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记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小记 |
 |
|
 |
中国小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801654994/9787801654991
·条形码:97878016549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小记》收录了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的散文随笔作品近六十篇。熊召政侧重写千字文,力争在短小的篇幅内,写出宏阔之美与隽永之境。此类写作,首先要追求言之有的,而后是言之有味。言之有物,则必须见的事儿多;言之有味,却须得情理说得透。至于何处点到为止,何处欲说还休,则关乎学养和感悟。东坡先生说“厚积薄发”,这是短文写作的不二法门。
编辑推荐 《中国小记》作者侧重定千字文,力争在短小的篇幅内,写出宏阔之美与追隽永之境。此类写作,首先要追求言之有物,而后是言之有味。言之有物,则必须见的事儿多;言之有味,却须得情理说得透。至于何处点到为止,何处欲说还休,则关乎学养和感悟。东坡先生说"厚积薄发",这是短文写作的不二法门。中国之大,沧桑变化之巨,倾其东海水以书之,犹之足以表现,然我只能小处着墨以记之,唯愿能短中见长,让读者品出一些滋味来。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作者,芧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最睿智散文结集。
目录 第一辑
烟花三月下扬州/3
阆中小记/8
菩提本无树/13
桃花潭记/18
宣纸试墨记/22
辽上京的黎明/26
长白山秋色/30
镜泊湖的黄昏/34
茅台镇夜饮/37
对汉江的期待/41
谒汤阴岳飞庙/44
漫步羡里城/49
惦记汉中/53
蟠溪半日/58
第二辑
登黄鹤楼/65
雨中登滕王阁/69
岳阳楼散记/74
访云山古寺/81
登赣州郁孤台记/85
普陀山极乐亭记/88
昆明昙华寺对弈亭记/91
杭州洗心亭记/94
泰山普照寺筛月亭记/97
华山下棋亭记/100
芒砀山记/103
厉山本记/105
绥中碣石记/108
南宁赋/112
帅巴人赋/116
宜兴紫砂赋/118
西气东输赋/120
武汉天兴洲大桥赋/123
第三辑
峨眉山散记/127
访成都杜甫草堂/135
初到双峰荷叶乡/142
访严子陵钓台/146
游洞庭西山记/151
龙舟/155
饮一口汨罗江/160
问花笑谁/165
关于弥勒佛的对联/173
寒山寺的钟声/180
欢喜佛与媚态观音/185
地藏菩萨的誓言/192
红豆/197
古树/200
春酒/203
魂来枫林青/206
鸟与僧/209
石阶上的化石/213
收藏积雪/215
访洛阳白园/219
漫步在蛇骨塔下/223
周庄的迷楼/229
说不尽的老房子/234
雪窦飞瀑/240
游九曲溪/246
……
序言 自二○○二年岁暮写完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后,到现在近六年的时间,我极少写诗,更没有写小说,而是以写作散文与随笔为主。
记得二十三年前,我陪恩师徐迟前往黄州东坡赤壁游览。在二赋堂前,他问我:“你知道《前赤壁赋》多少字?《后赤壁赋》又是多少字?”我一时愕然回答不出。迟老责备我:“你当了作家,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我当时脸色臊红,始终语塞。迟老接着说:“《前赤壁赋》总共六百四十四字,《后赤壁赋》短一点,四百四十九字,少了一百九十五字。但《前赤壁赋》比《后赤壁赋》写得好。我曾经想试着改《前赤壁赋》,试了多少年,仍一个字也改不动。这是真正的字字珠玑。你写文章,恨不得上午写完了,下午就拿去发表,不肯养。一个孩子也得十月怀胎呢!文章就是你的孩子,你要养,要优生优育。我现在坚持写短文章,只有短小了,才可能成为珍珠,成为钻石。”
这一席话,对于我来说,是真正醍醐灌顶。往常,只记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认为这是物我相融的妙境。但认真分析《前赤壁赋》之后,我才悟到,这“满”和“溢”,是指情感的饱满度和喷发的状态,并非文字的宣泄和语言的狂欢。至此,我开始注重短文的写作。
近六年来,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生命体验的复杂,当然,也因为各地报刊的约稿,我的散文的写作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我侧重写千字文,力争在短小的篇幅内,写出宏阔之美与隽永之境。此类写作,首先要追求言之有物,而后是言之有味。言之有物,则必须见的事儿多;言之有味,却须情理说得透。至于何处点到为止,何处欲说还休,则关乎学养和感悟。东坡先生说“厚积薄发”,这是短文写作的不二法门。
感谢中国海关出版社,要为我出一本散文集。我便选了五十余篇短文,名曰《中国小记》。取这个书名,其意在“小记”二字上。中国之大,沧桑变化之巨,倾其东海水以书之,犹不足以表现,然我只能小处着墨以记之,唯愿能短中见长,让读者品出一些滋味来。
文摘 插图:

公元七五八年冬,从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弃官流浪的杜甫,携家带口来到成都,借寓于浣花溪畔。翌年春,在友人的资助下,在浣花溪上游选了一块地,盖起了几间茅屋。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杜甫在这里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写下了两百四十多首诗。在他死后,草堂数度易主终成废墟。直到一百多年后,来成都做官的晚唐诗人韦庄,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遗址。缅怀先贤,他在遗址上头盖了一间茅屋,这是后人纪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筑。又一百七十年过去,到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位名叫吕大防的进士仕宦锦城,在再度倾圮的韦庄版的草堂遗址上又一次重建。这一次规模略大,其壁间绘有杜甫遗像,供人瞻拜。半个世纪后,已是南宋初年,时任成都知府的张焘来到浣花溪边,面对草堂凋敝之甚,遂再度培修,新增二十六通石碑,遍刻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历时四月而成。经过这次修葺,草堂渐有气势,大殊于从前。元明改朝换代之际,草堂毁于战火。
明初,朱元璋的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到了成都,下令重建草堂,这次规模更为宏大。自此,终明一朝,草堂修葺扩建了七次,亭馆祠堂,曲水园囿,草堂已成胜景。明末,张献忠入蜀,杀人如麻,川中浩劫,草堂亦不能免。一六七。年,清康熙朝川湖总督蔡毓荣履任成都,联络四川布政使金凌、成都知府冀应熊倡仪重修。