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

2010-11-11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 去商家看看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 去商家看看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30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10076928/9787010076928
·条形码:97870100769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为: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安全,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化战略主题。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在五千多年来的文明发展中,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至今仍留存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还有各种类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观;图书馆、博物馆里保藏着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风情习俗、节日庆典中保留着大量“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符号。凡此种种,都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产品、作品的创新、设计、制作、生产、经营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简介 王耀希,研究员,现任云南大学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参加工作以来,当过工人、厂领导、国家公务员、研究员和科研管理干部等职务。
获云南省政府突出贡献特殊津贴奖,获国务院政府突出贡献特殊津贴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国家及国外专利7项、作品登记3项;获优秀论文奖20多项。
承担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有10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在核心期刊及出版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4册100多万字,设计制作数字化作品(DVD)6部;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人文科学研究所特聘教授,云南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
该书系云南省信息技术专项科技计划、云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科研成果。
编辑推荐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导论
第一章 何谓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
第一节 民族文化遗产的概念
第二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面对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民族文化遗产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意义
第三节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四节 对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认识与分析
第五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对文化发展、繁荣及其产业建设的影响
第六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第三章 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情况
第一节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情况及措施
第二节 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节 国内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情况及措施
第四节 国内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
第五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第2部分 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
第四章 数字媒体技术
第一节 数字化与数字媒体
第二节 字符与编码
第三节 计算机图形与数字图像
第四节 数字视频与数字音频
第五节 线性与非线性
第六节 2D/3D动画作品的制作过程

第五章 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支撑体系
第一节 标准组成体系
第二节 体系结构
第三节 硬件简介
第四节 软件简介

第六章 数字化关键技术及进展
第一节 数字图像处理
第二节 数字动画制作
第三节 多媒体数据库
第四节 虚拟现实技术
第五节 数字内容管理与发布
第六节 数字音视频编码解码
第七节 数字遥感与数字航拍
第八节 摄影测量及光电扫描
第九节 其他数字化技术

第七章 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第一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网络建设
第三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支撑体系建设
第四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3部分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
第八章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对象研究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可数字化研究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调研与分析

第九章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实例研究
第一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实例研究的总体策划
第二节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对象实施方案架构
第三节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阶段
第四节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实例的成果形式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十章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实例应用的思考
第一节 如何进行数字化成果推广应用
第二节 数字化实例应用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对建设文化软实力所起的作用
第四节 数字化应用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第4部分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第十一章 国内外遗产数字化政策与趋势
第一节 国际组织及国外的相关政策
第二节 国内相关政策及进展趋势

第十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对策举措
第一节 云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纲要
第三节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第十三章 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的未来与展望
第一节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
第二节 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三节 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趋势
第四节 数字时代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前景
第五节 数字化应用的未来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安全,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化战略主题。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在五千多年来的文明发展中,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至今仍留存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还有各种类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景观;图书馆、博物馆里保藏着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风情习俗、节日庆典中保留着大量“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符号。凡此种种,都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产品、作品的创新、设计、制作、生产、经营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任何一项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创意和想象力,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这些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所蕴涵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是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因此,应用数字技术保护好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新兴文化产业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以“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数字化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大规模地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目的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众公平地享有。
文摘 插图:


在进一步的意义上,“当数字多媒体从科学家的实验室中走出,变为艺术创作和形象设计的手段时,数字化真正爆发出巨大的审美冲击力。数字化的声音制作(MIDI、MP3)、数字化的影像创作(FLASH、DV)以及数字化的场景设计(MuD、VR),为当代人的感官提供了深广而丰富的知觉空间,也给审美经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混乱”。①换言之,数字对象由于拥有计算的本性,能够利用其所摄取的表象要素,构造出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依据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创作手段构造出大量远古时期的虚拟场景和虚拟人物,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解读或窥探先人陌生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在当今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技术难以在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数字化将成为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选择。这两种过于极端的看法,实际都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初衷。经数字化处理,尤其是数字创作出来的东西,往往会引起学术界的一场激烈争论。这就要分清数字化工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把它用在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研究方面,那数字化过程必须有一套科学理论的支撑,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像cT扫描一样精确,例如壁画图像的计算机复原。如果定位于保护与应用领域,那么既要讲素材来源和依据,保留真实的记忆,又要讲知识性和趣味性,其数字创作过程难免会掺杂一些个人的理解与想象,例如国家地理和Discovery频道经常播放的节目;如果纯粹是商业性挖掘,那么就要将大众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具有更浓的创作色彩,正如影响了几代人的国产动画片——“西游记”。
后记 由于工作需要,我服从组织安排,先后从国家公务员队伍调任、转行从事省级独立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与科研工作,以及综合性大学的科研行政管理与科研开发工作。在这当中,有幸和同事们一同策划、组织、承担了几十项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的科研项目。其中,通过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的实施,进一步了解、掌握、收集、整理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可数字化素材、资料,提出了适合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出了具有重要借鉴和示范作用的一批数字化作品,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示范。根据专家建议,对科研成果的文档资料进行了重点修改,并从理论性、示范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补充和完善,经项目组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一书。
该书在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进行归纳、提炼、表述的论据、方法、经验、心得、作品和数字化成果,受到了国家和省市级报刊、杂志、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的报道、宣传、引用,以及国家、省级博物馆的收藏;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评,成果已应用到了省市级有关部门、县乡村寨及纳西民族的农户家中,充分发挥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重应用示范作用。从海拔3000米的偏僻的东巴文化传习站(点),到研究院(所)、博物馆,再到中外大型遗产数字化建设工程,都凝结着本项目成果的数字化结晶。其成果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版权登记。这也算是回报社会的一种认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