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尘:历史的表里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纸上尘:历史的表里 |
 |
|
 |
纸上尘:历史的表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29001897/9787229001896
·条形码:97872290018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地文丛
内容简介 《纸上尘:历史的表里》主要内容包括: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文字是脆弱的,也太无足轻重,像飘飘然的一粒轻尘。中国古人有不朽的希冀,立德、立功、立言,照我看,都不容易,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这些都是奢望,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不过,即使如此,对我来说,有书照样要读,有感想照样要发,每天都有书读,读丁书还能多少有点感触,自我感觉挺满足的了。
作者简介 程章灿,福建闽侯人,196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1983),南京大学文学博士(1989),现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兴趣以国学为中心,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石刻与艺术文献、国际汉学与中外文学关系、南京城市历史文化等。出版有《魏晋南北朝賦史》、《世族与六朝文学》、《石学论丛》、《賦学论丛》、《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等著作,译作有《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
编辑推荐 《纸上尘:历史的表里》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古货纫新
小安子的前辈
曹操杀杨修之后
运租船上走下“一时文宗”
残疾皇帝
宋江杀阎婆惜前后
白战体为什么拿雪诗开刀
霞思天想
旧迹堪寻
鬼的样子
鬼的变化
鬼界速写
鬼怕什么
人鬼之间
说驴
“长”字的两种读法
中编 塔中塔外
闲堂师语
峥嵘岁月征诗史
诗人的诗学
青灯有味
风雨楼诗
幕间随感
江南,你好
郑愁予的古典江南
望江南:想象江南的几个维度
贵妃之死
《浮生六记》中的芸
下编 东张西望
“红毛国”与大清朝的一次接触
关于“旧中国”的三条札记
从哪里了解“旧中国”
清初常熟的一次西学东渐
乌鸦与鹏鸟
维多利亚学究
也说《聊斋志异》被洋人“盗用”
博尔赫斯的分岔小径
魏理与两个女人及一个“恋”字
众里寻她
风流才子高罗佩
通俗小说中的异国情调
这是一个翻译的时代
译名游戏
……
序言 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文字是脆弱的,也太无足轻重,像飘飘然的一粒轻尘。中国古人有“三不朽”的希冀,立德、立功、立言,照我看,都不容易,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这些都是奢望,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不过,即使如此,对我来说,有书照样要读,有感想照样要发,每天都有书读,读了书还能多少有点感触,自我感觉挺满足的了。
读书不容易,风沙不大,纸页上也容易有积尘,各色各样的灰尘,会模糊我们的视线。北朝人说,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所以读书先要扫落叶。宋朝人读书,有了比较舒适的桌椅,几案上仍不免落灰,也要时时勤拂扫,莫使有尘埃。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我小学时就读过这条语录。
多年来,我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读书和写作,写的大多数是所谓学术论文,正襟危坐的;也有一些比较轻松随意一点的涂抹,美其名,大概可以称为学术随笔之类。个人的想法,是舍不得放弃平时的点滴感兴,写下来,还希望这些东西都能言之有物,不发空论,并且,尽可能有趣一些,至少不是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今年夏天,花一些时间把这些东西编在一起,大大小小的,居然有40篇。
编的时候,把这40篇东西大概分了一下,编成三组。上编是“古货纫新”,是读古书时所生的一些感想,所发的一些议论,有意与“蛊惑人心”谐音,纯粹是为了好玩。中编是“塔中塔外”,不用说,这塔就是象牙塔。这里所收的东西,与我的学业本行相关的,自然属于”塔中”;我有时也不免溜到塔外张望一下,看到的那些东西就是”塔外”。有两三篇是演讲的稿子,介于二者之间。
文摘 今天想说说曹操杀杨修。“老掉牙的话题,谁不知道呀?”“那么,曹操杀了杨修之后,还对杨家干了什么?”“川川’’“说不上来了吧。”说实在的,我本来也不知道,或者说,完全没想去关注这样的问题。前不久,偶然一次与康达维先生闲谈,涉及这个话题,觉得有意思,忍不住拿出来说说。
康达维(DavidR.Kncchtges)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以研究汉赋、汉魏六朝文学以及英译《文选》而驰名的美国著名汉学家。盛夏大热天,老先生也闭门钻研中国古典文献,那天读到曹操写给杨太尉、曹夫人卞氏写给杨太尉夫人袁氏的信,以及杨氏夫妇的回信。杨太尉不是别人,正是杨修的父亲杨彪,而袁氏则是袁术的姐妹,曹操与曹夫人就不必介绍了。总之,这四位都算得上当时的名人,居然有这么一番通信。这事很是蹊跷,也很有看点。
康教授喜欢考据,马上开始搜罗相关文献,列举可疑之点,一、二、三、四。他正在“长考”,正好我撞上门来,就拿这事问我。我一听就乐了。
敢情曹操杀了杨修以后,还存心跟杨修父母套近乎,温情脉脉,这不是老猫玩小鼠吗?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面对这个杀子仇人,杨爸爸和杨妈妈居然也有闲情回信,“推心置腹”一番。看看曹操在致杨彪信中怎么说:令郎“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我多次宽宥,他却屡教不改,再不绳之以法,“将延足下尊门大累”。这意思就是说,我杀你儿子,是为了你好,是为了你家族的利益;你儿子死了,你当然悲痛,但是,防患于未然,“亦未必非幸也”。末了,他又派人送上一批贵重珍品,还有青衣二人,并以命令的口吻要杨彪收下。假惺惺的语词中,夹杂一些真诚的同情,刻意笼络,又拉又打,那高明的手段和逼真的表演,都是极具曹操个性特点的。杨彪既悲且惧,回信除了表示小儿罪有应得,并对馈赠厚礼之事千恩万谢之外,自然不敢再说别的。
接下来的是“夫人外交”。卞氏信中先表示自己事前完全不知道杨修被杀的事儿,又说曹操为人“性急”,被杨修气得没办法,“在外辄行军法”,好像也是千般无奈,言下大有不胜悲痛歉疚之意,末了也送上厚礼以致宽慰。袁氏在回信中,当然对卞氏表示理解,还表示已知道曹公来信这一回事儿。通观双方文字,似乎曹杨两家本来就有通家之好,虽则出了这件不幸的事,但公是公,私是私,旧日情好不会因此受损。
再追究下去,这些书信来历不明,它们出现得很晚,似乎始见于《古文苑》,这部北宋时候才突然冒出来的总集,本身就有惹人怀疑的地方。而《古文苑》很可能又是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