安全,我冯某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我敢担保两宫绝不离开宫禁,仍旧由我们禁卫军照常护卫。至于我们禁卫军,不论我今后调任什么职务、走到任何地方,我保证永远不和你们脱离关系!”
在代表们归队后,队伍的骚动仍旧没有完全平息下来。这时,冯国璋急中生智,他再次跳上高台,大声对下面说:“我还有话跟大家说!”这时,协统姚宝来、王廷桢赶紧对自己的队伍高喊一声:“立正!”
在队伍稍微安定了一点后,冯国璋便大声道:“现在你们不管是目还是兵,赶紧推选出两个人来,今天就发给他们每人一把手枪,并且从今天起就跟
……
后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野史不过是些街谈巷说的故事或者茶余饭后的谈资,当不得真的。其实不然。所谓“正史”,一般认为是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如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中便确定从(使记》至《明史》的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所谓的“二十四史”),凡不经官方批准的,均不得列入;而《明史·艺文志》中也仅以纪传、编年二体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这些浩瀚的历史典籍,大多是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编写并经过严格的官方审核方能印行天下,其“正”可知。
至于“野史”,就没有那么严格了。《汉书·艺文志》中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这里所说的“稗”,古代指一种生长在稻田或者低湿地区的野草,形状像稻,但因其所结的果实较小,一般只能作饲料或者酿酒(如今江南的稻田中也多见这种稗草,多以杂草视之)。
由此,“稗”又引申为“微小”的意思,中国古代即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也;“稗史”者,民间闾巷风情、遗闻佚事的纪录也。既然稗是野生的草,稗史其实也就是野史。唐昭宗时,沙仲穆著《太和野史》十卷,可以算得上中国古代野史的首部集大成者,而在后面的宋、明、清三朝,更是涌现了数量可观的诸多野史笔记。
唐宋以后,野史一般是指民间所记述的各种逸事杂闻及稗官笔记,这些非官方的记述。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